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中企逃离印度!莫迪想不到外企几乎跑完了,世界工厂梦要泡汤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16:20 1

摘要:“保变电气在印度全年只做了三万元生意”——这条消息像一根刺,扎在所有想去印度“淘金”的人心里。

“保变电气在印度全年只做了三万元生意”——这条消息像一根刺,扎在所有想去印度“淘金”的人心里。

三万元,连一张跨国机票都嫌贵,却是一家上市公司在海外一整年的营收。

数字背后不是市场小,而是大门反复开关,最后连门轴都被拆走。

印度这轮外资撤离潮,表面看是政策翻脸,本质是一场“制度性违约”:规则写在纸上,却没人保证明天还作数。

想靠印度复制中国“世界工厂”奇迹的人,得先看清这套“印度打法”到底怎么把外企逼到集体跑路。

先说最痛的——政策“闪变”。2024年11月,印度把手机进口关税从10%一夜提到20%,三星诺伊达工厂扩建文件直接变废纸。

更离谱的是,官方2021年还白纸黑字承诺“税率稳定到2026年”。

企业按四年折旧做预算,结果第三年税率翻倍,财务模型当场散架。

类似剧情过去三年里上演了至少七轮:数据本地化、电商新规、特许权使用费追溯征税……每来一次,外企就集体上一次“合规速成班”,律师费烧得比广告费还快。

政策像地铁急刹,乘客还没站稳,车又反向开,骨头再硬也经不起天天甩尾。

再讲最耗人的——司法“拖字诀”。

伦敦国际仲裁院算过一笔账:跟印度政府打官司平均要5.7年,全球均值才2.3年。

时间成本就是现金流,沃尔玛为了Flipkart的税案,先交8.3亿美元“买路钱”才换得继续经营的门票。

钱不是最疼的,疼的是“悬而未决”:工厂扩建不敢投、新员工不敢招、库存不敢备,企业活活被拖成“植物人”。

一位在印中资手机厂高管吐槽:“在印度,仲裁结果没下来之前,连夜里做预算表都不敢写乐观情景。

更隐形却最要命的,是“本土化”暗礁。2025年2月,印度重工业部发新规:变压器85%零部件必须本土采购。

看似扶持本地供应链,实则把外企逼进“技术转让 or 退市”二选一。

ABB、西门子集体傻眼——用印度件,质量曲线直接跳水;不用,市场份额归零。

本土厂商拿到技术图纸,第二年就复制出“低价孪生兄弟”,外企连哭都来不及。

三一重工吃过亏后学精了:把核心模块在国内预装,运到越南只做外壳组装,关键Know-how留在广西厂房,印度想抄作业,连题都看不见。

撤离潮的连锁反应正在显形。2024年,外资企业直接裁员12.7万人,加上上下游,50多万个岗位蒸发。

班加罗尔汽车零部件集群失业率飙到8.3%,创十年最高。

丰田把原打算投印度的20亿美元转去印尼,还顺手把供应链规则改成“每个零件至少两国制造”,明摆着把印度当“不可信任节点”。

资本市场更干脆:2025年1月,外资单月净流出83亿美元,刷新历史,摩根士丹利直接把印度从“增持”降到“减持”,理由是“政策不可预测溢价”需要重新定价——翻译成人话:投资印度,得先给“翻脸风险”额外打折。

那中国公司还能不能去印度?

答案不是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别把印度当目的地,把它当一场有期限、高利率、也可能违约的理财产品”。

保变电气踩的坑,其他中企已用三种方式垫了石头:

1. 技术“切片”——核心部件留在国内,海外只放“组装层”。

海尔把研发拆成东盟、中东欧、拉美三包,印度政策再变,也只能摸到冰箱门,摸不到压缩机。

2. 退出预演——合同里埋“荷兰仲裁条款”,真出事走国际仲裁,平均省18个月。

某光伏企业2024年靠这条追回60%资产,比同行早一年半抽身。

3. 财务“对赌”——把投资回收期压到三年以内,第四年的利润当“彩蛋”,不放进估值。

三一重工内部把印度项目IRR门槛提高到25%,比全球平均高8个点,用高收益对冲高风险。

印度工业联合会最新报告说,每10家撤离外企,7家把“政策反复”列为头号原因。

换句话说,印度的问题不是“养不肥”,而是“养大了随时可能掀桌”。

想深耕的人,得先承认一个现实:在印度,政策不是背景板,而是最大变量;不是风,而是龙卷风。

赚快钱的人赌风向,做实业的人必须建防风墙。

最后一句话送给所有“印度梦”玩家:在印度,要么把生意做成短期高收益债,要么把工厂设计成可拆可走的“乐高”。

想靠一块地、一张执照吃十年?

保变电气的三万块营收已经替你交了学费。

世界工厂的位置不会凭空让出来,它只属于愿意用制度稳定性换时间、用规则确定性换空间的地方。

印度如果不能给世界一张“说话算数”的契约,再年轻的人口红利,也只是一次性火柴,烧完就只剩冷灰。

来源:墨羽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