摘要:“ 引言,昨天,重庆工商大学又火了一把,一名大一女生因上课时没注意听讲导致老师抽查的简单问题答不上来,课后被老师留下了解情况跟老师自称老子,事后她还把老师挂到微博里造谣其上课刻薄还媚男,结果这名法学院的老师不干了。。。”
“ 引言,昨天,重庆工商大学又火了一把,一名大一女生因上课时没注意听讲导致老师抽查的简单问题答不上来,课后被老师留下了解情况跟老师自称老子,事后她还把老师挂到微博里造谣其上课刻薄还媚男,结果这名法学院的老师不干了。。。”
2025年10月29日,重庆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胡霞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大一会计专业学习委员学生李某关于“子公司与分公司区别”的问题(此前老师已多次讲解)。该生未能回答上,课后沟通中跟老师自称“老子”引发纠纷。
李某随后通过社交媒体微博匿名账号“工商秘密”投稿,指责胡霞老师“上课刻薄、媚男、把没礼貌当幽默、利用教师身份压人、觉得自己是女强人”。试图通过男女对立议题发动网络力量对老师进行诽谤攻击。
该条微博信息经传播,胡霞老师知悉后在该课程的企业微信群中公开要求李某举证证实自己的说法,并声明已联系微博平台获取发信人信息并保全证据。
胡霞老师强调:提问的是“最简单问题”,且顾及学生情绪专门降低难度;沟通过程有班长见证,全程录像录音可作物证;拒绝接受李某道歉,认定行为已构成名誉侵权,拟向南岸区法院提起诉讼。“认真上课,严格要求学生,生怕你们学不到知识,换回来的是这样的对待,真的很寒心”
李某在群内承认投稿微博平台散布信息,并解释自己因“ADHD(注意力缺陷障碍)(俗称的溜号?)导致分心”“被批评20分钟感到委屈”,并称指责胡霞老师“媚男”源于“老师对男生态度更温和”。但其道歉未被接受。胡霞老师宣布课程群将解散,后续将取消课堂提问、作业及考勤。
该舆论经过一天发酵,网友们基本一边倒的支持可能被诬陷的胡霞老师。涉事班级辅导员何老师回应媒体称“相关部门正在处理”,未透露具体进展。胡老师是否真的会对李某提起诉讼,个人以为大概率是不会的,毕竟此事已经成为舆情就不只是胡老师和李某的事了,出于对学校形象的整体考量,此事大概率会不了了之。
在这起事件中,大一新生李某明显是之前受到了网络上性别对立思潮的严重影响。
她不仅为自己上课溜号找专业借口,还在课后跟老师耍流氓气,更是在网上歪曲事实,试图通过媚男制造对立引导舆论对老师进行网暴。妥妥的的“按键伤人”。 这些“按键伤人”行为,不仅摧毁个体尊严,更侵蚀着我们社会的信任基础。可惜的是,这位同学没有意识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面对一位熟知法律的法学老师时,这套网络玩法更是行不通的。
这起事件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网络性别对立对年轻人的影响。 网络女权主义思潮的变种,对女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有着消极影响。“性别对立”网络舆情已经危害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群体的撕裂和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消解。 应对这些负面影响,需要强化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同时也要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帮助年轻人形成科学的性别意识与真善美的价值观。
治理网络暴力,既关乎个体权益保障,也关乎社会文明与法治信仰的塑造。唯有持续释放“网暴必惩”的法治信号,才能让亿万网民在数字世界中感受到秩序与温暖。
这次重庆工商大学的“按键伤人”事件,可以说是一堂生动的法治教育课。它告诉我们: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胡老师的坚决态度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面对网络暴力,我们不能退缩,必须勇敢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而学生李某的经历也给所有人提了个醒:不要把网络的虚拟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更不要妄图引导网络暴力来解决现实问题。否则,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如果个人利益真的受到了侵害,维权可以通过合法渠道来进行。
另外这件事还有几个小点值得关注。一个是在网上世界中一定要谨言慎行,李某通过所谓的匿名账号发布捏造的信息,最后不还是被迅速通过账号所有者查到了自己。另外一个是,现在在不断被传播的胡霞老师在群中维权的信息想必也是群里其他的同学合并转发出来的,传播时并未对胡老师和李某的信息进行打码处理,这是否也涉及违法呢?
来源:阿吖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