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抓丁险丧命 八年征战建殊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0 20:32 1

摘要:葛松林烈士是我的同镇老乡,但我却长期不了解他。2022年夏我受命为小李庄烈士纪念馆东侧的县烈士纪念园遴选碑主(因为只有3排21个墓位)、撰写碑文时,得以从全县358位烈士简介中发现他的卓异之处:病故次月即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二级人民英雄。直觉告诉我:此人了不得,

——忆我的父亲葛松林烈士

葛焕振 供稿 谢石华征校并序

葛松林烈士是我的同镇老乡,但我却长期不了解他。2022年夏我受命为小李庄烈士纪念馆东侧的县烈士纪念园遴选碑主(因为只有3排21个墓位)、撰写碑文时,得以从全县358位烈士简介中发现他的卓异之处:病故次月即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二级人民英雄。直觉告诉我:此人了不得,肯定有故事!于是决定深入了解,并很快与他的长子葛焕振律师取得联系。几经面谈,葛律师提供了《我的父亲葛松林》这篇文章,令我喜出望外、感奋不已!

原来,葛松林本是一位憎恶军旅、被枪毙未遂的国军逃兵,1944年7月经新四军收留、开导后自愿加入新四军,迅速成长为一名智勇双全的钢铁战士并光荣入党,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内卫建设,负伤十余次,曾荣获四五次“战斗模范”或“爆破突击英雄”称号、三次“三级人民英雄”称号,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二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至少荣获三枚志愿军奖章,并被朝鲜政府授予勋章。历任通讯员、通讯班长,特务连班长、排长、连长,内卫团警侦连长,江苏大丰县武装部科长、县公检法军管小组组长等职。多次只身潜入敌营侦查并成功脱险。曾冒死救出团长叶道友(开国少将)、近卫一年多纵队司令许世友、模范警卫宋庆龄上海住宅,聂凤智军长很熟悉他,是《渡江侦察记》《战上海》、朝鲜长津湖战役《冰雕连》的原型人物之一,是华野27军和山东革命根据地闻名的“大老葛”。

新中国成立后,葛松林作为三级伤残军人,被选送军校深造,出色完成了建国十周年警卫赫鲁晓夫访华、江苏沿海反敌特登陆、“三支两军”等重大任务。一向严以律己、不搞特殊,直到1974年9月去世,家里也没有自行车、缝纫机,临终前还不忘与家属子女“约法三章”。八十年代,他的档案经常被上级调阅;27军为撰写军史,曾明确专人负责搜集他的事迹。

诚如作者所言:“父亲的一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是一株迎风傲雪的挺立苍松”。

军有此杰,能无彰乎?乡有此杰,能无敬乎?

我的父亲葛松林,1928年10月出生在河南省新蔡县七区唐庄乡廖庄(现新蔡县练村镇郑庄村委廖庄)。兄葛显林,建国后一直是乡干部,弟葛爱林,一直是生产队长,都是共产党员,都是近一米八的个子,都本分了一辈子。父亲很小年纪就给地主家放猪,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苦难生活,从没上过学。1943年11月,15岁的父亲被抓了壮丁,1944年7月,被皖北新四军收留参军。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1945年6月转为正式共产党员,1970年按照当时林彪的一号令,回原籍新蔡休养,1974年9月病逝于原陆军一五九医院。因战争年代曾立大功和病逝原因与战伤有关,当年10月12日被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授予革命烈士称号,并追认为二级人民英雄。

先父葛松林形如其名。身材瘦削站姿笔直,步速稳健带风,声音爽朗干脆,办事简明利索。就是这种性格,参军后的前二年部队首长一直让他在身边做通讯员和通讯班长。经过长期战争生活历练的父亲,看似严肃而不苟言笑,但很容易接近,没事总往连队班里跑,战士们都喜听他讲战斗故事。离职休养后,县里的学校和单位也经常邀请他讲自己和战友们的战斗故事,以此激励后来人热爱祖国、热爱来之不由的和平和幸福生活。父亲直至生命的终结,都始终保持了严谨和标准的军人形象与作风。

先父葛松林神如其名。战争年代作风硬朗,甚至武断。他一生刚直不阿,眼里容不得一点过去称之为腐化的东西,从没见他收过下属一丁点礼物。即便与上级和同事有多么铁硬的关系甚至生死之交,却从不拉拉扯扯攀附走动。1970年后推荐上学、入伍、招工、知青回城甚至买块手表买辆自行车都要拉关系走后门的风气下,他也从未为家属子女求助过任何关系,所以直到去世,家里也没有自行车缝纫机。父亲临终前,还不忘告诫家属子女并提出三个要求,即不许向组织上提出任何个人要求、不许披麻戴孝搞封建主义、不开追悼会立块碑即可。父亲的一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是一株迎风傲雪的挺立苍松。

一、苦难和悲壮的少年

童年时的父亲很小就给地主家割猪草养猪放猪,他的父亲早逝,稍微大一点,就干起了家庭繁重体力活。哥哥葛显林整天在外躲避国民党拉壮丁,弟弟葛爱林尚且年幼。家里上有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老奶奶,下有年幼孱弱的弟弟,几亩薄地的耕种,繁重的体力活,都要去干,即便如此,连最起码的温饱也难以为继。1943年的9月,祸从天降,国民党打着抗日的旗号到处派捐派款,按农村家庭兄弟三抽一拉壮丁,三兄弟中的父亲自然就被拉走了。那年,他还不满15周岁。当时的他个头小、瘦弱,与他一同被拉壮丁还有一些少年和青壮年。怕中途逃跑,青年壮丁都被绳索捆绑严加看管,而像父亲这些孩子,则每人发了一把小号,跟随壮丁队伍行动。走了几天,驻扎在汝南县一个破旧的庙里。漆黑的夜里,父亲和一起被抓来的十几个小壮丁结伴逃跑,一路往东,怕被国民党兵再抓回去,白天躲在远离官道的地里睡觉,饿了就扒个红薯充饥,渴了就喝口沟里的水,夜里再沿着被抓来时走过的官道赶路。又跑了好几天才回到了家。但灾祸再次降临,当时的国民党地方保甲很快就知道了此事并上告当时的国民党区政府。父亲连同其他几个逃跑回来被抓住的青年壮丁被国民党一起枪决。所幸的只是连伤带吓昏死倒地后并未死亡,苏醒后躲在死人堆里也不敢出声。白天我的奶奶不敢去收尸,夜里乘无人看管的时候偷偷地背回了家,就这样,暗无天日地在家里养了几十天伤,才能偷偷的下地干活。但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被发现被拉壮丁。1943年11月,15岁的父亲再次被拉了壮丁,这次是国民党新蔡县学兵训练队(后改为保安队),1944年3月转到国民党肖县游击支队任勤务员。当时他个子矮小、瘦弱,在国民党地方武装部队里,挨打挨骂挨饿是家常便饭。1944年7月因不堪忍受,再次选择了逃跑。途中,被皖北新四军收留参军,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二、战争年代的浴血荣耀

抗日战争期间,父亲在苏北七分区独立一团和新四军四师一二旅三四团,先后担任通讯员和通讯班长。参加过孙宁(或睢宁)战斗、双沟战斗、池村战斗等营团级规模的战斗。1945年6月在苏北的一次攻打伪军的战斗中,部队三次爆破都未成功,他作为通讯班长挺身而出,冒着炮楼里敌军的疯狂扫射,炸毁了敌堡,完成了爆破任务,战斗结束后被批准授予战斗模范。

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父亲随华中野战军转战山东、皖北和苏北地区,在华中野战军九纵七七团一营营部、华野九纵二七师特务连、二七军八一师特务连分别担任班长、排长、连长。

1946年6月在打石湖战斗中部队伤亡大,敌人的碉堡久攻不破,前面几批爆破组都牺牲在前进的道路上,看着战友一批批倒下,他毅然带领通讯班顶替上去。他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也付出战友惨重牺牲代价的情况下,成功炸掉拦路虎并攻占了敌人阵地,随即又组织剩余的战友连续击退敌人二次反扑,为部队歼敌扫清了障碍。战斗结束后,被评为爆破突击英雄。

1946年9月在九岺山(或九龙山)战斗中,面对国民党军固守,部队采取了迂回包抄主攻、正面诱饵式佯攻的战术。在明知正面佯攻是诱饵,随时都可能牺牲生命的情况下,他以一名共产党员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勇敢的承担了诱饵任务,带领通讯班巧妙突击爆破,提前攻占了敌军阵地,为部队全歼守敌做出了重要贡献。战斗结束,他被授予三级人民英雄称号。

1946年10月泗洲战斗中部队被包围,他曾突破敌人密集的炮火封锁完成往包围圈外送信任务,然后返回包围圈,冒死救出团长叶道友。抗日战争期间,父亲是叶道友的勤务员和警卫员。叶道友出身河南新县,1927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正式转为红军,建国后授少将衔,出任东海舰队兵团级首长。1959年政审时,叶将军为这一段被围和突围经历,专门让父亲给他写过证明。据说叶将军还把这一情节撰文发表在《红旗飘飘》或《星火燎原》上。父亲在这次战斗中,荣立一等功。

1946年12月,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失败后,转向重点进攻华东解放区。按照中央军委指示,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包括父亲所在的华野九纵共24个团奉命围歼宿迁出动的国民党军整编69师、第11师。为配合行动,父亲奉命只身潜进宿迁城内传递情报并侦查。当时宿迁城墙经由清代三次扩建加固,城墙周围8里、高两丈,城墙外还有20米宽的护城河,河岸陡峭,根本不能涉水而过,可谓固若金汤。在完成城内送信和侦查任务后被敌军发现追捕,紧要关头他将生死置之度外爬上城墙,忍着小腿被敌人刺中的巨痛,纵身跳下两丈高的城墙,然后又跳入深不见底的护城河,敌人投下的手榴弹把他炸伤漂浮在水面,鲜血染红了河水,幸亏赶来护城河接应的我军机枪掩护才及时营救上岸。这场战斗,他出色地完成了城内外传送情报和侦查任务。为这次战斗,他荣立一等功,三级人民英雄光荣称号。战斗结束后,他被送往山东解放区老乡家中养伤。

1948年濉县战斗后,因战功卓著,获补发特等功奖章、奖状和功劳证,同时又被颁授三级人民英雄称号。

1948年8月,在华野军大因苦学苦练成绩优异立一等功。

1948年9月,在解放济南战斗中立二等功。

1949年4月,参加渡江战役并在解放上海战斗中立三等功。

渡江战役时父亲参加的黑沙洲战斗由聂凤智军长亲自指挥,具有非常重要的战役地位和作用,被总前委和毛主席所关注,著名的渡江侦察记电影就记载了那一段战斗。渡江战斗打响后越接近南岸,船速越慢、枪弹越稠、伤亡越大,最后看着似乎离岸很近了干脆着急就跳下了船,谁知夜晚看不清距离,实际离岸还远着呢,北方人游泳差,呛了很多水。

解放上海时,战上海那部电影反映的就是父亲那支部队的实景,父亲那个连后担任过宋庆龄居住大院的警卫任务。那个大院里的工作和生活服务人员大部分是姑娘,连里一个很年轻帅气的通讯员进去送文件,被滞留不让出去。宋先生曾亲自跟父亲要求留下那个小伙子在她那里工作,但部队没有同意。八十年代出差时我专门去参观过那个大院,确实是府院深深。

此外,在解放战争期间,还参加过比较著名的枣庄战役、涟水战役、五围子战役、潍坊战役长庙堂、淮海战役张庙堂等战役级规模的战斗。

1950年11月,父亲所在的志愿军第九兵团27军奉命入朝参战。在入朝前那两年,父亲所在的特务连有迫击炮排、侦察排、机枪排等六个排三百多号人,搁现在是一个加强营的规模,可见他及其特务连在师里的实力地位,他说当时的军长聂凤智都知道和熟悉他,我曾经听一个家在山东的老军人说当地谁不知道大老葛呀(父亲瘦高个),九十年代初那边还有人来信向武装部打听父亲。记得父亲有一个记录了全连班排编制姓名的绿色布面笔记本,上面什么枪支及数量都有,强大的杂牌武装,不知何时竟找不到了。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父亲担任过志愿军27军81师特务连连长、27军81师243团特务连和警侦二连、一营二连连长等职务,参加过宝来岭、黑云吐岭、长津湖汉岱里、元山坑道战等好几场惨烈的战斗。

1950年11月入朝前,部队由上海转到山东兖州临时整训,匆匆一个月以后即奔赴朝鲜长津湖战场。冬天的长津湖,遭受五十年不遇的极寒天气,惨烈的长津湖战役时,父亲所在的志愿军第九兵团27军81师234团一营2连,虽没有像整建制被冻成“永久的丰碑”的第20军59师117团6连、第20军60师180团5连和第27军80师242团5连那样,但也在零下四十度的极寒天气中,衣着单薄的跟武装到牙齿的美国鬼子做殊死搏斗,其惨烈程度可想而知。经历战斗和极寒天气的双重打击,连队伤亡惨重,大量减员,以至于长津湖战役结束后父亲因冻伤短暂归国养伤,当再次入朝回到连队时,已经没有几个战士认得他们的连长了。

说起当时的朝鲜战场,父亲总是悲痛不已。部队仓促情况下入朝,后勤供应不上,受冻挨饿是经常事。行军打仗,白天要躲避美军的飞机,不能走大路只能在一米深的雪地小路里爬行,宿营时睡觉,或几个人钻进从美国大兵那里缴获的睡袋,没有睡袋就两个人结伙钻进挖好的雪洞里,一床被子铺底一床被子盖身上和衣而睡,你抱着我的脚,我抱着你的脚取暖,唯恐冻伤冻死。部队的粮食接续不上,只能一把炒面一把雪来充饥。即便如此,干粮炒面也经常吃不到,父亲讲过有一次饿了几天后,通讯员趁深夜爬出战壕用血腥的方式给他弄了一点吃的,他没吃还恶心的踹了一脚。这名通讯员,后被一次美国飞机扫射中弹牺牲。说到这时,父亲总是眼睛湿润,毕竟通讯员打淮海战役就已经跟随他,转战上海又入朝作战,残酷的战争环境下感情非常深厚,他那个连的很多战士都永远的长眠在了朝鲜土地上。

三、活生生的记忆花絮

建国初在部队开展的解放台湾大练兵训练中,父亲因带领连队练兵成绩优异,荣立个人三等功。1952年抗美援朝归国后先后在江苏省军区训练团、公安军内卫36团、最高警察学院、公安边防大队、江苏省大丰县武装部服役。直至佩戴着领章帽徽离休和去世。

父亲离休赋闲后曾让儿子记录整理他的战斗往事,可惜那时不懂事,后又很快参军去了,殊为遗憾。八十年代有一位来新蔡收集整理27军军史的部队干事告诉我,军里一般安排一人专门负责搜集二名英模的事迹,但像先父这样功勋的是一个干事负责一名。我也非常想了解父亲历史和事迹,后有机会到原济南军区档案馆查阅抄录了他的部分档案内容,档案馆管理员还告诉我,父亲这一份档案已经被调阅过几次了,可见他在27军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的军史中有可记载之处。可惜后来与那位干事失去了联系,也不知27军的军史里有没有父亲的姓名和事迹。

父亲生前告诉我,现在保存的功劳证书和奖章只是一小部分,有些本来就是巴掌大的一页纸片不好保管,大多在行军打仗时遗失了,有些则当时就是上级命令口头宣布一下。济南军区档案馆保存的父亲档案中记载,他大约获得过四五次战斗模范或爆破突击英雄、三次三级人民英雄等称号,荣立过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二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抗美援朝战争中荣获过至少三枚奖章,另被朝鲜授予勋章(都尚未查清等级)。虽然战争年代的荣誉称号在颁授层级、评定标准等方面,与和平年代不尽一致,但1944年到1952年这八年战斗生涯里,并不只是一次二次,而是能够荣获十多次功勋,而且每一次荣誉后面,都刻印有父亲的鲜血和战友们的生命。像带领通讯班冲锋在前实施爆破,带领通讯班诱饵式的正面佯攻,送信解救被包围的部队,还有战上海时既不能打坏楼房和伤到群众,又要拿下负隅顽抗的敌军,大家每一次都听得热泪盈眶!子女后代们为他而自豪!他那个时代有战功的战友很多,他从没炫耀过自己。从他口中听到的和从档案中印证的只有回忆得起的一些零散故事吧。

打宿县时他奉命只身潜进城内侦查,曾躲避到一个官太太家中,所幸那个官太太是河南老乡,还给他拿了吃的。后来国民党军用老百姓挡前阵突围,为了不伤害到群众,我军都用拼刺刀肉搏,他身上留下了刀光剑影的痕迹。在那前后的一次战斗中,他的腰部被一颗威力较大的枪弹从右侧射入从左侧椎旁穿出,失血过多口渴难耐只能喝牲口槽中的水,战场救护时是用木棍(又一说是枪条)裹着棉花沾着药水往里捅,所幸留下了性命,但也留下了一处乒乓球大小的伤疤。

对一个在革命战争中摸爬滚打多年的军人来说,身上的伤疤,就好像一枚枚军功章,父亲一生打过很多次硬仗,特别是担任过多次的突击爆破任务,全身大大小小十几处伤疤,至死胸部和胳膊内还有多处弹片未取出。他的额头有一处擦皮而过的枪伤痕迹,如果角度再大一些,那就没有以后了,就真真的抛头颅洒热血了。解放后颁发“三等革命残废军人”荣誉证书记载:“一九四六年在吴围子战斗中负伤”、“腰部贯穿枪伤,弹从右侧腰部穿入,从左侧椎旁穿出,右上肢贯穿伤”。而且从父亲受伤到参加新的战斗的间隔时间看,疗伤的时间都很短,以致他经常跟母亲讲,我肯定没你活的长,我的寿命都折在打仗中了。

父亲在山东受伤后曾在一个任乡妇联主任的未婚姑娘家中休养疗伤,痊愈后谢绝了她诚挚挽留在地方工作的心意,毅然回到了大部队。解放战争的一半时间他和所在的部队都是在山东那一带度过的,父亲多次以亲身感受讲述沂蒙山区的老百姓对解放军和解放战争的支持贡献。

在山东那几年父亲还给许世友作过一年左右时间的近身警卫员,与其夫妇朝夕相处,“文革”时主席像章珍贵,曾向许司令讨要了几枚,许司令还责备为什么从不见他。他服许司令的武功,还说自己的脾气都随许司令。最后因病不治前,他的同事催他咋不跟老首长请求一下,解决家属子女的住房和就业问题呢。临终前几天,他离休时江苏所在部队也来干部陪同了他最后一程,县里为他开了追悼会,着军装佩戴领章帽徽安葬在县里规划的烈士陵园中部位置,军分区为他刻制了烈士墓碑。

父亲回国后虽然还在南京军区辖区,却已离开了27军范围,父亲到老都很怀念27军和他的战友们,他的经历和战友们大部分都在苏皖鲁江浙地区,原本是想让儿子去27军当兵的,他认为27军能锻炼人。若非林彪的一号令,44岁的父亲也从没有到地方工作的打算,他的秉性应当属于军队。

建国后,父亲第一次回老家探亲,坐火车到当时的驻马店小镇下车后又转乘马车,一百多里泥泞的道路居然走了两天,回到阔别8年的老家时已是深夜。敲门时奶奶和大伯大娘害怕不敢开门,问父亲到底是人是鬼,这些年出去当兵的十几个人死的死残的残,都说父亲早已战死,怎么会来敲门。大娘说父亲你把手伸进来,我拿针扎一下,如果扎疼了才相信你是真的还活着。就这样,最终亲人相聚,旧社会的艰辛和四处逃避拉壮丁的辛酸苦辣难以言表,一家老小相拥而泣。

父亲也没有忘记当年屠杀壮丁向他开枪的刽子手,听说刽子手还活着,父亲提出到临近的关津乡去会会他,后来那个刽子手被当地人民政府逮捕并执行了镇压。

1959年建国十周年苏联赫鲁晓夫访华期间,父亲等一些在北京院校学习的军事和警卫技能较好的同志曾经被抽去做警卫工作。父亲的枪法确实不错,只是字不咋样,开会讲话也不会长篇大论,那个时代的干部大概都是那样的吧。

父亲没事就爱往班里、往边防哨所跑,家务活都是母亲包揽了,战士们都好围住他让他讲战斗故事,地方上也经常请他去讲,那个时代的老干部老战士似乎都以传播光荣传统为己任。以致“文革”中三支两军,他竟能与被军管军训的单位和群众打成一片,结束后那些被军管军训过的群众有事还找他诉说,他还曾短暂担任过当地公检法军事管制领导小组的组长。父亲到老都爱跟年轻人在一起,包括跟地方的年轻同志,这是工农干部的特色吧,那个时代的干部作风和干群关系确实很令人怀念。那几年当地沿海经常有美蒋特务串扰,十几年没打仗了,他竟能兴奋的沉住气和战士们一起,在海边滩涂里埋伏蹲守了好几天,并且成功抓获过一批登陆的特务,看来父亲是一个属于战争年代并且适合战斗生活的军人。

父亲文化不高,家里除毛选、战术教材和一些部队所配发的图书外,没多少文化气息。对我们子女要求很严,记事起他从未对我们兄妹几个动过一指头、骂过一句,但严肃起来他的眼神很怕人。生活很朴素,配发的皮鞋、腰带用到去世,买烟甚至几根几根的买或者自制卷叶吸,除了吸烟和跟战士打扑克外好像没什么嗜好。离休回新蔡才两天,就让我们薅公家大院里的草。还有一个终生难忘的印象,他患的是肺癌,但至死没见他呻吟叹息过,遇到去病房看望他的同志,还轻松的宽慰人家。在慈母慈父的养育下,我们五兄妹每家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都从未给国家、社会和单位添过任何负担和麻烦,遵纪守法和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等各方面,都可以告慰和无愧于先父的在天之灵。

档案中对父亲的褒扬之词有:“政治立场坚定,能经起战争环境考验,表现战斗中勇敢顽强,工作积极,对命令、指示执行认真负责。工作大胆,深入了解情况,能及时检查、具体领导,战斗作风果断干脆”。

我们永远学习尊敬的父亲!

作者简介:葛焕振,1955年生,葛松林烈士长子,转业军人,河南问津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

2022年7月22日 供稿

2025年9月27日 审校并序

来源:凤凰天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