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句“朕不知也”,汉献帝刘协就将自己的老丈人董承送上了绝路。近期热播的动画《三国的星空》将著名的汉献帝诛曹操的“衣带诏”事件,改编成了一场君臣误会,但历史的真相,远比影视作品更加现实和残酷……
一句“朕不知也”,汉献帝刘协就将自己的老丈人董承送上了绝路。近期热播的动画《三国的星空》将著名的汉献帝诛曹操的“衣带诏”事件,改编成了一场君臣误会,但历史的真相,远比影视作品更加现实和残酷……
国产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上映后,引起了三国迷的广泛关注。影片以浪漫主义手法,瑰丽的画风,以曹操热血理想青年的角色,讲述一段东汉末年的乱世风云。剧情中,对历史上著名的“衣带诏”事件做了大胆的“魔改”,引起了广大网友们的热议。
在动画电影中,汉献帝刘协与曹操原本是策马共赏银河的亲密战友。之后,汉献帝怀疑曹操谋权篡位,于是下令衣带诏谋杀曹操。但汉献帝在诏书中“若彼不臣,持此诏,诛杀曹操”的命令,令网友们对这一位傀儡皇帝心生怜悯。
更颠覆网友们认知,就是影片中董承私自撕掉“若彼不臣”四字,曹操看到了汉献帝诛杀他的意思,由此“道心破碎”。最终汉献帝知道是一场误会,于是亲自赴官渡前线剖白心迹,君臣握手言和的剧情。
可以看到,在影视中,汉献帝诛杀曹操的‘衣带诏事件’被包装成了一场君臣误会。但结合《三国志》《后汉书》等权威史料考证,影视化的温情改编背后,也反映了汉献帝作为傀儡皇帝无奈的生存境遇。
我们要理解历史上汉献帝诛杀曹操的“衣带诏”行为原因,必需了解他囚徒的处境。动画里的汉献帝,虽然有“留活口”的帝王话语权,但历史上的汉献帝刘协,从九岁登基就沦为军阀和诸侯争夺的傀儡。
如汉献帝先是被董卓挟持到了长安,在董卓被王允、吕布杀害之后,又遭李傕、郭汜裹挟。之后,从长安又东回古都洛阳,一路上经历过“宫人食枣菜,饿死者多”的绝境(《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被曹操迎至许昌,虽然终结了他的颠沛流离,以及忍饥挨饿的生活,却也被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又开始了另一段虽然锦衣玉食,却实质被关进权力囚笼的生活。
汉献帝在许都曹操为他安排的朝廷,名义上是大汉的天子,实质却是一个“政治傀儡”,权力被严重架空。当时朝廷内外,从从守卫到大臣,都由曹操任命,都是曹操的亲信和心腹。军政大权全部归曹操掌控,官员任免由曹操决断,军队调动需曹操去授权,连宫中侍卫、宦官、宫女都经过严格筛选,皇室日常用度包括饮食都是曹操供给和安排。
当时,在汉献帝宫里的侍卫是曹操的人,御膳房的厨子是曹操的人,连皇后身边的宫女都要向曹操汇报。有一次,汉献帝忍不住对曹操说“你若能辅佐我,就宽厚点;不能就放过我”。
曹操立即被怼得哑口无言,从此再也不想对汉献帝多说一句。
现在,讨论汉献帝是否有诛杀曹操的野心。汉献帝虽然拥有天子的名号,但是在朝堂议事都没有话语权。在这一种“君不君、臣不臣”的畸形格局,汉献帝有着年轻人的理想抱负,心理想反抗曹操,也是理所当然。
最为重要,汉献帝身上流荡着汉家王室的血脉,内心自然想匡扶汉室,重振先祖的荣耀;再加上失去权力庇护的天子,与阶下囚是没什么本质区别。因此,汉献帝有摆脱傀儡的身份,恢复自由的身份,诛杀曹操的念头,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汉献帝有贼心,可能没贼胆,因为现实情况决定他没实际行动的能力。除了身边都是曹操的心腹之外,最重要是他没有兵权,一个连自身安全都无法获得保障,都需要寄托他人的皇帝,怎么能去反抗呢?
在《三国志》中对衣带诏虽然非常简略,文字为:
“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
在这里,一个“辞”字(声称),本身就为后世留下了争议空间——这究竟是董承一面之词,还是真正确有其事?如果我们认为衣带诏真正确实的存在,汉献帝的真实意图就是一封绝望的求救信,并非一份“具体的刺杀指令”。董承却以汉献帝的密诏,就是借着皇帝的名义搞事情?
我们得知,刘协并非昏庸之辈,他有着复兴汉室的理想,却深知无力。理智清醒的他,只能将密诏缝于衣带之中,这一种行为本身也是悲愤的控诉!同时,汉献帝通过衣带诏,还想知道在朝廷中有谁心向往汉室?自然把这个“诛曹”的终极命题抛给了自己爱妃董贵人的父亲——董承,就是试探这个皇亲国戚是否是自己的盟友,本质也是一场高风险的政治试探。
当时,刘协想着通过把诛杀曹操的“大义名分”,丢给外戚董承,也是希望借助皇亲国戚的势力,压制权臣曹操的势力,为自己换来一点喘息的空间。
因此,汉献帝的目的,或者也不是立刻看到曹操的人头,却是打破曹操的绝对控制,在被控制如铁板一样封闭的曹营中,撬开一丝缝隙,获得生存自由的空间。
就是衣带诏刺杀曹操事件的不确定性,《资治通鉴》都采用了“称受”之说法,两本重要史书都均未明确密诏的真实性,仅通过董承的“自称”方式传递诛杀的信息,这一种表述反映了史家对这一历史事件真实性的怀疑。
虽然在《后汉书·董卓列传》直言“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虽然这里是明确提及汉献帝下密诏的史料,却由于成书时间比较晚(南朝宋范晔著),也受着“尊汉拥刘贬曹”的立场影响,可信程度一直存在争议。
又如南朝宋著名学者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解的时候,引用了《献帝起居注》《献帝纪》等大量文献,却未找到任何确证衣带诏存在的文字。因此,裴松之对这一事件的沉默,自然使得事件更具有悬疑性。
因此,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衣带诏可能是董承一人伪造的政治工具。陈寿在《三国志》中通过“辞受”这两个字,对衣带诏事件的糊表述,既暗示献帝可能会授意,又避免了直接否定东汉皇权的政治风险。所以,陈寿的春秋笔法,乃是史学家在乱世中生存智慧之体现。
在汉献帝本身来看,可能他也考虑曹操虽然专权,却始终未行篡逆之事,对汉室始终保持着礼仪上、表面还是表示尊重。反观如果董承等人成功推翻曹操,谁能保证不会出现更残暴的军阀取而代之,到时自己生存更加艰难?
就是对董承的疑心,在“衣带诏”事发后,汉献帝的表现是耐人寻味。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曹操获知董承谋反,立即逮捕相关人员。在曹操的审讯面前,董承只能老实供出参与密谋者,包括刘备、种辑、吴子兰等人。因此,当曹操拿着董承的供词质问时,汉献帝并未替董承去辩护,反而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董承设心不良,朕不知也。”
这一句话出自皇帝之口,相当于公开否认自己知情或者授权行动。为此,司马光评论此事件写道:
“献帝畏操之威,不敢显斥,然亦不欲助成其罪。”
试想象,董承是汉献帝爱妃董贵人的父亲,算是亲家,一个真正决心诛杀曹操的皇帝,会在同党被捕后,立刻甩锅和划清界限吗?要知道,汉献帝也知道自己身份,虽然是傀儡,但却是值得供奉的泥菩萨,军阀争霸权挂着的牌坊,即使承认有关系,曹操为了不惹天下大怒和对手讨伐,也不敢杀他的。
就是由于历史上衣带诏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才为此设计戏剧冲突的情节:董承故意撕掉衣带密诏开头的“若彼不臣”四个字,这样使有条件的诛杀指令改成了无条件的“杀曹令”,暗中就是指一切都是董承所为,也就有了后来曹操的心碎,直到汉献帝知道是误会,亲自化解矛盾之情节。
再回到执行衣带诏的董承,乃是汉献帝妃嫔董贵人的父亲,属于外戚势力,动机并非纯粹忠君报国。在外戚专政和宦官当权为政治常态的东汉末年,董承可能希望借此扳倒曹操,令自己成为新的权力核心,“衣带诏”就是借着汉献帝名义谋权的合法工具。
更需要注意,就是董承早年曾追随叛党李傕、郭汜等西凉军阀,对东汉王朝的忠诚程度存在质疑。因此,一些学者认为,“衣带诏”事件本来就是一场董承假托圣意、结党营私,企图挑战曹操权威谋权、失败的宫廷政变。
由于以董承为首的政治集团,把皇帝这一封“求救诏书”解读成为“行动纲领”;但能力有限,谋划不周,密谋失败。曹操对政敌的镇压是狠辣的,他杀了董承全家,以及株连三族。董承的女儿、已有身孕的董贵人也未能幸免,被强行拖出后宫缢死。
这一切政变的失败,也彻底剿灭汉献帝依靠外戚翻盘的最后幻想。从此,他被监视更加严密,直到曹操去世,都没有获得任何掀起波澜的机会,直到最后在曹丕的威逼下,禅让退位。
由此可以全面分析,汉献帝在“衣带诏”事件中是否想杀曹操?在情感和政治诉求上,必然对曹操充满恨意,有改变现状重振汉室的强烈愿望。但是现实和政变能力上,更如同一个在绝望生存境遇中,抛出漂流瓶的落难者,并非运筹帷幄的刺杀主谋。
因此,汉献帝的“想”谋杀,是一种想法和意愿,但由于缺乏能力,并非一个周密的计划,最终还是被外戚董承利用。
回归《三国的星空》这一部动画,由于是面向青少年的文艺作品,为了追求戏剧冲突和情感共鸣,魔改衣带诏的情节是理所当然的。但我们必需直到,历史上真实的汉献帝刘协,不是刺客,也不是阴谋家,却是一个在乱世夹缝中维持尊严与自我生命的普通人。
汉献帝刘协可能因为傀儡地位,怨恨曹操很正常,但绝不敢轻易下令杀之。他渴望能复兴汉室,却无力回天。
可以看到,汉献帝的人生悲剧,从来不是“杀不杀曹操”的选择,却是身为天子却主宰不了自己命运的无力。现在,各位读者们,你们认为汉献帝衣带诏诛杀曹操的行动,是主使者,还是被外戚和权臣利用的悲剧?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自己看法!
来源:柳州阿妹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