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刚过,门诊的发热患者却已经排起了长队。比往年早了整整一个月,流感季悄然提前了。面对突如其来的高发期,不少人开始囤药,有人问:“中成药能不能预防流感?”这个问题背后,其实藏着不少误区和盲区。
10月刚过,门诊的发热患者却已经排起了长队。比往年早了整整一个月,流感季悄然提前了。面对突如其来的高发期,不少人开始囤药,有人问:“中成药能不能预防流感?”这个问题背后,其实藏着不少误区和盲区。
医生建议,不妨先了解清楚中成药的作用机制,再决定家中该备哪些药。
大多数人对中成药的认识停留在“预防感冒、祛风解表”这几个词上,但中成药的作用并非万能,也不是“有点风吹草动就吃一颗”那么简单。
中成药不是疫苗,它无法直接阻断病毒入侵,但它在调节机体状态、改善早期症状方面,确实有一定作用。
流感病毒传播快、变异强,主要靠飞沫和接触传播。它不同于普通感冒,起病急、发热高、全身症状重。很多人“发着烧硬扛”,结果拖成了肺炎。这个时候,如果能在早期用对药,就可能避免病情加重。
一些中成药通过“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等方式,在流感早期“卡住”症状发展,减少病毒复制带来的连锁反应。但要它们“对证不对病”,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
有一种普遍误解是:“中成药安全无副作用,吃点没事。”但中成药也是药,有明确适应证和禁忌症。
寒热分不清就是最常见的误用。感冒发热,有人觉得吃点“清热解毒”的药就好,可如果是“风寒感冒”,用了寒性的药反倒会让症状更重。
还有人一感冒就全家一起吃同一种中成药。但中成药讲究“辨证施治”,一个人发热恶寒,另一个人是咽干咳嗽,用药方向完全不同。
更有甚者,认为中成药可以防病,于是天天吃“板蓝根冲剂”,结果吃出了胃肠不适、口干便秘。中成药不适合长期服用预防,除非有明确的中医指导依据。
从现代药理角度看,中成药确实有一些成分具有抗病毒作用。比如一些药物中含有黄芩、连翘、板蓝根等成分,实验中能抑制病毒复制、调节免疫反应。
但更核心的是:中成药调节的是人体的整体反应,而不是直接杀灭病毒。它通过改善“风寒外袭”或“风热犯肺”的病机,帮助机体恢复平衡,间接提升对病毒的抵抗力。
举个例子,风热感冒多表现为发热重、咽干咳嗽、黄痰浓鼻涕,这时候适合用一些“清热解毒、宣肺”的中成药。风寒感冒则多见畏寒、鼻塞清涕、头痛无汗,这种情况就要“辛温解表”,不能用寒凉药。
中成药的优势在于早期干预、调节体质、缓解症状,而非治愈病毒感染。使用时一定要看清楚自己的症状类型,而不是“有药就吃”。
随着气温下降,医生建议家庭常备以下五类中成药,关键时候能“顶上去”,但用之前一定要看清说明书、对好症状类型。
第一类:疏风解表类
常见药物如麻黄、桂枝类配方,适合风寒感冒,表现为怕冷、无汗、头痛、流清涕。例子如含有麻黄、桂枝的中成药,有助于发汗解表、缓解肌肉酸痛。但心脏病、高血压人群慎用。
第二类:清热解毒类
适用于风热感冒、流感初期常见的发热、咽痛、咳痰黄稠等。含有连翘、金银花、板蓝根等药物,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消炎作用,但寒凉体质者不宜多用。
第三类:宣肺止咳类
若咳嗽加重、痰多难咳,可选用含有桔梗、甘草、前胡等的中成药,有助于化痰止咳、通肺气。但要警惕是否已有肺部感染,若持续不退应及时就医。
第四类:解表清热合剂类
适合“寒热夹杂”的情况,很多人一开始是怕冷,后来又发热咽干,此类药物结合了疏风与清热成分,适合症状混杂的初期感冒。
第五类:扶正类中成药
适用于体弱、容易反复感冒的人群。这类药物含有人参、黄芪、白术等,提升免疫力、增强体质,但不宜在急性感染期使用,多用于调理期。
第一,辨清症型再选药。不是所有发热都能吃清热药,也不是所有感冒都适合“多喝板蓝根”。风寒和风热体感极不一样,一味乱吃药,只会“火上浇油”。
第二,症状轻微可观察,不必立刻吃药。有些感冒即便不吃药也能自愈,过早使用中成药反而打乱机体自我调节机制。尤其是体质偏虚寒者,更要谨慎。
第三,患病期间忌辛辣油腻。中成药讲究配合生活方式调整,吃药期间大量摄入烧烤、麻辣火锅相当于“边治边伤”。
第四,儿童、孕妇、老年人用药需特别小心。这些人群代谢能力差、免疫力弱,用药前应咨询专业医生,不要随意模仿他人用法。
第五,症状重、持续高热不退要及时就医。中成药是辅助,不是万能钥匙。一旦出现持续高烧、呼吸困难、剧烈咳嗽等症状,应立刻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中成药的智慧在于“早、准、对”。它不是靠杀灭病毒取胜,而是协助人体对抗病毒。用得好,它能减轻症状、缩短病程;用不对,它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
尤其是在流感季节,合理使用中成药,可以为家庭健康多加一层“保险”。但前提是掌握正确的用法,而不是“别人说好就跟风”。
对于重症患者、基础病人群,中成药只能作为补充,不能替代抗病毒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科学认知、合理选择、谨慎使用,才是对中成药最大的尊重。
现在流感季来势汹汹,与其到时候手忙脚乱,不如现在提前了解清楚,家中备药不迷信、用药有讲究,关键时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如果你也正在为家中要不要囤些中成药而犹豫,欢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也可以把这篇文章转发给需要的朋友,一起科学应对流感季。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流感专家共识(2023年版)》
[2]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合理使用指导手册》
来源:中医传承张大夫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