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回乡下老家,三叔蹲在院门口抽着旱烟,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他说刚听村里广播,2027年土地承包到期后不重分,自家小子去年把户口迁回村里,连一寸地都没捞着,以后咋过日子?其实不光三叔犯愁,村头晒谷场上,好几个年轻人都在念叨这事儿。后来我特地跑了趟镇里的农业服
前几天回乡下老家,三叔蹲在院门口抽着旱烟,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他说刚听村里广播,2027年土地承包到期后不重分,自家小子去年把户口迁回村里,连一寸地都没捞着,以后咋过日子?其实不光三叔犯愁,村头晒谷场上,好几个年轻人都在念叨这事儿。后来我特地跑了趟镇里的农业服务中心,又跟几个靠“没地”赚钱的老乡聊了聊,才发现根本不用慌——不分地是为了稳当,但给没地农民留的出路,每一条都实实在在能落地,有人早就靠着这些路子赚上钱了。
先得说清楚,2027年到期为啥不分地?真不是“不管没地的人”。镇里的农技员李哥跟我解释,现在种地早不是“一家几亩地”的老模式了。村里的种粮大户、合作社都把几十亩地连成片,铺了滴灌、修了机耕路,播种收割全靠机器。我邻居家去年刚花两万块装了滴灌系统,要是突然重分地,这些投入就全打水漂了,以后谁还愿意往地里砸钱?而且国家2019年的一号文件早就明确说了,承包到期后要延包30年,就是为了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搞适度规模经营,这样种地效率才高。不过别担心,没地不代表没机会,这几条路都能走通。
第一条路:给合作社“打工”,拿工资还能赚分红,比种地稳当。现在村里的种粮大户、农业公司都缺人手,播种、施肥、采摘这些活都要雇人,一天工资少则80块,多则150块,不比外出打零工差。我发小柱子就是这样,他没分到地,去年开始跟着村里的种植合作社干活,春天种玉米、夏天管蔬菜、秋天收小麦,冬天还能帮着分拣包装,一年下来稳稳赚三万多。
更划算的是“跟着产业链赚钱”。河南卢氏县那边,光食用菌合作社就有100多家,搞的是“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鲜菇还能出口海外。当地有个武生合作社,建了150座香菇大棚,还有冷库和烘干车间,不光雇人干活,还教技术,村民学会了既能拿工资,自己种的香菇还能卖给合作社,根本不愁销路。云南德钦县有个木耳种植基地更厉害,217亩地一年要两万多个工时,光务工工资就发了200多万,52岁的村民和光跟妻子在基地干活,一年收入能有8万,比出去打工强多了。就算自己没地,跟着这些成规模的产业干,收入一样有保障。
第二条路:盘活“闲置资源”,荒地废房都能变“聚宝盆”。农村不光有耕地,还有不少没人用的荒地、废厂房,这些现在都是“香饽饽”。以前大家觉得荒山坡、废沟坎没用,现在政策鼓励开发“四荒地”,搞休闲农业、民宿、露营地都给支持,还能拿补贴。山东有个老乡把没人要的荒沟改造成露营基地,光政策补贴就拿了50万;河南农户用荒丘搞有机果园,申请到30万启动资金,去年就回本了。
咱普通农户也能学。比如把家里没人住的老房子改造成民宿,周末接待城里来的游客;或者利用村边的荒地搞个采摘园、垂钓园。德钦县有个乡镇,以前有个停滞的肉兔养殖场,后来改成了木耳种植基地,217亩闲置地一下子活了,一亩地一季能产1500斤木耳,纯利能到2万元,场地重新焕发生机。这些资源以前没人当回事,现在好好利用起来,比种几亩地赚得多。
第三条路:学门“新农技”,当“技术农民”更吃香。现在种地早不是“靠天吃饭”了,无人机、AI监控成了标配,懂技术的农民比有地的还抢手。我表哥在镇上的智慧农业基地干活,他们在塌陷区的水面上种水稻,浮板架在水面,稻子释放氧气,水下养鱼,鱼的排泄物当肥料,还能用无人机撒营养液、AI看长势,一年两收,亩产能破千斤。表哥负责操作无人机和监控设备,不用干重活,一个月工资4000多,比外出打工还稳。
而且现在学技术不难,县里经常办免费的农技培训班,教无人机操作、生态种植这些实用技能,学会了随便找个农业基地都能上班。要是不想给人打工,学门接地气的技术自己干也行。有个抖音上的大哥,以前开货车,后来学了锂电池维修和组装技术,在农村开了个小厂,做一块电池纯利润能有一千多,一个月轻松赚几万,房和车都买上了。农村现在电动车多,修电池、换电池的需求大,这种技术活门槛不高,比种地灵活多了。
第四条路:申请“机动地”,想种地总有机会,还有补贴撑腰。虽说不重分承包地,但村里一直留着“机动地”,就是专门给没地的村民准备的。2027年到期后,村里会收回那些整户消亡的责任田、没确权的土地,还有之前的开荒地,只要户口还在村里,就能申请这些土地的使用权,虽然不用确权,但能实实在在种着地。我堂哥去年就申请到了3亩机动地,种上了小麦和玉米,一年下来除去成本能赚两万多。
更贴心的是,现在无地少地的农户流转别人的土地搞生产,村集体还会给30%-50%的土地流转租金补贴,等于降低了种地成本。要是不想自己种,也能把申请到的土地经营权流转给大户,每年坐拿租金,旱涝保收。国家还说了,会把没地又没能力搞生产的农户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生活有兜底,不用慌。
其实说到底,现在农村的赚钱机会早就不局限在“几亩地”上了。国家花七万亿搞乡村振兴,重点就是帮农民拓宽收入渠道。河南就计划用3年培育18条乡村富民产业链,从粮食、食用菌到乡村文旅、商贸物流,覆盖的领域特别广,目标是让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万元以上。政策越来越偏向让农民“多元增收”,不管是打工分红、盘活资源,还是学技术当新型农民,都比死守着小块土地强。就像李哥说的:“2027年不分地,是让土地更值钱;给大家留的出路,是让农民更赚钱。”
不知道你们村里有没有没地的农户?他们是出去打工了,还是在村里找了别的营生?或者你们觉得农村还有哪些不用种地也能赚钱的路子?评论区聊聊,互相给点思路,别让没地成了发愁的事儿~
来源:青柠一点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