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卖一辆亏一辆”“出海打拼多年份额仍不足5%”,近期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引发热议。数据显示,2024年部分新势力车企单车平均亏损超12万元,哪吒汽车等品牌因持续亏损陷入破产危机;而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品牌海外份额仅占4%,欧洲市场一度出现销量暴跌37
每卖1辆亏12万,海外份额仅4%!国产新能源的底气,藏在技术突围与产业深根里
“卖一辆亏一辆”“出海打拼多年份额仍不足5%”,近期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引发热议。数据显示,2024年部分新势力车企单车平均亏损超12万元,哪吒汽车等品牌因持续亏损陷入破产危机;而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品牌海外份额仅占4%,欧洲市场一度出现销量暴跌37%的困境。一边是国内市场“价格战”导致的盈利压力,一边是海外市场贸易壁垒与本土化难题,看似内外承压的国产新能源,为何依然被行业看好?其真正的底气,从来不在短期的销量与利润报表,而在技术突破、产业链掌控与长期主义的战略布局中。
一、短期亏损:是“烧钱换市场”还是产业必经之路?
“每卖一辆亏12万”的背后,并非行业失控,而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汽车产业作为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从研发投入到规模盈利,往往需要漫长的周期铺垫,而新能源汽车的转型,更叠加了电池、智能驾驶等新技术的研发成本,亏损期的出现具有必然性。
从行业规律来看,全球新能源车企都曾经历“烧钱”阶段。特斯拉从成立到首次盈利耗时16年,累计亏损超百亿美元;如今盈利稳定的比亚迪,也曾在新能源转型初期连续多年亏损,靠持续的技术投入才迎来盈利拐点。国产新能源的亏损,核心原因有三:一是研发投入居高不下,头部车企每年研发费用超百亿,全固态电池、智能驾驶等前沿技术的攻关需要长期资金支持;二是规模效应尚未完全释放,部分新势力年销量不足10万辆,难以摊薄生产线、供应链的固定成本,哪吒汽车就因销量暴跌导致成本无法分摊,最终陷入资金链断裂困境;三是价格战挤压利润空间,2024年主流新能源车型降价幅度达8%-12%,为抢占市场份额,车企不得不牺牲短期利润。
更关键的是,亏损正在呈现“分化”特征,并非全行业陷入困境。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数据显示,比亚迪、理想等头部企业已跨越盈利拐点,2024年比亚迪销量达427.21万辆,带动毛利率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实现规模化盈利;赛力斯也终结连续五年亏损,2024年净利润正式转正。这说明,随着市场渗透率提升(2024年已达47.6%),头部企业的规模效应开始显现,亏损只是部分中小企业或技术布局滞后企业的“阵痛”,而非行业整体趋势。
二、海外困境:4%份额背后的多重挑战与破局尝试
海外市场仅4%的份额,暴露了国产新能源“出海”的现实难题,但这并非能力不足,而是全球化进程中必须跨越的“成长烦恼”。从市场反馈来看,国产新能源的海外困境,本质是贸易壁垒、本土化不足与品牌认知三重因素的叠加。
贸易壁垒成为最直接的阻碍。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最高近50%的关税,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限制中国车进入本土市场,直接抬高了国产新能源的出海成本。更隐蔽的非关税壁垒同样棘手,比亚迪海豹EV曾因电池负极材料碳足迹超标被德国海关扣押,蔚来换电站因不符合欧盟防火标准遭遇批评,这些合规性问题成为出海路上的“拦路虎”。
本土化服务缺失则影响用户信任。在国内,新能源车的售后体系成熟,充电桩遍布城乡,但海外市场差距明显:欧洲很多地区“找桩难”,充电排队成为常态;部分品牌的海外4S店、维修点数量不足,配件供应缓慢,车辆出现问题后维修周期长达数周。此外,产品适配性不足也制约销量,比如部分车型推出的7座版本与欧洲家庭需求不符,续航表现未达到当地测试标准,导致消费者认可度不高。
品牌认知差距仍需时间弥补。在燃油车时代,BBA、丰田、大众等品牌积累了百年口碑,而国产新能源作为“后来者”,品牌影响力仍需沉淀。在德国市场,尽管比亚迪展台人气高涨,但消费者下单时仍更倾向本土品牌;在东南亚,部分用户对中国品牌的质量稳定性仍有顾虑。这种认知差距,无法仅靠技术优势快速扭转,需要长期的市场培育与口碑积累。
面对困境,国产新能源已开启破局行动。比亚迪在巴西建厂推进本土化生产,规避贸易壁垒;蔚来加快欧洲换电站建设,适配当地安全标准;上汽MG通过多年海外布局,在英国、西班牙等市场建立起稳定的销售网络。虽然当前份额仍低,但2024年国产新能源出口量同比增长58%,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4%的份额更像是全球化的“起点”而非“终点”。
三、核心底气:技术突围构筑的产业护城河
国产新能源真正的底气,在于掌握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话语权,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从电池到智能驾驶,从平台化研发到产业链协同,中国品牌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电池技术的突破尤为关键。2025年,中国科研团队在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双重突破:黄连杰团队解决了固界面接触难题,中科院金属所实现聚合物材料界面一体化,使电池能量密度较传统电池提升超2倍,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技术落地成效显著,国轩高科准固态电池路测续航超1000公里,比亚迪方程豹钛7搭载半固态电池包实测续航980公里,中创新航430Wh/kg全固态电池产线已正式投产。这些突破不仅解决了电动车的续航焦虑,更在安全性上实现飞跃,通过针刺、120°C高温测试不爆炸,彻底改写行业格局。
智能驾驶与平台化研发形成差异化优势。头部车企纷纷推出自研智能驾驶系统,百度Apollo、华为ADS 3.0等技术已实现高阶辅助驾驶落地,在复杂路况识别、自动泊车等场景的表现领先同级;平台化研发则大幅降低成本,长安汽车通过SDA架构实现多车型共享技术平台,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降至4.2%,较2023年下降1.8个百分点,实现技术与成本的平衡。
完整的产业链布局更是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国已形成从锂矿开采、电池生产到整车制造、充电设施的全产业链体系,动力电池全球市场份额超70%,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掌握核心供应能力;充电设施建设全球领先,截至2024年底,国内充电桩数量超300万个,形成“县县通快充”的网络布局,这种产业链协同效应,让国产新能源在成本控制、技术迭代速度上占据绝对优势。
四、长期主义: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型
国产新能源的底气,更源于对长期主义的坚守——不纠结于短期的亏损与份额,而是聚焦于产业生态的构建与全球竞争力的提升。当前,行业正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厮杀”,但头部企业的战略布局已着眼于未来十年的发展。
在市场层面,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比亚迪、蔚来等企业不再单纯依靠降价抢占市场,而是通过技术升级、服务优化提升产品溢价;在细分市场精准发力,插电混动车型2024年同比增速达92.3%,新能源重卡在港口、矿区等封闭场景率先盈利,单辆运营成本较燃油车低30%-40%,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全球化层面,从“产品出口”转向“本土化运营”。越来越多的车企选择在海外建厂,比亚迪巴西工厂、蔚来欧洲研发中心等项目落地,实现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全链条本土化;针对不同市场的需求优化产品,比如在欧洲推出适配当地充电标准的车型,在东南亚打造性价比更高的入门级产品,逐步打破“水土不服”的困境。
在产业生态层面,构建“车-桩-网-储”一体化体系。头部企业不仅造车,还布局充电运营、电池回收、能源存储等领域,能链智电等企业已实现充电业务盈利,电池回收技术的成熟则降低了原材料依赖,形成可持续的产业闭环。这种生态化布局,让国产新能源不再局限于汽车制造,而是成为绿色能源生态的核心参与者。
结语:短期阵痛不改长期向上趋势
每卖一辆亏12万的短期压力,4%的海外市场份额,都是国产新能源发展路上的“必经之坎”。回顾汽车产业发展史,日系车、韩系车当年进军全球市场时,也曾面临亏损、品牌不被认可的困境,但凭借技术积累与长期坚持,最终实现全球突围。
如今的国产新能源,既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优势,又掌握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更具备庞大的国内市场作为支撑。随着全固态电池等新技术的量产落地、海外本土化运营的推进、规模效应的持续释放,盈利拐点将加速到来,海外市场份额也将稳步提升。
真正的底气,从来不是一时的销量亮眼或利润丰厚,而是在技术创新中积累的硬实力,在产业链深耕中构筑的护城河,在全球化布局中沉淀的竞争力。国产新能源的故事,不是“昙花一现”的狂欢,而是一场关乎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持久战。短期的阵痛终将过去,当技术红利、规模效应与全球化优势形成共振,国产新能源必将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书写属于中国汽车的新篇章。
需要我帮你整理一份“国产新能源头部企业技术布局对比表”吗?涵盖比亚迪、蔚来、理想等品牌的核心技术、海外进展与盈利状况,帮你更清晰把握行业趋势。
来源:聪颖葡萄JHcuU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