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刷抖音,突然被一个画面震住:凌晨四点,镜头里大叔抡着胳膊在案板上敲肉馅,每敲一下都像在给这碗汤磕头。
昨晚刷抖音,突然被一个画面震住:凌晨四点,镜头里大叔抡着胳膊在案板上敲肉馅,每敲一下都像在给这碗汤磕头。
弹幕飘过一句“太原人的命,是丸子汤给的”。
下一秒我肚子就饿了,也突然明白,这碗汤现在不光是早餐,还是正在申遗的时代符号。
先说申遗那点事儿。2023年底王记刚在市里挂上非遗牌子,老王头就开了直播。
镜头里他拿筷子戳进汤面,乳白汤底晃两下,像一锅刚醒的牛奶。
粉丝问他省级能不能成,老头咧嘴:成不成,汤还是每天要熬八小时。
弹幕瞬间被“真香”刷屏。
再看年轻人怎么喝。
迎泽区那家“新派丸子汤”把鸡肉丸做得只有乒乓球大,入口弹牙却少了肥油的罪恶感。
番茄红汤上桌像开了美颜,拍照滤镜都不用调。
店员说小姑娘们专门要加薄荷做点缀,喝完还得带一杯冰美式才走。
早上7点店门口排队,一半是穿西装赶地铁的,一半是穿汉服打卡的。
味道?
番茄浓汤裹着手工丸子确实比意面更像家的感觉。
说到外卖,美团骑手最怕接丸子汤。
汤体浓,晃两公里就剩半碗。
老太原想了个招,烙饼分装,丸子单独密封。
买家按教程自己“沉浸式浇汤”。
评论区有人晒图:饼块吸饱汤汁后鼓成胖娃娃,咬一口滋啦冒热气,留言“像在姥姥家过周末”。
杏花岭要建的早餐博物馆也在偷偷长肉。
内部效果图里,一口老汤锅被放大成沉浸式互动装置,人往里一站,脚下是1949年的太原街景投影。
旁边还有个“打丸子”体验区,机器会记录你手速,最后生成“太原人认证”。
门票暂定15元,预售票刚放出来就没了。
但最魔幻的,是预制汤包。
冷链包装的汤体像果冻,丸子冻得邦邦硬。
微波炉叮两分钟倒进碗里,香味能把隔壁家狗勾过来。
线上月销八千份,买家留言最狠的一条:“我北京室友喝完把汤底舔了,问能不能代购。
”可这玩意儿一打开就缺了店里那股葱花混着胡椒的烟火味,像电影少了环绕音。
老城的人其实不担心味道走样。
他们更怕年轻人只记得拍照,忘了汤得趁热喝。
前几天路过王记,看见个小姑娘拍完照把碗一推:“太油了。
”边上的爷爷叹了口气,把自己那碗推过去:“孩子,尝一口。
”后来她把汤喝了,眼圈有点红。
再过十年,丸子汤可能装在小胶囊里,也可能被米其林盯上。
可只要还有人在天没亮就起来敲肉馅,那锅汤就不会凉。
来源:胖姑娘品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