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前总跑厕所?不是胆小惹的祸,是你肚子里住着个“第二大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15:44 1

摘要:我当时就想跟他说,这事儿真不是“胆小”能背的锅,大概率是身体在发预警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咱们先聊聊肠道这台“造粪工厂”的运作逻辑。

上周同事参加面试,候场时连着跑了两趟厕所,面试结束后他自嘲“还是胆子小,一紧张就拉肚子”。

我当时就想跟他说,这事儿真不是“胆小”能背的锅,大概率是身体在发预警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咱们先聊聊肠道这台“造粪工厂”的运作逻辑。

你吃进去的美食,第一步会在胃里被搅拌成食糜,这些食糜会分批次进入小肠,小肠会把里面绝大部分营养都吸收掉。

剩下的食物残渣,才会送到大肠这个“最终车间”,大肠的核心任务很简单,就是吸收残渣里的水分和无机盐,把液态的残渣变成固态的粪便。

本来想觉得这流程挺机械的,后来发现根本不简单,肠道里藏着个能“自主决策”的“第二大脑”。

这个“第二大脑”叫肠神经系统,它分布在整个消化道管壁里,里面装着数亿个神经元,复杂程度仅次于大脑。

不用等大脑发指令,它自己就能完成感知、分析和执行,比如指挥肠道蠕动、控制消化液分泌。

毫不夸张地说,就算暂时和大脑“断联”,肠道也能把消化工作做好。

但肠道也不是完全“独来独往”,它和大脑之间有条“神秘热线”,也就是肠脑轴。

这条热线是双向的,一方面肠神经系统会通过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接收大脑传来的情绪信号;另一方面肠道还能产生神经递质,像血清素、多巴胺这些,不光能调控消化,还能反过来影响情绪。

我也是查资料才知道,人体内超过90%的血清素,居然是肠道产生的。

这就不难理解,为啥一紧张肚子就不舒服,肠道不舒服的时候心情也容易差。

尤其是肠易激综合征的人群,他们的肠道特别“敏感”,别人能承受的小刺激,到他们这儿可能就成了“大动静”。

常见的症状就是腹痛、腹胀,还有排便习惯改变要么拉肚子,要么便秘,或者两种情况交替来。

这些症状有个特点,大多和排便相关,拉完或者排完便,不舒服的感觉就会减轻。

更有意思的是,肠易激还分类型,医生会参照“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结合最近3个月的大便性状,把它分成四种: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未定型。

咱们平时听说的“一考试就拉肚子”,基本都属于腹泻型,也是年轻人里最常见的类型。

那为啥一到紧张的关键时刻,肠道就会“掉链子”?咱们拿考试举例说清楚。

开考铃一响,你一紧张,大脑里的“应激指挥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就被激活了。

指令一层一层传下去,肾上腺会往血液里释放皮质醇这类应激激素,负责应对危机的交感神经系统也会跟着兴奋,你会感觉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肌肉发紧。

按常理说,交感神经兴奋时,胃肠道活动会被抑制,这样能让你更专注于“应对危机”。

但肠易激患者的情况不一样,剧情会出现反转和交感神经“对着干”的副交感神经系统,也会被反常激活,其中的迷走神经会把大脑的紧张信号,直接传给肠神经系统。

这一下,肠道蠕动就像被按下了“加速键”,大肠来不及好好吸收水分,“半成品”的稀便就被快速推到直肠,强烈的便意就来了,能不跑厕所吗?

更麻烦的是,这事儿还会形成恶性循环,肠道不舒服会反过来加重大脑的负面情绪。

有数据显示,肠易激患者里,有不少人会伴有焦虑或者抑郁的症状。

因为总担心拉肚子,他们不敢随便出差、不敢参加社交活动,生活质量受影响后,心理负担又会加重,肠道的敏感度也跟着上升,越紧张越拉,越拉越紧张。

不过大家也不用太慌,肠易激综合征虽然会反复,但它没有器质性病变,也就是说,去医院做常规检查,比如肠镜、B超,大多查不出问题。

医生诊断的时候,一般会用“罗马IV标准”主要看过去3个月里,是不是反复出现腹痛,而且腹痛和排便频率、大便性状的改变有关系,再排除其他疾病,就能基本确诊。

虽然目前肠易激还没法根治,但通过一些方法能有效管理,首先是饮食调整,现在比较推荐的是低FODMAP饮食法。

简单说就是先避开那些容易发酵的食物,比如豆类、洋葱、某些水果,坚持6周左右,如果症状有改善,再慢慢把这些食物加回来,找到自己不耐受的“黑名单”。

这个过程可能有点麻烦,但坚持下来效果会很明显,然后是对症治疗。

如果急性腹痛发作,可以用点解痉药缓解;腹泻严重的时候,医生可能会开洛哌丁胺这类止泻药;要是便秘型,可能会用聚乙二醇帮助排便。

另外,补充双歧杆菌、乳杆菌这些益生菌,也能帮助调节肠道菌群,对改善症状有帮助,最重要的还是压力管理,这可以说是“治本之策”。

每天花15分钟做正念呼吸,或者简单的冥想,能帮助放松神经;每周坚持3-5次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比如快走、慢跑,不仅能缓解压力,还能改善肠道功能。

我身边有个朋友就是肠易激患者,坚持运动半年后,发作的频率明显少了很多,其实肠易激的发病率不算低,在5%-10%之间,而且更偏爱50岁以下的人群。

它的病因目前还没完全搞清楚,除了肠脑轴功能紊乱,肠道感染史、食物过敏、菌群失衡都可能是诱因。

但大家不用太焦虑,这种病不会恶变,症状通常在排便后就能缓解。

如此看来,那些压力面前突然袭来的便意,可能只是长期“自动驾驶”的肠道,在提醒你该关注一下自己的身心状态了,不用把它当成“麻烦”,也别不当回事。

记个症状日记,把每次发作的时间、情绪、吃的食物都记下来,找到规律后就能更好地应对。

毕竟,和自己的身体和平相处,才是最舒服的生活方式。

下次再遇到考试、面试前拉肚子,别再骂自己“胆小”,不妨想想,是不是肠道在跟你说“该放松啦”。

来源:品茗阅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