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亚迪又在东京车展出手了。10月29日,比亚迪全球首发专为日本市场打造的K-EV BYD RACCO,并首次在日本推出插电混动车型海狮06DM-i。
K-Car定制车与混动首秀东京,价格战与智驾遇阻国内,比亚迪的“多线作战”暗藏隐忧。
比亚迪又在东京车展出手了。10月29日,比亚迪全球首发专为日本市场打造的K-EV BYD RACCO,并首次在日本推出插电混动车型海狮06DM-i。
这款被称为“海獭”的K-Car计划明年夏季上市,售价约260万日元(约12.1万元人民币),直接对标日本市场畅销的日产樱花。
同时,比亚迪还宣布纯电卡车T35将于11月13日在中国大陆首发,这一连串动作看似迅猛,但“领先市场两年”的宣称背后,比亚迪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01 东京秀肌肉,比亚迪的日本野心
比亚迪此次东京车展阵容堪称豪华。以“ONE BYD”为主题,首次实现乘用车与商用车双线联合参展。
除K-EV与海狮06DM-i外,还展出了元PLUS、海豚、海豹等热销纯电车型,甚至带来了仰望U9超跑。
比亚迪亚太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刘学亮表示,这是比亚迪进入日本市场20周年的重要举措。从最初的电动巴士,到今天的超级混动车型和定制化K-EV,比亚迪始终聚焦日本用户需求。
打入日本市场的核心策略就是本土化定制。K-Car作为日本特有的汽车类别,有严格的尺寸和规格要求。比亚迪推出的RACCO车型,长宽高分别为3395/1475/1800mm,正好符合K-Car标准。
这种深度本土化设计显示比亚迪对日本市场的重视。
按照计划,比亚迪将在2027年前在日本形成7至8款纯电及混动车型的产品布局。目前,比亚迪在日本已建立66家销售服务网点,渠道网络正稳步扩张。
02 国内遇瓶颈,价格战重启背后的困境
与海外高歌猛进形成对比的是,比亚迪在国内市场正面临严峻挑战。
最近的战略调整暴露了比亚迪的困境。据Digitimes Asia报道,比亚迪在10月份被迫重启价格战,推出限时折扣和低价版车型以捍卫市场份额。
这一举动与其此前大力宣传的“全民智能驾驶”战略形成鲜明对比。
比亚迪曾雄心勃勃地要将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配备到约10万元的低价车型上,试图重新定义智能出行标准。然而,市场反应却出乎意料的冷淡。
价值导向的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功能并不买账,许多消费者宁愿节省约9000元也不要驾驶辅助包。
与此同时,小米EV事故后,中国监管机构加强了对“智能驾驶”营销宣传的限制,进一步打击了比亚迪的推广计划。
比亚迪的战术退却显而易见—— Qin L和Song Pro的入门级版本现在不再配备“God‘s Eye C”驾驶辅助套件,甚至移除了自动紧急制动(AEB)功能,以实现大幅降价。
03 数据实力与市场现实的差距
在智能驾驶的竞赛中,比亚迪有一个看似强大的优势——数据。
截至2025年9月,比亚迪的“天神之眼”智能驾驶平台已部署在170万辆汽车上,每天生成超过1.1亿公里的驾驶数据。
这一数据量确实令人惊叹,也为比亚迪改进算法提供了宝贵资源。
然而,数据量大并不等同于技术领先。比亚迪在软件成熟度方面仍落后于国外竞争对手。
而且,其核心客户群对价格的敏感度远高于对尖端技术的兴趣,这使得比亚迪在智能驾驶的普及道路上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力。
04 高端化之路,步履蹒跚
除了智能驾驶遇阻,比亚迪的高端化进程也不如预期。
虽然比亚迪在今年前7个月推出了至少10款新车型,包括腾势N9、钛3、汉L、唐L等重磅新车,但这些产品的市场表现均未达预期。
数据显示,比亚迪汉L在6月销量为4148辆,对月销量轻松破2万辆的小米SU7没有带来明显冲击。
比亚迪唐L在6月份售出6456辆,远不及理想L6的月销1.5万辆。
这些新车给人一种“成绩还可以,但总感觉差一口气”的感觉。比亚迪在主流市场表现出色,但高端市场和个性小众市场的受众群体依然更倾向于考虑其他品牌。
有媒体分析指出,比亚迪可能正在放弃“车海战术”,转而聚焦资源打造“超级e平台”。在高端市场,比亚迪需要从“多生孩子好打架”转向“少而精”的产品策略。
05 海外表现,亮眼成绩下的隐忧
在国内市场面临挑战的同时,比亚迪的海外业务确实呈现快速增长。
9月,比亚迪乘用车及皮卡海外销量达70,851辆,同比增长107%;1-9月累计出口超70万辆,占集团总销量的22%。
在香港市场,比亚迪表现尤为突出,以920辆的新车登记数量,蝉联全港电动车市场销量冠军。
在亚太地区,比亚迪业务已覆盖20多个国家与地区。10月9日,比亚迪在巴西迎来了第14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下线,巴西总统卢拉成为宋Pro的车主。
但海外业绩亮眼的同时,比亚迪也面临着全球贸易壁垒提高和汇率波动等风险。
总结:比亚迪需要重新定义“领先”
比亚迪的真正挑战在于,它需要在多条战线上同时作战:在国内市场应对价格战与智能驾驶推广困境,在高端市场与品牌认知作斗争,在海外市场加速本土化布局。
“领先市场两年”的自信宣言,需要更多实质性的技术突破和市场认可来支撑。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任何企业都不能单靠规模或单一技术长期保持优势。对比亚迪而言,当务之急是找到智能驾驶与市场接受的平衡点,实现高端产品的真正突破。
本文信息综合自每日经济新闻、Digitimes、电车通等媒体报道,旨在提供独立行业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来源:YP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