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畲乡景宁县城出发,车辙循着蜿蜒的溪流逆流而上。窗外的景致渐渐褪去城郊的烟火,山野的清润便漫了进来,带着草木的气息与溪水的微凉。大均的古桥枕着流水,标溪的花港映着云影,沙湾的老街藏着岁月,一程程掠过眼底。当路面随层叠山峦起伏,车便驶入了景宁的“南大门”——毛垟
潮新闻客户端 严慧荣
从畲乡景宁县城出发,车辙循着蜿蜒的溪流逆流而上。窗外的景致渐渐褪去城郊的烟火,山野的清润便漫了进来,带着草木的气息与溪水的微凉。大均的古桥枕着流水,标溪的花港映着云影,沙湾的老街藏着岁月,一程程掠过眼底。当路面随层叠山峦起伏,车便驶入了景宁的“南大门”——毛垟。这片横亘在庆元、龙泉与福建寿宁边界的土地,曾是旧时水陆要冲,商船往来的喧嚣、人声鼎沸的繁华虽已随岁月流走,却在青山绿水间沉淀下更为厚重的红色记忆。这里的山是红的,浸着革命先烈的热血;水是绿的,养着生生不息的希望;天是蓝的,映着代代相传的信仰。走进毛垟,恰似翻开一部立体的史书,每一寸土地都在低语烽火岁月,每一处风景都承载着不朽的精神力量。
毛垟村藏在群山环抱之中,距县城63公里,不大的村落里,却藏着绵长的历史与浓郁的红色底蕴。1935年,闽东红军独立师在叶飞、陈挺等将军的带领下,冲破敌人封锁,转战到这片偏远山区。彼时的毛垟山高林密、道路崎岖,恰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天然屏障。从1935年到1937年,三年时光里,红军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发动群众、组织武装,与敌人展开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斗争。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没有被时光掩埋,反倒化作村庄的精神底色,融入了村民的血脉,在岁月中静静流淌。
如今踏上毛垟的土地,最先撞入眼帘的,是矗立在入村口公园、带溪永泰门旁的叶飞将军雕像。9.6米高的青铜雕像,将军身着军装,目光坚毅如炬,凝视着这片他曾浴血奋战的土地,也凝视着新时代的毛垟儿女。基座上镌刻的生平事迹,字里行间皆是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戎马倥偬。清晨的阳光洒在雕像上,金色光芒与青山绿水相映,敬畏之情便在心底油然而生。驻足于此,仿佛能听见当年红军行军的脚步声,感受到那种为了信仰义无反顾的豪情,穿越时空,直抵人心。
顺着雕像旁的石路前行,红色景观长廊依山傍水,百余米的廊柱上悬挂着一幅幅红色标语,廊檐下陈列着一张张珍贵老照片。照片里,有红军战士与群众在田间地头并肩劳作的身影,有他们在油灯下凝神研究作战方案的模样,还有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送粮送药的画面。每一张照片背后,都藏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带着孙辈驻足,指着照片缓缓诉说:“当年,我爷爷就是这样把家里仅有的口粮偷偷送给红军的,他常说,红军是为老百姓打仗的队伍。”长廊尽头连着一片开阔广场,电子屏循环播放着红色纪录片,游客们停下脚步,神情肃穆地观看,任由思绪被拉回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从长廊出发,循着山间小径往上走,导游小毛的声音在林间回荡,诉说着村民智救红军与六名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闽东红军独立师在毛垟乡活动期间,国民党曾前来抓捕。炉西村的一位保长故意将国民党部队引入深山老林,让他们寻不到红军的踪迹。还有一次,叶飞将军在黄秀遇险,多亏了陈继富的帮助才逃过一劫。那时,有6名红军战士被白军关押在山上的山洞里,老虎凳、坠石炙烤、烙铁、盐水牢,各种酷刑都没能让他们屈服,他们始终坚贞不屈,最后被残忍杀害在毛垟的杀人湾。”每一个字都带着重量,让人在山水间读懂了信仰的力量。
毛垟村中心,几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看似普通,却藏着重要的红色印记。其中一座古居,围墙高大厚实,坚硬的木门上,铜环早已被岁月磨得发亮。当年,这里是红军的临时指挥所,叶飞、陈挺等几位首长就住在里面的轩间。如今,古居内部依旧保留着当年的布局,墙上挂着红军战士的照片,桌上摆放着仿制的公文包、地图和油灯,时光仿佛在这里停驻。相邻的另一座房子,是叶飞将军在毛垟主持第一次会议的地方。屋内的八仙桌、长条凳依旧摆放整齐,仿佛还能看到当年将军们围坐一堂,神情凝重地讨论作战计划的场景。村里的老人说,每当风吹过屋檐,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讨论声,那声音里满是坚定的信念与必胜的决心,在岁月中久久不散。
古渡口旁,矗立着一座有着800余年历史的“大门店”,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透着古朴典雅的气息。两边的楹联“老渡口几多碧浪天边去,旧船亭不尽情思入梦来”,道尽了古渡口的岁月沧桑。当年,这里是水陆交通枢纽,商船、渔船往来不绝,码头边商铺林立,热闹非凡。红军来到毛垟后,古渡口成了重要的交通要道,乡亲们便是通过这里,为红军运送物资、传递情报。如今,古渡口的青石台阶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温润,斑驳的泥墙上还能寻到当年红色标语的痕迹。站在渡口远眺,带溪的水缓缓流淌,两岸青山郁郁葱葱,让人不禁感慨,正是这片灵秀的土地,孕育了如此厚重的历史,滋养了这般赤诚的情怀。
离开村子,往黄秀村方向走两里地,便踏入了炉西岭的密林深处。这里人迹罕至,林木繁茂,密林之中藏着5个由前人开采银矿留下的洞穴。洞穴开口狭小,隐蔽性极强,内部却十分宽敞,有的深达60多米,每个都能容纳二三十人。当年红军发现这些洞穴后,便将它们开辟成藏身之所和临时兵工厂。艰苦的游击战争岁月里,这些洞穴为红军提供了安全庇护,战士们在这里休整、疗伤、修理武器。如今,洞穴依旧保持着当年的原貌,石壁上还能看到红军刻画的标语和简易工具的痕迹。走进洞穴,昏暗之中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红军在黑暗中坚守的勇气,那些刻在石壁上的字迹,就像不灭的火种,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在山涧的一个洞穴不算深,却宽敞干燥,能容纳数十人。据说有一次敌人突然来袭,十几名红军战士就在这里躲藏了三天三夜,靠着乡亲们送来的干粮和泉水渡过了难关。如今的这个洞已被精心修缮,洞内保留着当年红军用过的简易床铺、油灯和武器模型,墙壁上绘制着红军战斗的壁画。走进洞穴,昏暗的灯光营造出肃穆的氛围,指尖触碰到冰凉的石壁,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洞外的平台上,几张石桌石凳静静摆放,游客们在此休息,听导游讲述忠勇洞的故事,感受着当年红军在艰苦环境中依旧坚守信仰的精神力量。
近年来,毛垟乡始终把红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承作为发展的核心,全力推进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如今的毛垟,闽东红军景宁馆、建党100周年纪念苔藓墙、景山长城、红色书屋、自然灾害纪念馆、无名英雄纪念碑、迴龙阁等一系列景点次第落成。闽东红军景宁馆内,大量革命文物、照片和文献资料静静陈列,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复原、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方式,生动再现了闽东红军在毛垟的革命历程。一把锈迹斑斑的步枪,见证了当年的浴血奋战;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记录着红军战士的理想信念;一件打满补丁的军装,诉说着艰苦卓绝的岁月,每一件文物都在无声地讲述着过往。
除了静态的景点,毛垟还打造了游击战场体验园、水上红游乐园、军事拓展训练基地等现场教学实践基地。在这里,游客们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可以亲身参与其中,沉浸式感受红色岁月。穿上红军服,走一段当年红军走过的崎岖山路,便能体会“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艰辛;在游击战场体验园里参与模拟战斗,仿佛置身战火纷飞的紧张氛围;坐在简陋的教室里,听老党员讲述红色故事,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吃上一顿忆苦思甜饭,糙米饭、南瓜汤、野菜,让味蕾感受当年红军的艰苦生活,也更懂得珍惜如今的幸福时光。
值得一提的是,毛垟乡还将红色文化与生态产业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这里有着超过500亩的苔藓种植基地,这种看似不起眼的植物,在毛垟人的手中变成了致富的宝贝。毛垟乡积极探索“苔藓+文创”“苔藓+生态景观”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与文创企业、园林设计公司深度合作,开发出苔藓微景观、苔藓盆栽、苔藓装饰品等一系列创意产品。这些产品凭借清新自然的颜值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深受市场欢迎,既拓宽了苔藓产业的市场空间,也为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今,红色旅游与生态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让毛垟的发展充满了活力。
如今的毛垟,已是国家AAA级景区,先后荣获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村振兴实训基地、市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等30余个基地称号。每一个称号,都是对毛垟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肯定;每一份荣誉,都凝聚着毛垟儿女的心血与汗水。这里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路更宽了,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但不变的,是毛垟人对红色历史的敬畏,对革命精神的传承。
当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毛垟的山水间,叶飞将军的雕像显得愈发庄严肃穆。红色景观长廊里,还有游客在低声交流着今日的所见所闻;古渡口旁,几位老人悠闲散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苔藓种植基地里,村民们仍在忙碌,采摘、整理、包装,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红色毛垟,这片被热血浸染的土地,这片被希望滋养的家园,它不仅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更是一座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精神家园。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汇,红色与绿色相融,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走进毛垟,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青山绿水的美景,更是红色历史的厚重与革命精神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