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中国花滑选手收到东风导弹玩偶被指核威胁,国际滑联要调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16:10 1

摘要:最近中国花滑圈的这桩事,彻底把不少网友看懵了——明明是赛场上百年传统的互动环节,怎么就突然成了“焦点事件”?

一个粉丝送给运动员的毛绒玩偶,能引发国际体育组织的正式调查吗?

还能让美联社、英国《卫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这些国际大媒体集体“盯梢”?

最近中国花滑圈的这桩事,彻底把不少网友看懵了——明明是赛场上百年传统的互动环节,怎么就突然成了“焦点事件”?

咱们先把时间线理清楚,从这件事的起点慢慢说。

事情发生在10月25日的花滑大奖赛中国杯冰舞比赛上。当天中国组合任俊霏和邢珈宁完成了自由舞表演,滑向等分区等待分数。

熟悉花滑的朋友都知道,观众给运动员扔礼物,是这项运动延续了上百年的传统——不管是毛绒玩具、鲜花,还是手工做的小徽章,都是粉丝表达喜欢和支持的方式,运动员拿起礼物看看、抱在怀里,也是对观众热情的回应,算是赛场礼仪的一部分。

那天冰面上也落了不少礼物,其中有个毛绒玩偶格外显眼——上面印着“DF-61”的字样。

可能有人会问,这“DF-61”是啥?

其实它对应的是今年9月3日相关活动上,中国首次公开亮相的一款新型装备,因为这款装备展现了国家的发展实力,所以很受民众欢迎,市面上很快就出了不少相关的文创产品,这个玩偶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任俊霏和邢珈宁看到这个玩偶,就像看到其他礼物一样,顺手捡了起来。教练郑汛也凑过来一起看了看,之后任俊霏就把玩偶抱在怀里等分数。

整个过程特别自然,现场观众也没觉得有任何问题,毕竟大家扔这个玩偶,就是想给选手加油,表达对选手和国家的自豪,没有任何别的意思。

可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常规到不能再常规的互动,在几天之后会掀起这么大的波澜。

事情的转折出现在10月26日。

这天国际滑联(ISU)通过邮件给美联社发了个声明,内容里说“已知悉观众向冰面投掷的物品中,有一个‘不恰当’的毛绒玩具,而且被完赛选手拿走了”,还特意提到“对这个事件表示遗憾,会展开进一步调查”。

这个声明一出来,首先让人疑惑的是:到底什么叫“不恰当”?

花滑赛场上观众扔的礼物千奇百怪,之前有扔巨型胡萝卜玩偶的,有扔选手同款卡通形象的,甚至还有扔等身大的毛绒公仔的,从没见国际滑联说过“不恰当”,也没见他们因为哪个礼物启动调查。

可当时这个声明还只在小范围内传播,普通网友大多还不知道,真正让事情发酵的,是接下来外媒的“集体行动”。

从10月27日开始,美联社率先发力,写了一篇报道,把国际滑联的声明当成“重磅新闻”来推,字里行间都在暗示这个玩偶“有问题”。

紧接着,英国《卫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也跟着报道,标题一个比一个吸引眼球,内容里都在强调“中国选手拿了不当玩偶”“国际滑联要调查”,却绝口不提花滑送礼物的百年传统,也不提这个玩偶其实是普通文创产品。

这些外媒的报道里,还刻意放大了一些外国网友的极端言论。

比如有外国网友在评论区说“这是公开的不当表达”,甚至有人喊着“要求这两位中国选手退出奥运会”,还有人跑到国际滑联的社交账号下投诉,逼着国际滑联“严肃处理”。

可这些外媒根本没去核实:这些网友是不是真的了解花滑传统?是不是真的知道这个玩偶的背景?

更有意思的是,当有理性的外国网友留言说“花滑送玩偶很正常,没必要上纲上线”时,这些留言要么被忽略,要么根本没被放进报道里。

这种“选择性报道”的操作,很快就让国际舆论场变得混乱起来。

随着外媒的炒作,这件事很快传到了国内社交平台,#中国花滑选手因玩偶遭国际滑联调查#的话题直接冲上了热搜。

点开评论区,几乎全是中国网友的“不解”和“吐槽”。

有网友说:“花滑扔玩偶不是百年传统吗?我看国外比赛,观众扔的礼物比这个奇怪多了,怎么没见国际滑联调查?这双标也太明显了吧?”

还有网友晒出之前外国选手的照片——有外国花滑选手比赛后抱着印有本国标志性符号的玩偶,还有选手穿着带有本国文化元素的服装谢幕,“怎么这些时候没人说‘不恰当’?轮到中国选手就不行了?”

反观国外社交平台,因为被外媒的报道带了节奏,不少外国网友都陷入了“误区”。

有网友真的以为这个玩偶“有特殊含义”,甚至有人说“这是在赛场上传达不当信息”。

不过也有少数外国网友保持理性,比如有经常看花滑的外国粉丝留言:“我看了比赛片段,选手只是正常拿礼物,这个玩偶看起来就是普通文创,国际滑联没必要调查,这就是个小事。”

截至目前,这件事已经发酵了快一周,可关键问题还是没解决——国际滑联到底要调查什么?

从国际滑联之前的声明来看,他们只说“调查”,但没说调查的具体内容、调查的时间周期,也没说调查之后会有什么结果。

是要给选手处罚,还是给中国主办方提要求?

而中国花滑协会、涉事的选手和教练,至今也没有公开回应。

有业内人士猜测,可能是在等国际滑联的进一步消息,不想过早发声引发更多争议;也有人觉得,这件事本身就是“小题大做”,没必要过度回应,以免被外媒继续炒作。

不过大家更关心的是,国际滑联的这个“调查”,会不会违背体育精神?

而这次因为一个观众送的文创玩偶就启动调查,是不是有点“偏离方向”了?

毕竟花滑运动的核心,是运动员在冰面上的跳跃、旋转,是他们展现的拼搏精神,是观众和选手之间的良性互动。

如果因为一个普通的礼物就大动干戈,甚至把体育赛事和其他因素绑在一起,那不仅会让运动员分心,还会破坏体育的纯粹性。

其实仔细想想,这件事的本质,就是一场“过度解读”引发的风波。

一个普通的文创玩偶,一个百年传统的赛场互动,被外媒刻意放大,被贴上“不恰当”的标签,甚至引发国际组织的调查,这本身就很离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可能是有些外媒对中国存在偏见,只要是和中国相关的事情,就容易往不好的方向解读,哪怕是体育赛场上的小事,也想找出“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这些外媒想制造话题,吸引流量,毕竟“中国选手”“国际滑联调查”这样的关键词,很容易引发关注。

体育本该是无国界的,运动员在赛场上比拼的是实力,观众表达的是热爱,这些都不应该被附加其他含义。

就像之前北京冬奥会,各国运动员一起享受比赛,一起交流,那才是体育该有的样子。

而这次的“玩偶事件”,也给国际体育组织提了个醒: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应该基于事实,尊重项目的传统,而不是被舆论带着走,更不能搞“双重标准”。如果因为一个普通的礼物就调查选手,那以后花滑赛场还敢送礼物吗?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大家支持任俊霏和邢珈宁,是因为他们在赛场上的努力和精彩表现,而不是因为一个玩偶。

这次事件不仅没影响大家对选手的支持,反而让更多人觉得选手很冤枉,也更反感这种“过度解读”。

现在大家最期待的,就是国际滑联能给出一个公正、合理的结果。

要么明确说明这个玩偶“没问题”,停止调查,还选手一个清白;要么就拿出具体的依据,解释清楚为什么这个玩偶“不恰当”,而不是一直拖着,让事情继续发酵。

更重要的是,希望国际滑联能明白:体育不该被政治化,不该被过度解读,更不该搞“双重标准”。

只有尊重每个国家的文化,尊重项目的传统,维护运动员的权益,才能让体育真正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

而对于任俊霏和邢珈宁来说,希望他们不要被这件事影响,继续专注于训练和比赛。

毕竟他们在冰面上的努力和坚持,才是最值得关注的;观众送礼物的热情和支持,也永远是他们前进的动力。

最后想说:一个小小的文创玩偶,本该是赛场温情的见证,却被炒成了“焦点事件”,这本身就很荒唐。

希望这件事能尽快过去,让体育回归纯粹,让赛场回归温情——毕竟,我们想看的是冰面上的跳跃和旋转,不是无谓的争议和炒作。

来源:听云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