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30日,“西河同乡——纪念来楚生先生逝世50周年作品展”在萧山区博物馆隆重启幕。本次展览由萧山区人民政府、西泠印社集团联合主办,萧山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西泠印社美术馆、萧山博物馆、西泠印社孤山国际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承办,西泠印社学术支持。西泠印社副社长
10月30日,“西河同乡——纪念来楚生先生逝世50周年作品展”在萧山区博物馆隆重启幕。本次展览由萧山区人民政府、西泠印社集团联合主办,萧山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西泠印社美术馆、萧山博物馆、西泠印社孤山国际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承办,西泠印社学术支持。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中国文联副主席陈振濂,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副局长陆霞,杭州市萧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胜华,杭州市萧山区委常委、副区长董振华,杭州市萧山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余刚,杭州市萧山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沈文明,杭州市萧山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委委员周寅,西泠印社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孙磊,杭州市第十届政协秘书长、西泠印社原党组书记、社委会主任王玉明及萧山区各文博单位领导及艺术家出席本次活动。
西泠印社理事倪郡阳先生,郭超英先生,梁章凯先生,江吟先生,西泠印社社员黄镇中先生,莫小不先生,季关泉先生,胡绥民先生,沈正宏先生,乔中石先生,戴丛洁先生受邀出席。启幕仪式由西泠印社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剑秋主持。
来楚生先生作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艺术造诣深厚,书、画、印堪称“三绝”,对近现代中国书画篆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次展览旨在全面梳理来先生的学术脉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金石书画艺术创新发展。
萧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胜华致欢迎辞,感谢各界人士齐聚萧山博物馆迎接来楚生先生回乡。他表示,本次纪念活动的顺利开展,是地方政府与文化国企携手推动地方文化建设的成功范例,未来将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挖掘和弘扬区域文化资源,助力文化强区建设。
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在致辞中表示,纪念来楚生先生,不仅是为了缅怀他的艺术成就,更是为了深入探寻其艺术精神对于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意义。他那种对传统“入古愈深”的钻研精神,那种“出新愈奇”的创造勇气,那种甘于寂寞、潜心艺事的治学态度,以及其作品中蕴含的高雅格调与人文情怀,都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此次萧山区政府与西泠印社集团联合主办纪念展览,既将来楚生先生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崇高的艺术精神更广泛地传播于社会,尤其激励年轻一代艺术工作者见贤思齐,守正创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西泠印社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孙磊在讲话中提到,来楚生先生不仅是西泠印社历史上一位重要的社员,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忠诚的守护者和卓越的开拓者,他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力、锐意的创新精神和独特的个人风格,矗立起一座令人仰止的艺术高峰。展望未来,西泠印社集团将继续秉持初心,守正创新。我们将在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传统艺术当代化传播与发展的有效路径,不断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包括金石书画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作为来楚生先生弟子代表发言,深情追忆与来先生相处的求学时光,并对主办方的精心策划表示感谢。“此次,西泠印社集团能与富有文化远见的萧山区政府联合主办此次展览,我深感欣慰与感激。这充分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来楚生先生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的高度认可,也为我们更好地梳理、研究、传播先生的艺术成就提供了宝贵的平台。”
杭州市第十届政协秘书长,西泠印社原党组书记、社委会主任王玉明、区文旅局局长余刚向浙江美术馆、杭州图书馆、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萧山档案馆、萧山博物馆、萧山图书馆、滨江区来氏文化研究会捐赠本次展览作品集。
来楚生弟子瞿志豪先生向萧山博物馆无偿捐赠来楚生先生头像铜雕,并表示,萧山区政府与西泠印社集团在来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之际在先生家乡举办“西河同乡”纪念大展,意义非凡,来先生的塑像捐献给萧山博物馆,也是最好的归宿。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3月5日。展览期间,西泠印社集团将联合萧山博物馆,举办“来楚生”系列专题讲座、公益体验课等惠民活动,届时将邀请知名学者、艺术家与观众互动,深入探讨来楚生先生的艺术贡献与当代价值。
此次“西河同乡——纪念来楚生先生逝世五十周年”展览,不仅是艺术界的一场盛会,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与弘扬的具体实践。西泠印社集团将以此次展览为契机,继续秉持文化担当,推动金石书画艺术的研究、创作与传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展品速览】
本次展览得到了童衍方先生、梁章凯先生、瞿志豪先生、蒋再鸣先生等重要藏家的大力支持。
然犀室妙墨(局部)
竹月松风五言联
《安处先生书鲁迅诗》(横屏观看)
《来楚生花卉尺页十二帧》
《绥山仙品》
《牡丹水仙图》
《金蟾》
《佛像印》
《哲言如愿(佛像印)》
《佛相》
《跨鲤浮海》
《张王联姻五十周年(生肖印)》
《张果老 汉钟离》
《吕洞宾 曹国舅》
《蓝采和 李铁拐》
《韩湘子 何仙姑》
《层楼佛》
《八牛无匹》
《毛主席诗刻》
【怀念楚生先生】
谁识东坡不二门
文/张剑秋
来楚生先生一直在用刻刀记录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呐喊。
来楚生一九〇四年一月六日出生于湖北武昌,原名稷勋。十一岁时,父亲带着他回到老家浙江萧山襄七房村。父亲去世后,来楚生到萧山县城仓桥小学住读。一九一八年,入杭州宗文中学。一九二三年考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改名“来楚生”。一九二七年,学校毕业后回到萧山,在广盛米店协助店务。次年,与临浦姑娘赵芳薇结婚,住在临浦镇上。这一住就是五年。一九三三年,来楚生三十岁,举家迁居杭州。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全家返回萧山,避居云石丁村。次年,迁居上海,直到去世。
来楚生在萧山前前后后共待了十二年左右,时间虽不多,但他对萧山充满了感情。不论在杭州,还是去上海,他都以萧山人自居,讲一口萧山方言,一直陪伴他的夫人、岳母也都是萧山人。一九六一年,来楚生专门刻了一方印章——西河同乡。清代著名文学家毛奇龄是萧山乡贤,家住西河下,一生著述宏富,有《西河合集》四百余卷,学界称其为西河先生。来楚生以“西河同乡”自喻,足见其以萧山人为豪。
如果“西河同乡”印章表达的是他的思乡之情,那无疑,一九七四年他刻的“谁识东坡不二门”,是对自己艺术生命的总结。
一九七四年,是来楚生最压抑痛苦的一年。
之前一年,来楚生因胃痛难忍做了切胃手术,医院查出是胃癌。严酷的政治环境,恶邻的侵扰,本已让他心灰意冷,而七四年初掀起的批判“黑画”狂风,更给了他巨大打击。
一九七四年一月,姚文远发起对《中国画》的批判,文艺界由此诬称有些画表现出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极端仇视,要反击所谓美术领域“黑线回潮”的复辟逆流。三月,上海举办了“黑画展览”,来楚生创作的《黑鱼图》,被列入其中。
来楚生孤独无助,感觉受了极大侮辱,心生绝望。他以拒绝看病来抗争,把大量时间用来刻印,先后刻了“领略古法生新奇”“寂寞养残生”“莫待无花空折枝”等一大批印章。此时,他的笔墨篆刻已臻大成。远宗徐渭、李鱓等明清大家,近取赵之谦、吴昌硕等人技法,尤其崇尚八大山人和牛石慧。他把赵之谦的雄健清新、虚谷的冷峭新奇、吴昌硕的浑朴苍莽、齐白石的洗练奇纵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他的刀法磊落、坦荡,古朴的金石气之外,自有一种率真、稚拙之风。
他用“谁识东坡不二门”这方印,镌刻下自己的艺术观和人生观。
“谁识东坡不二门”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元丰五(一〇八二)年三月的一天,苏轼突感左手疼痛难忍,便前往名医庞安时家中诊治,愈后作诗:“小阁低窗卧宴温,了然非默亦非言。维摩示病吾真病,谁识东坡不二门。”
“非默亦非言”出自《维摩诘经》。相传众菩萨探讨何谓不二法门,独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菩萨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维摩诘虽身处尘世,却能保持内心的清净与超脱,不为世俗所扰,他倡导的“不二法门”超越世间二元对立。身处逆境的苏轼“了然非默亦非言”,领会了《维摩诘经》中的妙处:原来,人生的苦难并非是命运的刁难,而是修行的契机,是生命的另一种馈赠。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在苦难中发现生命的意义。哪怕生活再困窘,也要以一种豁达、乐观的心态去拥抱生活。就在元丰五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寒食帖》等大批作品,成为他创作的巅峰。
一九七四年,就是来楚生的元丰五年。这一年,他创作了近百张画,刻了百余方印,临了一大批汉碑、简书,写了一大批行草书作品,创作了大量令人惊叹的旷世佳作。他在书画印三个领域均达到一流境界。“谁识东坡不二门”这方印,遒劲斑驳,爽快磊落,极富刀味。文字略取汉碑笔意,繁简相得、虚实相生、灵动飘逸,艺术个性独特鲜明。
一九七五年二月五日清晨五时,一代艺术大师来楚生先生,丢下一批未及题款的画幅,溘然长逝。
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常务副社长陈振濂这样评价来楚生:“他的篆刻横空出世,所向披靡,大杀四方;竟然能标识出一个时代,成为继吴昌硕之后写意印风的又一座高峰。当他成为高峰之后,我们认定:遍观百余年篆刻史,环顾四周,虽然大多英雄豪杰都一生煌煌,但他却是只有‘唯一’,没有‘之一’”。
来源:动听968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