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档案解密后的真相让人触目惊心。1932年,一位名叫松本花子的日本母亲在送别即将出征满洲的儿子时说:“如果被支那人俘虏,你就切腹自尽。我还有两个儿子,死一个不算什么”。那时候《读卖新闻》把这句话给刊登出来,“母爱典范”就这么在全国传扬开
文|一只筷子
编辑|小茴香
1945年8月9日上午11时02分,一颗代号“胖子”的原子弹在长崎上空爆炸,瞬间夺走了约7万人的生命。
截至当下,一提起这段历史,便总有声音为那些死于核爆的日本妇女儿童鸣不平,认为她们是战争的无辜受难者,这种观点真能站得住脚么?
档案解密后的真相让人触目惊心。1932年,一位名叫松本花子的日本母亲在送别即将出征满洲的儿子时说:“如果被支那人俘虏,你就切腹自尽。我还有两个儿子,死一个不算什么”。那时候《读卖新闻》把这句话给刊登出来,“母爱典范”就这么在全国传扬开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搭建起以天皇制为核心的国民教育体系,而这扭曲母爱的背后,其实是整个教育体系来一场系统性的洗脑。
1890年颁布的《教育敕语》明确规定:“国家若有战事,当奋勇为国效力,以此保卫天皇统治的长久天业”
小学课本之中满是“大和民族优越论”,以及对外族的轻视,孩子们从6岁起便被灌输“为天皇献身是最高荣耀”的观念。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此时的日本社会已经被彻底军事化,女性成为战争机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日本国防妇人会”1932年成立时成员超一万;到1937年人数快速增长到540万;1942年该组织与其他女性团体合并组建为“大日本妇人会”,会员总人数超2000万,近乎涵盖全国所有成年女性
那些所谓的女性组织根本不是慈善机构,就是战争的工具,她们四处游走,鼓动男人去参军,还大声喊着:“只要上了战场,家里的女人任你挑选”
在东京浅草区,有一位名为田中美代子的妇女会干部,丈夫战死之后随即嫁给另一个即将出征的士兵,并且声称,“要以身体为国尽忠”。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她们对生产极为积极,1938年,日本政府提出“生产报国”的口号,全国女工数量从1930年的150万急剧增至1944年的600万。
在三菱重工的军工厂内,女工们每日工作时长达16个小时,生产零式战斗机与九九式轻机枪
日记里有位叫佐藤春子的女工是这么写的:“今儿我造了50发子弹,盼着它们在那支那战场上能派上用场”!
九一八事变后,一个名叫井上千代子的新婚女子做出了震惊全国的举动。当得知丈夫井上清衣接到赴满洲作战命令却有所犹豫时,她选择了自杀来激励丈夫的爱国热情。
临死前留下遗书:“君当尽忠报国,妾愿死而无憾。望君勿以家事为念,专心杀敌立功”。日本政府对这起事件大肆进行宣传,并且将千代子追封为“军国之妻典范”
受此激励的井上清衣彻底疯狂,1932年9月16日在平顶山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00多名中国平民惨死在机枪扫射和汽油焚烧之下。那个被称作“贤妻良母”的千代子,就是那场屠杀的直接责任人
1938年,日本政府暗中建立“从军慰安妇”制度,强行征募朝鲜、中国、东南亚等地20万女性充当性奴隶;日本女性对战争的支持,不只有在精神上予以鼓动。
鲜有人知,参与那罪恶行径的日本女性数量也不在少数,战后东京审判资料表明,约有15万名日本女性以“军属”身份前往各个占领区,从事“慰安”工作。
1941年,东京女子山田花子给友人去信称,她决意前往南洋,为皇军将士提供精神慰藉,这是女子报效国家的最高形式,而那种被包装成“爱国奉献”的行径,实则是对人性的彻底践踏,
战争时期日本实行过非常极端的人口政策,1941年发布的《人口政策确立要纲》明确规定,每户家庭至少生育四个孩子
政府甚至采用“种马制度”,让身体强壮的男子与多名女子进行交配,专门培育“优秀的帝国臣民”,在这样的政策之下,众多女性沦为单纯的生育工具,她们的孩子自出生起便被打上“炮灰”的标签
1943年,太平洋战争进入到超激烈的阶段,日本本土都让盟军给轰炸了,就算处在这么危急的时刻,日本女性还是狂热地支持着战争。
在大阪的一次空袭中,一位母亲抱着襁褓中的婴儿大声喊“天皇陛下万岁!大日本帝国万岁!”然后跳入火海,当时媒体大肆宣扬这种“玉碎精神”,还鼓动更多人效仿
日本投降后,美军占领当局面临一个严峻问题,即如何管理几十万挨饿受冻的日本女性,日本政府随即成立“特殊慰安设施协会”,公开招募女性,为占领军提供性服务。
短短数月间,有三十万名日本女性完成登记,她们被统一编号进行管理,每日接待十到二十名美军士兵。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曾大声叫嚷“鬼畜英美”的女性,如今却心甘情愿地为昔日的敌人效力
还有更过分的,战后日本对历史搞起了系统性的篡改,好多参与过战争宣传的女性作家一下子就变成“和平主义者”,接着就开始写回忆录来给那段历史涂脂抹粉。
她们不仅对日军的暴行只字不提,还将侵略战争称作是“解放亚洲的正义之战”,女作家渡边和子在1960年出版的回忆录中写道:“我们便是在尽大和女性的本分,为建设大东亚共荣圈贡献力量”
日本社会中这种颠倒黑白的说法四处流传,祸害了许多的人,直至如今,仍有不少日本百姓自认为是战争受害者,对亚洲邻国的痛苦视而不见。
每年8月15日,靖国神社都会有诸多人员前去参拜,其中包含不少当年积极参与战争的老妇人,她们依旧坚称,那场战争是“正义的”,遇难的军国主义分子是“英雄”。
数据是颇具说服力的,联合国战争罪行调查委员会曾有统计,二战期间中国军民有3500万人丧生,其中平民占比超八成。
朝鲜半岛有超100万人丧生,东南亚各国总计有超500万人死亡,在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日本女性都有着所谓的“作用”。
她们所生产的子弹,致使众多无辜平民丧生;她们的儿子,在各处战场烧杀掠夺;她们的宣传,令整个民族陷入狂热。
美国前空军少将查尔斯·斯文尼曾有这样一番表述:“原子弹下无冤魂”,此语听来颇为冷酷,却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场战争是日本全体社会一同发起的,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难辞其咎。广岛、长崎的死难者值得怜悯,不过不可就此忽略他们曾犯下的罪行
德国总理勃兰特能够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道歉,德国社会能够深刻反思纳粹的罪恶。
再看日本,到现在仍有政客前往参拜靖国神社,教科书依旧在美化侵略历史,慰安妇的问题也始终未被正视
这种态度本身就说明了问题:一个不愿正视历史、不愿承担责任的民族,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的同情?
历史不会因谁的眼泪而改变,真相也不会因辩解而变朦胧,回望那段黑暗时光,我们得清楚知晓:日本女性并非战争里单纯的无辜受难者,而是以积极姿态参与且推动战争进程的关键角色
她们以扭曲的所谓“母爱”培育杀人机器,以狂热的所谓“爱国”支撑侵略战争,以虚假的所谓“奉献”遮盖滔天罪行,唯有正视这一点,方能真正汲取历史教训,使悲剧不再重演。
来源:鸿毛有其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