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智化终于道歉了!网友并不买账!依然强词夺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8 14:09 1

摘要:郑智化在10月27日公开道歉了,承认当时用“连滚带爬”这样的说法是情绪化的表达,并当面感谢了那位在登机时帮他推轮椅、搀扶他进入机舱的工作人员。他还把这件事交给社会去讨论,强调对残障群体权益的关注比他个人的感受更重要。

郑智化在10月27日公开道歉了,承认当时用“连滚带爬”这样的说法是情绪化的表达,并当面感谢了那位在登机时帮他推轮椅、搀扶他进入机舱的工作人员。他还把这件事交给社会去讨论,强调对残障群体权益的关注比他个人的感受更重要。

接下来的事儿转得挺快。10月26日,深圳机场把当时的监控视频放出来,画面里两名工作人员从走廊一路护送郑智化上飞机:一个人在推轮椅,另一个在旁边扶着他的腿,从过道到机舱门整个动作不到一分钟,机场那边算了大概40秒。视频里没有他最初说的“被冷眼旁观”“爬上飞机”那种戏剧性画面,有的是辅助抬腿、跨越高度差的动作,但并不像他描述的那样夸张。视频一出,舆论马上就倒车了,好多网友开始质疑他措辞的真实性,说他把个人感受放大,影响到一线服务人员的名誉。

把时间往前拉回去看。10月25日那天,郑智化在社交平台发帖,指机场升降车和机舱门之间有个约25厘米的高度差,轮椅推不进去,工作人员“冷眼旁观”,他自己“连滚带爬”登机,直言深圳机场“最没人性”。他还在同一条发言里提到对南京、上海、新疆机场的不满,把这事放到更大的背景里,表达对大陆部分机场服务的长期失望。深圳机场当天回应并道歉,解释了一个技术细节:按照安全规范,地面升降车和机舱门之间要留出约20厘米的间隙,防止设备刮到飞机外壳。机场还说会增加保障人员,并在部分航班试点登机连接装置来改进流程。后来郑智化又表示不会继续追究,把责任指向当时一名升降车司机的个人行为。

监控录像之所以关键,是因为没有第三方记录时,双方说法很难裁定对错。画面里能看见工作人员在机舱门口一边调整轮椅,一边扶起他的腿,整个过程需要配合,不是瞬间就完事的。社交平台上有博主把画面一帧帧拆开来,指出他的文字和视频不太一致,有人直接批评他借公众影响力放大情绪,结果把基层同事扔到舆论漩涡里去承受攻击。很多人在评论里担心:如果没有监控,参与的工作人员可能会被误判,遭受言语攻击甚至影响工作。

这件事里有好几条讨论线同时存在。一个是技术和流程的问题:机场安全留缝、地面服务人员配置、登机辅助设备的普及这些,深圳机场在回应里都提到会改进,至少承诺增配人手并试点连接装置。另一个是公众人物发声的影响力问题:名人在平台上表达不满时,需要更慎重,特别是言辞可能伤害到无辜一线员工。第三条是关于残障人士出行的期待:不少评论提醒说,行动不便的旅客通常会提前申请无障碍服务或安排陪同,完全依赖陌生人帮助有现实局限。也有人讲得直白些:如果是我自己行动不便,尽量会请助理或家人一起,不会把全程托付给陌生人。

与此同时,也有替他着想的声音。有人说遇到临时情况、服务短缺时,情绪激动是常有的事,不该马上把个别情绪当成对整个体系的否定。有观点指出,曝光问题有时能倒逼改进;如果真有设备或流程短板,被指出来比闷着好。但话又得说回来,网络上的放大效应很快,核查速度往往赶不上情绪发酵,受影响的个体可能先遭遇舆论风暴。

从细节看,有几处值得注意。第一,他在首次发帖中给出了具体高度数字和很强烈的情绪化描写,这让事儿迅速发酵。第二,机场在第一时间给出安全规范解释,并提出整改方案,这属于典型的危机公关流程。第三,监控视频补上了事实链:画面显示两名工作人员在小空间里配合,把人送进机舱,动作并非冷漠置之,但也不是特别圆滑。要是没有这段视频,那些参与的基层员工可能会承受难以挽回的舆论压力。

到了10月27日的公开道歉,他把“连滚带爬”解释为情绪化的遣词,用更中性的表述收敛了语言,同时当面感谢了帮助他的年轻工作人员。他还把话题往公共讨论层拉,说这件事引发的对残障群体权益的关注比他自己的感受更重要,愿意把问题交给社会来探讨。这样一句话,一方面是收回情绪,另一方面也是把焦点转向制度和公共讨论。

说实话,这类事情里监控常常起决定性作用。摄像头在场,画面能还原很多细节;没有摄像头,舆论的走向可能完全不一样。名人在公共平台上一次情绪化发声,很容易触动很多人的共情或愤怒,但也可能无意中点燃对无辜人的攻击。这件事既牵到设备和流程的技术层面,也涉及公共传播责任和舆论分配的问题。现在有监控、有道歉,社会还在讨论,后续要看机场能不能把承诺落到实处,和大家怎么围绕残障服务展开更理性的对话。

来源:奇幻蛋糕g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