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句话把我噎住,也把我拉回现实:原来重阳的C位,早被一盘热饺子偷偷抢走了。
“重阳节不是该登高吗?
怎么我妈在厨房擀饺子皮?
”
上周回家,刚进门就闻到冲鼻的茴香,混着案板上的面粉,像把秋天直接拍在脸上。
我顺口吐槽,老太太甩一句:“登高是年轻人的活儿,饺子才是老人的降落伞。
”一句话把我噎住,也把我拉回现实:原来重阳的C位,早被一盘热饺子偷偷抢走了。
北京民俗学会去年摸底,87%的家庭重阳这天必包饺子,茴香馅一骑绝尘,就图“回乡”俩字的口彩。
听着像玄学,可数据摆在那儿,京东重阳前一周饺子皮销量暴涨65%,50岁以上买家占四成——大爷大妈是真下单,不是嘴炮。
更夸张的是广州,年轻人把饺子玩成调色盘:紫薯面团、菠菜皮、南瓜面,蒸出来一笼“五彩重阳饺”,拍照发圈比菊花还吸睛。
山东人则直接摆席,五种馅料对应“福禄寿喜财”,吃到最后一口像开奖,谁吃到硬币馅的,得端着酒杯绕桌跑一圈,仪式感拉满。
可别小看这口饺子,时令菜都在里头偷偷升级。
农科院检测,霜降后的白菜糖度飙到4.2%,比夏天甜了两级;秋天的茴香挥发油含量高出23%,吃完不打嗝,胃直接开暖风。
胡萝卜更卷,10月β-胡萝卜素是反季节的1.8倍,跟鸡蛋一起剁馅,维生素A吸收率再涨四成,营养学家都点头。
老味道也在翻新。
上海沈大成把茴香和松茸绑在一起,一盒六个卖断货;短视频里,韭菜虾滑馅杀出重围,播放量2亿次,弹幕清一色“重阳也要朋克”。
懒人更绝,空气炸锅版饺子刷一层油,比水煮少30%脂肪,酥脆到隔壁阳台都能听见“咔嚓”。
我妈没空追网红,她有自己的算盘:鸡胸肉替换三成猪肉,白菜汁不挤干,维生素C保住一大半。
擀皮的时候,她让我把菊花茶泡上,“吃完饺子喝一口,解腻也解乡愁。
”我边捏褶边数,发现她今年多放了点虾皮,说是“补钙,怕你登高腿软”。
那一刻突然明白,所谓传统,就是每年偷偷给你加一点新东西,却还说“老配方,没变”。
饺子下锅,白汽扑窗,像给外面的世界加了一层毛玻璃。
社区广播提醒“今日重阳,登高望远”,我妈头也不抬:“先登锅,再登高。
”我笑着应和,把第一盘饺子端到阳台,远处西山金黄,近处茴香冲鼻——原来登高不一定上山,也可能是一口热饺子下肚,胃先暖了,家就近了。
今年重阳,如果回家,别只带菊花,拎一把茴香、两颗霜降白菜,陪长辈把面皮擀成月亮。
研究说,一起动手能让老人幸福感提升58%,比朋友圈晒山景实在。
至于到底登高还是登锅,随便,反正吃完这盘饺子,秋天就圆满了。
来源:未闻花名一点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