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谣言,差点毁掉了我们曾经世界第一的民族企业!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17:55 2

摘要:靠着扎实的技术和对品质的死磕,它用短短十几年时间,把自己干到了行业巅峰。1998年,莲花味精成功登陆上交所,成为“味精第一股”,市占率一度高达43.4%,产量超8万吨,产品出口70多个国家,登顶全球产量第一。

莲花味精,从曾经的全世界第一,沦落到连自家商标都要拍卖求生。

这不是简单的“吃味精好不好”的观念战争,而是一场有预谋、有输赢、有操盘的背后较量。

1983年,河南项城,一家名叫“莲花”的企业正式成立。

靠着扎实的技术和对品质的死磕,它用短短十几年时间,把自己干到了行业巅峰。1998年,莲花味精成功登陆上交所,成为“味精第一股”,市占率一度高达43.4%,产量超8万吨,产品出口70多个国家,登顶全球产量第一

项城这个四线城市,靠着一个味精厂,踏进了全国县域经济的第一梯队。那时候,三分之一的项城人都在莲花工作。老百姓拿着高工资、住得好,花得起、乐意花,整个城市被切切实实拉着走上了小康。

企业和城市融合得像一体,彼此成就。

转折点就藏在一句绕不开、记不起在哪听过但偏偏信了的谣言里:“味精,是化学合成物,吃多了致癌脱发。”就是它,把一个民族工业的标志性品牌,一步步推向连年亏损、控制权转手、品牌被拍卖的深渊。

世界卫生组织(WHO)明文认定“味精无需对摄入量进行限制”,意思就是随便吃。

国内多个权威实验也说明,“每日摄入二三百克味精都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不是没人辟谣,而是没人信。

谣言是空口白话,科普是实验数据+国际背书,前者满天飞,后者没人看。因为谣言有情绪、有恐惧、有操盘空间。而科学……太难读了。

这场舆论战到底是谁在背后推波助澜?莲花味精衰落的时间点,正好与外资调味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重合。

那些“更健康的鸡精”广告简直光明正大地开始狂轰滥炸:“我入厨三十多年,最讲究口味,鸡精天然健康,味精那是……你懂的。”

别说消费者,媒体都懵。外资品牌借着健康观念编故事,打感情牌,收智商税,而本土品牌只能靠自己跑去叫屈,累死不讨好。

2009年开始,莲花集团被迫拱手交出控制权,之后负债累累、品牌商标在2021年上架拍卖平台求活命。一个曾经傲视欧美的民族企业,落得个“负资产”的标签,被当成落后代表任人评说。

在最困难的时候,这家企业仍记得“谁是自己人”,河南洪灾时,莲花捐了50万元现金+大卡车物资;上海疫情封控时,公司紧急支援超3000箱物资;2022年又拿出60万扶贫捐款……

这哪是企业,这是撑着一口中国骨气,不肯倒的“老大哥”。

“莲花”之后,多少国货品牌都被类似的套路搞得焦头烂额。

“白猫洗衣粉”曾经压得联合利华抬不起头的品牌,如今隐退幕后。再像“活力28”,合资之后一地鸡毛,被德方直接雪藏品牌换壳再卖回中国市场。

消费者呢对谣言深信不疑,对传统国货避之不及,最后挣钱的是外资。

一边说“国货崛起很重要”,一边被“成分焦虑”吓得连家门口的品牌都不敢信。难怪外企广告越来越拽,人家吃定了我们。

不懂成分,不信自己人,容易被暗示,用情绪消费。

我们没有资格责怪莲花味精做得不够好,而是我们在关键时刻,没有站在它的身边。

这些年,直播、社交平台,让真相开始回来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味精重新审视,2025年莲花味精已经实现盈利超2亿元,终于显现出了逆袭的势头。

逆袭,不代表伤口被治愈。一次谣言可以毁掉一代品牌,一场风波可以拉垮一个产业,一种观念失守,就可能让我们被牵着鼻子走十年。

如果今天我们不去反思这场关于“莲花”的惨案,明天还会有下一个“民族遗珠”继续躺枪失血。

要破局,就必须从我们自己开始。

结语

支持国货,不该只是口号。

守护品牌,要用真相作为基础。

今天,我们鼓劲为“莲花”叫屈,不是为了回忆黄昏旧梦,而是为了下一次,站得更稳、赢得更有底气。

别让又一个“世界第一”,被一句莫名其妙的谣言拉下神坛。我们已经输得够多了。

来源:刘三水聊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