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闯下弥天大祸,美国记者惨死加沙,美政府却帮以方掩盖真相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22:24 1

摘要:对于常年驻守在这里的记者而言,危险从来不是遥远的警示,而是如影随形的日常,他们怀揣着对真相的敬畏,穿梭在断壁残垣之间,试图用镜头和笔记录下冲突中的人性与苦难。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当加沙地带的晨曦还未穿透硝烟,约旦河西岸的街道上已响起零星的枪声。

对于常年驻守在这里的记者而言,危险从来不是遥远的警示,而是如影随形的日常,他们怀揣着对真相的敬畏,穿梭在断壁残垣之间,试图用镜头和笔记录下冲突中的人性与苦难。

可谁也没想到,2022 年的那个清晨,知名巴勒斯坦裔美国记者希琳・阿布・阿克莱赫,会永远倒在自己坚守的岗位上,成为这场漫长冲突中又一个冰冷的注脚。

更令人费解的是,作为希琳的国籍所在国,美国政府不仅没有为她的死讨回公道,反而选择与以色列官方站在同一阵线,试图掩盖事件的真相。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政治博弈?一位美国前任资深军警官员的公开爆料,又为这起悲剧撕开了怎样的口子?

加沙,这片被战火反复蹂躏的土地,早已成为记者们公认的 “危险战场”。

在这里,每一次外出采访都可能是与死神的博弈,以色列军方的空袭毫无征兆,街头的流弹随时可能夺走生命,即便是清晰穿着印有 “PRESS” 字样的防护装备,也未必能换来应有的安全。

早在希琳遇害之前,已有多名记者在加沙及约旦河西岸的冲突报道中丧生:2021 年巴以冲突升级期间,半岛电视台摄影师穆罕默德・阿尔 - 哈提卜在加沙城北部遭以色列空袭身亡。

2020年,路透社记者穆罕默德・阿贝德在报道以色列军队行动时,被橡皮子弹击中头部重伤。

这些血淋淋的案例,本应让国际社会更加重视记者在冲突地区的安全保障,可希琳的遭遇,却再次证明了这里的危险远超想象。

希琳・阿布・阿克莱赫并非初涉险境的新人,她在中东新闻领域深耕多年,以客观、勇敢的报道风格赢得了广泛尊重。

2022年5月11日,她像往常一样前往约旦河西岸杰宁难民营,报道以色列军队对该地区的突袭行动。

出发前,她特意穿上了那件标志性的蓝色 “PRESS” 背心,这件背心曾陪伴她走过无数次危险的采访,蓝色的布料上印着醒目的白色字母,本应是她的 “护身符”。

可那天上午,当她站在难民营的街道上准备记录现场时,一阵突如其来的枪声打破了平静,子弹精准地击中了她的头部,希琳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呼救,便倒在了血泊中。

同行的记者试图对她进行急救,可鲜血很快浸透了蓝色的背心,也浇灭了她生的希望。

事件发生后,以色列官方第一时间给出的解释是 “希琳可能被巴勒斯坦武装人员的流弹误伤”,但这一说法很快遭到现场记者的驳斥,多位目击者证实,当时现场并无巴勒斯坦武装人员活动,枪声明确来自以色列军队的方向。

随着舆论压力逐渐增大,美国驻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安全协调办公室(USSC)启动了内部调查,而负责此次调查的核心人物,正是美国退役上校史蒂夫・加巴维奇。

加巴维奇拥有三十年警务经验,曾在 USSC 担任高级官员,时任办公室主任、美国中将迈克尔・芬泽尔的参谋长,这样的履历让外界对调查结果充满期待。

加巴维奇带领三名助手组成调查小组,亲自前往杰宁难民营的案发现场进行勘察,他们逐一走访目击者,调取了事发时的监控录像,甚至模拟了枪击发生时双方的位置关系。

经过数周的细致调查,加巴维奇得出了一个与以色列官方完全相悖的结论:这绝非一起意外,而是以色列士兵蓄意实施的谋杀。

“如果说这是意外,那简直是世间最荒谬之事。” 加巴维奇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愤怒地表示,现场的证据链足以支撑这一判断。

他进一步解释,调查小组获取的以色列军方通讯记录显示,事发当天执行任务的士兵们明确知晓有记者在现场活动。

清晨时分的光线条件良好,以色列军车上的狙击手对希琳所在的位置有着清晰的视野;更关键的是,通过位置模拟发现,从射手的角度完全能看到希琳身上醒目的蓝色 “PRESS” 背心,这些细节都排除了 “误判” 或 “意外” 的可能性。

“士兵突然从卡车探身而出,随意开枪射击,子弹却精准命中目标,并且全程没有通过瞄准镜观察,这种情况是绝无可能发生的。”

加巴维奇在回忆调查过程时,特意强调了这一关键细节, 在他看来,如此精准的射击必然是有预谋的,士兵在开枪前完全清楚自己的目标是谁。

基于这些证据,加巴维奇坚持要求在 USSC 的枪击事件报告中明确写入 “以色列士兵蓄意谋杀” 的结论,可他的这一要求却遭到了顶头上司芬泽尔中将的强烈反对。

据知情人士向《纽约时报》透露,芬泽尔多次在内部会议上删除报告中关于以色列责任的表述,甚至要求加巴维奇修改调查结论。

当加巴维奇据理力争时,芬泽尔给出的理由是 “要维护 USSC 与以色列军方的合作关系”。

这种明显偏袒以色列的态度,让加巴维奇感到愤怒又无奈。他后来在采访中坦言,在 USSC 内部,“(天平)始终偏袒以色列一方,巴勒斯坦方面几乎得不到任何支持”。

这种内部的阻力,让原本清晰的调查结论变得模糊不清,也为后续美国政府的 “官方表态” 埋下了伏笔。

2022 年 9 月,就在加巴维奇的调查陷入僵局之际,美国国务院突然发表声明,正式认定以色列军队的开枪行为 “并非蓄意”,声称 USSC “无理由相信” 此事不是 “悲剧性事件的结果”。

这样的表态与以色列官方的口径简直是没什么差别,瞬间引发了国际舆论。

要知道,希琳不仅是巴勒斯坦裔,更是持有美国国籍的公民,美国政府如此轻描淡写地为以色列 “开脱”,无疑是对公民生命权的漠视。

加巴维奇在看到国务院的声明后,直言自己和同事们 “大为震惊”,他无法理解,为何一份基于扎实证据得出的调查结论,会被政府轻易否定。

事实上,这并非加巴维奇第一次质疑官方结论,之前,他曾以匿名身份在美国 Zeteo 媒体制作的纪录片《谁杀害了希琳?》中,隐晦地表达了对官方调查的不满。

但这一次,面对国务院公开的 “洗白” 行为,他选择打破沉默,以真实身份站出来揭露真相。

希琳的遇害本就引发了中东地区的强烈震动,巴勒斯坦民众自发组织抗议活动,要求以色列对此负责;阿拉伯国家联盟也发表声明,谴责以色列军队 “蓄意袭击记者” 的行为。

可在美国政府的 “包庇” 下,以色列不仅没有受到任何制裁,反而继续在约旦河西岸实施突袭行动。

更讽刺的是,在舆论压力下,拜登政府曾于2022年承诺启动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调查,可时至今日,FBI 的调查结果仍未公开。

外界普遍认为,这份调查报告很可能永远不会面世,毕竟,一旦FBI的结论与USSC内部调查一致,美国政府之前的表态将彻底沦为笑柄,美以之间的盟友关系也可能受到冲击。

如今,距离希琳遇害已经过去两年多,那件印有 “PRESS” 字样的蓝色背心,早已从一件防护装备变成了一个象征。

它象征着记者在冲突地区的脆弱处境,象征着真相在政治博弈面前的无力,更象征着某些国家对 “人权”“新闻自由” 的双重标准。

对于那些仍在加沙、约旦河西岸等冲突地区坚守的记者而言,希琳的死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警示:他们手中的相机和笔,不仅要面对战火的威胁,还要对抗来自强权的 “真相掩盖”。

可即便如此,仍有无数记者选择留在这片危险的土地上,他们知道,希琳的死不能白费,只有继续记录真相,才能让那些试图掩盖事实的人无处遁形。

只有让更多人看到冲突的残酷,才能为和平争取一丝可能,而对于美国政府而言,无论如何掩盖,希琳的鲜血和加巴维奇揭露的证据,都将成为外交史上的一道污点。

毕竟,当一个国家连本国公民的生命权都可以为政治利益牺牲时,所谓的 “人权卫士” 形象,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谎言。

真相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希琳・阿布・阿克莱赫的名字,终将刻在追求真相的丰碑上,提醒着世人:每一个为真相献身的记者,都不应被遗忘;每一起蓄意制造的悲剧,都必须得到公正的审判。

来源:锐观经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