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名没过24小时,央视再次点名于和伟,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10:21 1

摘要:那个从东北小城的苦难里熬出来的“叔圈天菜”,终于用二十多年的坚持,走到了主流媒体认可的聚光灯下。当《新闻联播》里提到他主演的《觉醒年代》续集正在紧锣密鼓拍摄。

2025年10月的最后一周,央视对演员于和伟的两次“点名”,像一颗定海神针,让不少关注他的观众长出了一口气。

那个从东北小城的苦难里熬出来的“叔圈天菜”,终于用二十多年的坚持,走到了主流媒体认可的聚光灯下。当《新闻联播》里提到他主演的《觉醒年代》续集正在紧锣密鼓拍摄。

当《艺术人生》把他请进演播室谈“演员的初心”,网友们纷纷留言:“这下踏实了,于和伟没白等。”

10月28日晚,《新闻联播》用30秒报道了主旋律剧《觉醒年代》续集的拍摄进展,镜头里的于和伟穿着民国长衫,正和导演讨论陈独秀在1921年的心理状态。解说词里特意提到:“演员于和伟对历史人物的精准诠释。

让观众看到了‘有血有肉的革命者’。”仅仅24小时后,《艺术人生》栏目播出了对他的专访,标题直接定为《于和伟:从地下室到聚光灯下,我用了二十年》。

这两次“点名”,在娱乐圈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知道,央视作为主流媒体的“风向标”,很少对演员进行连续报道,尤其是像于和伟这样“大器晚成”的演员。

有业内人士分析:“这是央视在传递一个信号,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像于和伟这样,沉下心来演有根的角色,走有温度的路线。”

于和伟的故事,得从东北抚顺的一个多子女家庭说起。1971年,他出生时,妈妈已经45岁,爸爸是个普通工人,家里有7个哥哥姐姐。3岁那年,爸爸突然去世,妈妈靠着卖菜和打零工,拉扯着8个孩子。

因为没奶水,于和伟只能跟着刚生完孩子的大姐过,每天喝着大姐的奶水,和比他大一岁的外甥女“抢饭吃”,“那时候,大姐家的碗里只有稀粥,我和外甥女都想多喝一口,经常把碗抢得摔在地上。”后来他在采访里回忆。

初中时,于和伟的音乐天赋被老师发现。一次元旦晚会,他唱了一首《我的中国心》,台下的音乐老师找到他:“你嗓子好,应该去学艺术。”于是,他报考了抚顺幼儿师范学校,学了三年音乐。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当地幼儿园当老师,每月工资300块,这在当时算是“铁饭碗”。但他不满足:“我想演话剧,想当演员。”1992年,于和伟辞掉幼儿园的工作,带着哥哥姐姐凑的500块钱,去上海考戏剧学院。

他住在上海戏剧学院附近的地下室,每天啃馒头,喝自来水,连续考了三年,终于在1995年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那时候,我每天早上5点就起来练声,晚上躲在厕所里背台词,因为地下室太吵,怕影响别人。”

大学毕业后,于和伟进入上海话剧中心,开始跑龙套。他演过路人、士兵、甚至反派的跟班,一天挣200块,住地下室,吃泡面。最苦的时候,他连房租都交不起,只能睡在话剧中心的后台。

“那时候,我经常问自己:‘是不是选错了?’但一想到哥哥姐姐凑钱给我交学费的样子,就不敢放弃。”直到2010年,39岁的于和伟演了《三国》里的刘备,才有了点名气。但真正让他爆火的,是2021年的《觉醒年代》。

他演的陈独秀,既有文人的清高,又有革命者的热血,尤其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那场戏,他眼里的泪水,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为了演好陈独秀,我花了三个月查资料,去陈独秀的故居体验生活,甚至学了安徽方言。”他说。

《觉醒年代》之后,于和伟成了“叔圈天菜”,但他没飘。他拒绝了流量剧的邀请,反而选择了《功勋》《跨过鸭绿江》这样的主旋律作品。“我觉得,演员要演有根的角色,这样的作品能留得下来。”

就在央视点名的前几天,于和伟拿到了北京春燕奖的“优秀男主角”。颁奖那天,他穿着烟灰色西装,领口系着藏蓝渐变金的领带,手里拿着奖杯,眼睛有点红。“我是从苦难里爬出来的,所以知道努力的意义。”

他在演讲里说,“我想告诉所有正在奋斗的人:只要你不放弃,总有一天,会有人看见你的努力。”台下的前辈们都为他鼓掌,其中包括他的老师——上海戏剧学院的表演系主任。

“于和伟是我最骄傲的学生,他用二十年的坚持,证明了‘演员’二字的重量。”老师说。

央视的两次点名,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对于和伟来说,他的演员生涯,才刚刚开始。就像他在春燕奖演讲里说的:“我不怕等,因为我知道,好的角色,值得等;好的作品,值得用一辈子去拼。”

而我们,也愿意等。等这位从苦难里熬出来的演员,给我们带来更多有温度、有力量的角色。因为我们知道,像于和伟这样的演员,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来源:仙女不讲李一点号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