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帖子里没提具体课名,没附任何聊天记录或视频,只模糊指控法学院一位胡姓老师“上课特别刻薄,魅男行为频出,把没礼貌当幽默,还喜欢拿老师身份压人”。
“上课刻薄、魅男、拿身份压人”—— 校园匿名墙的一条吐槽,没想到让重庆工商大学的一名女生,直接撞上了法学老师的“硬核维权”。
事情要从10月29日说起,重庆工商大学一个叫“工商秘密”的匿名账号,收到了学生李某的投稿。
帖子里没提具体课名,没附任何聊天记录或视频,只模糊指控法学院一位胡姓老师“上课特别刻薄,魅男行为频出,把没礼貌当幽默,还喜欢拿老师身份压人”。
谁也没想到,这条看似“没实锤”的吐槽,在微信群里发酵的速度比预想中快得多。
从2024级新生互助群到法学院教职工企业微信群,短短两小时,这条帖子就完成了“校内刷屏”。
涉事的胡老师看到之后,直接在教职工群里发了长文回应,态度强硬得让人意外。
胡老师的回应里,没有多余的情绪宣泄,全是“教科书级”的维权操作:先贴出匿名帖截图,再逐条表态“‘刻薄’‘态度差异’请拿具体证据,否则就是捏造事实”;紧接着宣布已经联系平台要IP和注册信息,委托律师保全聊天记录;最后@学院负责人,强调“要严肃处理此类诽谤行为”,还特意补了一句“既然是法学院学生,就该知道名誉权受法律保护,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
这波操作直接把投稿的女生李某逼到了台前。
压力之下,李某主动现身道歉,解释自己因为患有ADHD(注意力缺陷障碍),课堂状态本来就不好,加上抽背时没准备好被老师批评了20分钟,一时难堪又气愤才发了帖,还承认“误判了老师的行为”。
可即便如此,胡老师还是明确表示不接受道歉,坚持要让学生承担法律责任,甚至直言“昨天还有同学担心学到的知识落不了地,今天不就落地了吗”,要把这事当成活生生的教学案例。
截至目前,学校相关部门已经介入,但辅导员只回应“具体情况不方便说”。
其实很多人都有疑问,匿名等于免责吗?
李某的帖子里虽然没说胡老师的全名,但“重庆工商大学+法学院+胡姓老师”这三个标签,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社群里,辨识度堪比“精准定位”。
要知道,在法学院的小圈子里,胡姓老师本就不多,加上帖子在新生群、教职工群里定向传播,群里师生几乎能瞬间锁定具体个人——这种“缩小范围式”的吐槽,本质上就是把个人身份信息和负面评价绑定了,已经触碰了法律红线。
根据《民法典》,私人信息包括“可识别特定自然人的身份信息”,可不是只有全名才算隐私。
李某的行为,一方面利用校园社群的信息闭环,实现了“精准网暴”,比直接指名道姓更隐蔽;另一方面,负面标签和胡老师的职业身份强绑定,不仅侵犯了隐私权,更损害了她的名誉权。
这种“先定位身份,再泼脏水”的操作,对当事人的精神干扰,和直接公开全名的侵权后果没本质区别,说白了就是“隐名精准锚定式网暴”。
更值得玩味的是双方的细节博弈,胡老师后来还原,当时课堂提问的是最简单的问题,考虑到学生可能有情绪,课后还特意找她沟通了。而李某吐槽的“魅男”,仅仅是因为男生答对了问题,老师正常回应,就被她主观判定为“态度差异”。
没有实锤证据,仅凭个人情绪就随意贴标签,事后道歉试图了事,这或许就是胡老师不愿谅解的核心原因——诋毁造成的伤害,从来不是一句“我错了”就能抹平的。
目前,胡老师已经明确表示,出差回重庆后会正式起诉,这位女同学现在肯定会后悔了,但是现在后悔估计已经晚了。
你们怎么看这场“吐槽引发的起诉”?是学生咎由自取,还是老师不近人情?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一起讨论!
来源:诸葛懒得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