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华为道不同不相为谋?零跑曹力澄清,500 亿自研赌 L4 能成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0 16:12 1

摘要:10 月 30 日,零跑科技高级副总裁曹力的一条微博,为持续发酵的 “华为合作争议” 画上澄清句号。他明确否认曾说过 “与华为道不同不相为谋”,直言部分媒体将 “坚持核心技术全域自研” 的表述曲解为 “与华为对立”,强调 “零跑尊重华为,自研与合作并不矛盾”。

零跑澄清华为争议:不是对立是选择,500 亿自研赌 L4 能成吗?

10 月 30 日,零跑科技高级副总裁曹力的一条微博,为持续发酵的 “华为合作争议” 画上澄清句号。他明确否认曾说过 “与华为道不同不相为谋”,直言部分媒体将 “坚持核心技术全域自研” 的表述曲解为 “与华为对立”,强调 “零跑尊重华为,自研与合作并不矛盾”。这场 24 小时内快速平息的舆情风波,不仅暴露了媒体断章取义的行业乱象,更撕开了中国新能源车企技术路线博弈的核心命题 —— 在华为等 “超级供应商” 的技术赋能面前,是选择 “借船出海” 还是 “自力更生”?

舆情反转:24 小时危机应对的教科书式操作

这场争议的源头,是零跑 D19 发布会后的技术交流会。曹力在会上强调零跑 “全域自研” 的核心战略,却被部分媒体解读为 “拒绝华为合作”,衍生出 “道不同不相为谋” 的争议性表述,迅速引发行业热议。面对舆情发酵,零跑的应对堪称新势力车企的典范:

一是快速响应,高管亲自下场。争议出现后 24 小时内,曹力以个人微博发声澄清,既避免了官方声明的生硬感,又通过高管背书增强可信度;二是明确立场,划清边界。既重申 “全域自研是核心壁垒” 的战略定力,又强调 “尊重华为”“合作不矛盾”,避免陷入 “非黑即白” 的对立陷阱;三是主动引导,呼吁理性。曹力呼吁媒体客观报道,同时暗示自研与合作并非单选题,为后续潜在合作留足空间。

对比理想 “水银门” 的拖延回应、特斯拉 “刹车门” 的强硬态度,零跑的应对凸显了新势力舆情管理的 “黄金法则”:速度优先、态度真诚、边界清晰、留有余地。网友评论:“不炒作对立,不否定他人,专注自身路线,这波回应很圈粉”。

路线博弈:自研派 VS 平台派的核心分歧

零跑的澄清,并未改变其 “拒绝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 的核心决策。这一选择背后,是两类车企的路线之争:以零跑、小鹏为代表的 “自研派”,与以上汽、广汽为代表的 “平台派”。

零跑的自研决心,源于长期投入与战略考量。据公开信息,零跑计划 2025-2030 年累计投入 500 亿元用于研发,其中 15% 以上投向智能化领域,研发团队规模将扩大至 1.2 万人。目前其已搭建完整自研体系:从凌芯 01 芯片到双 8797 中央域控(算力达 1280TOPS),再到 VLA 高阶辅助驾驶系统,均实现自主开发。曹力强调,自研能让零跑自主掌控研发节奏,更通过高通用化率降低成本 —— 例如将激光雷达下探至 15 万元级车型,正是依托自研架构的成本优化能力。此外,全球化战略也促使零跑坚持自研,避免与华为合作可能面临的数据跨境传输合规风险。

而华为的 “平台赋能” 模式,凭借技术成熟度与规模化优势,成为众多车企的捷径。华为目前拥有三类合作模式:零部件供应(提供标准化模块)、HI 模式(全栈解决方案)、智选模式(深度参与产品定义与销售),2025 年更新增 HI Plus 深度融合模式,合作车企已超 20 家,累计销量突破 300 万辆。其 ADS 4.0 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表现,被网友称为 “遥遥领先”,成为合作车型的核心卖点。

两者的分歧本质的是 “控制权” 之争。正如业内所言,智能驾驶对车企而言并非普通零部件,而是品牌差异化的核心图腾。零跑、小鹏等新势力担心,过度依赖华为会失去技术话语权,陷入 “代工” 困境;而选择合作的车企,则更看重华为技术对产品力的快速提升,以及渠道赋能带来的销量增长。

现实拷问:500 亿自研能撑起 L4 野心吗?

零跑的自研路线虽获不少认可,但质疑声同样存在:仅凭自身实力,能否在智能化军备竞赛中突围?

从技术参数来看,零跑的自研成果已有一定基础。其凌芯 01 芯片支撑了基础智驾功能,双 8797 中央域控的 1280TOPS 算力,已达到行业高端水平。但与华为 MDC 计算平台相比,仍存在差距 —— 华为 MDC 810 算力达 400TOPS,且经过大规模路测验证,ADS 系统在复杂路况的应对能力已得到市场认可。有行业分析师推测,零跑当前智驾系统与华为 ADS 2.0 相比,在场景覆盖度、响应速度等方面可能存在 1-2 年的技术代差,但这一推测尚无公开实测数据直接佐证。

零跑的更大挑战在于 L4 级自动驾驶的落地目标。根据规划,其 D 系列高端车型将于 2026 年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城市道路落地,2028 年推出全场景无人干预驾驶系统。这一目标需要巨额资金持续投入、海量数据积累与算法迭代,即便是头部车企也面临不小压力。有投资者质疑:“500 亿研发投入看似庞大,但分摊到 5 年、覆盖全产业链自研,实际单车研发成本并不占优,能否如期兑现 L4 承诺仍存变数”。

不过,零跑的自研路线也并非没有机会。二线车企通过聚焦细分市场、优化成本控制,仍可能找到突围空间。例如零跑将高端智驾配置下探至平价车型,形成差异化竞争;同时通过与 Stellantis 的合作,获得海外市场数据与资金支持,为自研技术提供更多验证场景。

良性竞争比路线之争更重要

零跑与华为的争议,最终指向一个更深远的行业命题: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 “合作共赢” 还是 “自主突围”?答案显然不是非此即彼。

华为的技术赋能,降低了车企智能化的门槛,推动了行业整体进步;而零跑等企业的自研坚持,则避免了技术垄断,促进了创新迭代。正如网友所言:“没有谁对谁错,只有适合与否”。公众真正期待的,是良性竞争而非恶性炒作 —— 车企无论是选择合作还是自研,都应聚焦技术提升与用户体验,而非通过 “对立营销” 博眼球。

随着智能化竞争进入深水区,未来的行业格局更可能是 “多元共存”:头部车企坚持自研,掌握核心话语权;中小车企选择合作,快速补齐短板;而供应商与车企的合作模式,也将从 “非黑即白” 走向 “灵活组合”。零跑曹力的澄清,恰好传递了这一信号:尊重对手,坚持自我,不搞对立,共同成长。

对于零跑而言,澄清舆情只是第一步,后续能否用实测数据证明自研技术的实力,能否如期兑现 L4 级自动驾驶的承诺,才是赢得市场信任的关键。500 亿自研赌局的结果如何?2026 年将见分晓。但无论最终成败,这种坚持自主创新的勇气,都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增添了重要的一笔。

来源:科技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