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粮食安全根基持续夯实2024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 1.413 万亿斤,首次迈上 1.4 万亿斤新台阶,连续 9 年稳定在 1.3 万亿斤以上。这一突破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科技赋能:全国已建成 10.45 亿亩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平均提升 1-2 个等级,亩
一、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科技驱动与结构优化
1. 粮食安全根基持续夯实2024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 1.413 万亿斤,首次迈上 1.4 万亿斤新台阶,连续 9 年稳定在 1.3 万亿斤以上。这一突破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科技赋能:全国已建成 10.45 亿亩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平均提升 1-2 个等级,亩均增产 100 公斤。黑龙江通过推广 “秸秆深翻还田 + 智能灌溉” 模式,玉米单产提升 15%,带动全省粮食增产超 42 亿斤。种业振兴行动成效显著,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品种市场占有率突破 25%,大豆自给率提升至 20%。
2. 农业科技现代化加速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63%,农机总动力超 12.5 亿千瓦,粮食综合机械化率 84%。数字技术深度渗透农业全链条:
AI 赋能精准种植:广西横州 “数字茉莉” 平台通过病虫害识别算法(准确率 90%)和生长预测模型,农药用量减少 20%,优质花率提升 15%;中科赛诺在黑龙江部署的 “星空地网” 系统,通过卫星遥感与无人机巡查,化肥使用量降低 12%,玉米亩产提高 8%。
智慧农机普及:湖南宁乡推广无人驾驶插秧机,作业效率提升 3 倍,亩均成本降低 20 元;重庆九龙坡区试点 “AI 庄稼医院”,农民通过手机拍照即可获得病虫害诊断与精准用药方案,覆盖 1000 个行政村。
绿色技术应用:天祝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45 万亩,化肥利用率达 42.6%;甘肃民勤通过加厚地膜(0.015mm)与机械化回收,废旧农膜回收率提升至 85.3%。
3. 产业融合与质量效益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 2.61:1,2024 年规模以上企业营收超 18 万亿元。产业链延伸催生新业态:
预制菜产业爆发:山东诸城依托生猪屠宰加工优势,发展预制菜生产线 200 余条,年销售额突破 500 亿元,带动农户增收 12 亿元。
特色农业品牌化:云南孟连牛油果通过数字化种植平台(覆盖 12.07 万亩),替代 15% 进口份额,产品溢价率达 30%;浙江常山油茶产业借助 AI 大脑实现精准施肥与采摘路线规划,亩均产值提升 25%。
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生态改善与治理创新
1. 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 75%,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行政村比例稳定在 90% 以上,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超 45%。典型案例包括:
厕所革命提质增效:甘肃天祝县 2024 年新建卫生户厕 1658 座,累计覆盖率达 98.4%,并通过 “回头看” 整改问题厕所 235 座;浙江 “千万工程” 推动农村公厕智能化改造,实现除臭、通风自动控制。
垃圾污水资源化利用:江苏宜兴推行 “垃圾兑换超市”,农户可用可回收垃圾兑换日用品,垃圾减量率超 30%;广东佛山通过 “厕所粪污 + 生活污水” 协同治理,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 60%。
2.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升级
数字基建下沉:云南建成 “智慧云农平台”,覆盖 317 万亩耕地与 50 余万头牛,发放溯源码 2 亿个,支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 8 亿元;四川宜宾实现行政村 5G 覆盖率 100%,电商服务站覆盖率 95%。
交通物流网络完善:“四好农村路” 累计建成 200 万公里,物流配送成本降低 40%;河南鄢陵依托花木产业,建设冷链物流中心 12 个,花卉保鲜期延长至 7 天,出口东南亚增长 60%。
公共服务均等化:宁夏固原通过 “互联网 + 医疗健康”,实现县域远程诊疗全覆盖,基层就诊率提升至 75%;湖北蕲春推行 “县管校聘”,农村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从 58% 提升至 72%。
3. 乡村治理与文化振兴
数字治理创新:浙江桐乡 “三治融合” 平台整合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村民参与率超 80%;江西赣州 “智慧乡村” 系统实现矛盾纠纷线上化解率 92%。
传统村落保护:福建龙岩永定土楼通过 “旅游 + 非遗” 模式,年接待游客 500 万人次,带动就业 1.2 万人,村集体收入增长 10 倍。
乡风文明建设:安徽金寨开展 “文明家庭” 评选,彩礼均价从 20 万元降至 8 万元;陕西礼泉 “村规民约积分制” 推动移风易俗,红白喜事成本降低 50%。
三、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精准施策与长效保障
1. 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大2024 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超 2 万亿元,地方配套资金增长 12%。典型政策包括:
直接补贴精准化:湖南下达惠农补贴 102.61 亿元,其中耕地地力保护补贴 57.71 亿元,农机购置补贴 12.51 亿元;黑龙江大豆生产者补贴达 350.73 元 / 亩,是玉米补贴的 20 倍。
金融创新赋能:全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 36.09 万亿元,新发放利率 3.69%;山东寿光 “蔬菜价格指数保险” 覆盖 10 万亩大棚,农户保费负担降低 80%。
社会资本激活:江苏 “农业农村重大项目” 吸引社会投资超 2000 亿元,其中工商资本占比 65%。
2.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监测体系覆盖 261.1 万户,风险消除率 62.1%。产业就业帮扶成效显著:
产业帮扶:宁夏固原发展冷凉蔬菜种植 100 万亩,带动脱贫户人均增收 4200 元;四川凉山通过 “以工代赈” 建设产业路,吸纳脱贫人口就业 2.3 万人。
就业创业:广西通过 “线上网络化 + 线下网格化” 监测,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 320 万人,月均收入 3800 元;河南信阳培育 “乡村工匠” 2.1 万人,带动非遗产业产值 15 亿元。
3. 城乡融合制度突破
土地制度改革:浙江德清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成交金额累计超 2400 亿元,成都郫都区入市地块用于乡村旅游,村集体年均增收 200 万元。
户籍制度改革:重庆推动 “三权保留”(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的市民化,累计落户农村人口 120 万,进城农民购房补贴达 15 亿元。
县域经济培育:广东佛山南海区通过 “工业上楼” 盘活低效用地,2 平方公里土地创造年产值 800 亿元;浙江义乌依托电商物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4.8 万元,城乡收入比 1.6:1。
四、典型行业案例:数字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创新实践
1. 数字农业:中科赛诺的 AI 农场革命中科赛诺在黑龙江建设的 “AI 智慧农场”,通过卫星遥感(作物识别精度 98%)、无人机巡查(病虫害识别率 95%)与物联网传感器(土壤墒情预警提前 3 天),实现生产效率提升 50%、人力成本降低 60%,产量预测偏差控制在 3% 以内。其研发的丘陵山地 AI 机器人可在 25° 坡度作业,解决山区机械化难题,已在云南茶园推广应用。
2. 乡村旅游:婺源篁岭的文旅融合样本江西婺源篁岭通过 “晒秋” IP 打造与古村落保护,年接待游客 300 万人次,门票收入超 2 亿元。景区采取 “公司 + 农户” 模式,村民以房屋入股参与旅游经营,户均年分红 3 万元;同时开发篁岭红茶、木雕等文创产品,延伸产业链价值,带动周边 12 个村脱贫致富。
五、未来展望
2025 年,中国将围绕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目标深化改革:
生产端:推进 1 亿亩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推广智能灌溉面积 5000 万亩,粮食产能再增 500 亿斤。
生态端: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2027 年卫生厕所普及率达 85%,生活污水治理率超 55%。
制度端: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2027 年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覆盖率达 70%。
科技端:建设 50 个智慧农业示范县,推广 AI 育种、无人农场等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突破 65%。
通过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与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中国正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支点,撬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图景。
来源:吉吉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