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到上周,北京朝阳区一位大叔把室内天线轻轻一掰,CCTV-4K居然无卡顿秒出,画面里熊猫的睫毛根根分明,他才相信:原来不用拉光纤,也能把4K“从空气里抓出来”。
“4K电视买了三年,还在看1080P老片”——这不是段子,是客厅常态。
直到上周,北京朝阳区一位大叔把室内天线轻轻一掰,CCTV-4K居然无卡顿秒出,画面里熊猫的睫毛根根分明,他才相信:原来不用拉光纤,也能把4K“从空气里抓出来”。
事情得从一条低调的行业快讯说起。
去年12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甩出一本《DTMB+4K超高清传输技术白皮书》,名字拗口,却相当于给地面数字电视发了张“4K通行证”。
翻译成人话:以后家里那口“老天线”可能咸鱼翻身,直接喂饱75英寸大电视。
更接地气的是,2024年1月起,北京、上海、广州等8座城市悄悄竖起一批“小铁塔”,专门发射DTMB+4K信号。
官方口径叫“试点覆盖”,民间体验叫“免费午餐”——只要你在主城区,拿张几十块的接收棒,或者干脆换台带DTMB-4K解码的电视机,就能零月租看4K直播。
有人担心“新玩具”会不会贵到离谱。
产业链比消费者还着急:华为、海信已经把解码芯片塞进自家机顶盒,价格锚定在300—500元,差不多一顿火锅钱。
第二季度集中上市,线上预约界面已经能搜到“DTMB-4K”关键词,配色挺土,功能却实打实——自动搜台30秒,能扫出20套4K节目,码率稳定在35Mbps,比某些付费IPTV还厚道。
背后真正刺激的是“全链路国产化”。
从发射端调制器、补点器,到终端芯片、HDMI线,清一色国产货。
DTMB标准早在14个“一带一路”国家落地,如今叠加4K,等于把“中国造”高清方案整体打包出海。
以后在巴基斯坦、老挝的夜市上,也能看到用中国标准发射的4K球赛,画面右上角还飘着CCTV水印,那感觉比出口几台手机更有存在感。
当然,也别把天线神化。
DTMB+4K目前只敢承诺“主城区好信号”,老破小高层、地下室、电磁环境复杂的商圈,该卡还是卡。
想稳,还得把天线怼到窗外,甚至加个20分贝的小放大器——瞬间回到20世纪“扒拉天线”的青春。
可正是这种“一半复古、一半未来”的混搭,让超高清第一次摆脱“光纤—宽带—月租”的昂贵路径。
对预算有限的家庭,花一次钱就能让4K电视“吃饱”;对广电系统,不用挖沟铺缆,补点发射塔就能完成城乡升级;对制造业,300—500元盒子走量,比卖高端8K电视容易多了。
下一步悬念只剩两个:
1. 第二批试点城市名单,会不会把自家老家圈进去?
2. 机顶盒到手后,到底能搜到几套真4K频道,而不是“伪4K”拉伸片源?
有人已经提前在阳台支起三脚架,把天线刷成白色,伪装成摄像头,坐等信号飘进来。
要是今年秋天,你路过某小区,看见一排排天线齐刷刷冲北,别惊讶——他们只是在免费薅4K的羊毛。
来源:青春已去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