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常常在想,大学里辛辛苦苦修了那么多学分,毕业后能用上的可能连5%都不到。可有一门课贯穿我们一生,从校园到社会都在用,学校却没开或者没怎么重视过的这门课——那就是销售。说接地气点,就是"卖东西"。
这是一篇关于死亡的文章,题材注定不讨喜。如果你觉得这个话题过于沉重晦气,现在就可以划走哈。
我常常在想,大学里辛辛苦苦修了那么多学分,毕业后能用上的可能连5%都不到。可有一门课贯穿我们一生,从校园到社会都在用,学校却没开或者没怎么重视过的这门课——那就是销售。说接地气点,就是"卖东西"。
你看啊,不管是小区门口摆摊卖菜的大妈,还是商铺里西装笔挺的房产中介,亦或是会议室里谈项目的职场人,其实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卖东西"。
就连普通上班族,本质上也是在"卖自己"——只不过我们打包出售的是自己的时间和技能。
都说干销售来钱快,这话不假。但传统销售确实不是人人都能干得了的——不是遇到难缠的客户,就是碰到难卖的产品。
不管卖啥这些还算好开口,大不了就是被拒绝多一次而已。
但你知道世界上最难开口的销售是哪一行吗?最近我读了《美国式死亡》这本书,发现竟然是殡葬服务。
想想也是,死亡这个话题,绝大多数人都避之不及。
要是殡葬销售开口就问"需要棺材吗",脾气好的可能瞪你一眼就走,那眼神分明在说:"你这是咒我早点死吗?"要是遇到脾气爆的,可能直接抡拳头了。
然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就是这么个最难啃的骨头,偏偏有人能做得风生水起,赚得盆满钵满。
他们到底有什么独门秘籍?咱们一起来聊一聊。
01
曲线救国的销售智慧
在展开故事前,我得先摆明立场:今天聊的是殡葬行业的销售策略,绝不是鼓励谁靠“死人财”发财——不然真要被唾沫星子淹死了。
说实话,很多人对殡葬行业的感情挺矛盾的。一方面,他们确实帮逝者体面地走完最后一程,这份服务的确很稀缺;但另一方面,收费还真不便宜。
有人甚至觉得殡葬从业者像盘旋在天葬台的秃鹫——只不过秃鹫吃的是让我们心惊胆战的那个啥来着,而殡葬从业者,似乎是在靠家属的悲痛、懊悔和愧疚“吃饭”,顺便推销高价套餐。
一个普通的瓷坛子,或者一个大号木盒子,平时可能毫不起眼,可一旦成了殡葬用品,瞬间找到“财富密码”:价钱翻个八倍十倍都算有良心,有的直接在成本价后加两三个零。
更绝的是,这个行业还有个“先天优势”,能够秒杀很多其他行业,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这是一锤子的买卖,没人会提前货比三家。
等到真要用了,那绝对是刚得不能再刚得刚需。明知贵得让人张嘴成O型,但为了保住面子工程,还是会咬牙选个贵的——毕竟垄断行业里,能选的选项一只手就数得过来,没有最贵的,只有更贵的。
而且这行还“售后无忧”,跟某宝上卖出去的东西不同:棺材不是烧了就是埋了,没人会挖出来二次开盒检验。扯皮拉筋?压根不存在的!
跟我们这边不同的是,美国的殡葬业有很多是私人公司,也就是说,大家卖的都是同样的服务和产品,要想赚钱,就靠各家自己凭本事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竞争相当激烈。
可偏偏有一家殡仪馆生意出奇好,他们是咋做到的呢?
前面说了,殡葬销售绝对是高难度的技术活:干这一行就是口条再好也派不上多大用场,怎么开口都是错。
人活着时没法推销,人走了又没法跟冥界搭上线,就算你明知道病人所剩时日不多了,在家属面前还是不好意思去张嘴。
但是这家殡葬公司愣是找到了一条便捷的路子……
02
四两拨千斤的营销妙招
他们很聪明,没硬着头皮直接推销,而是玩了一招“曲线救国”——把突破口放在那些每天和死亡打交道的人身上。比如帽子叔叔、医生护士,还有最关键的神职人员。
而且所用的方法特别接地气:感恩节和圣诞节给医生、医院领导送火鸡;又批发一大箱苹果,精心分装后送给周边的每一家警察局,每人一份。
礼盒里附张卡片,但上面写的不是殡仪馆名字,而是“ABC教堂感谢您的良好服务”。
为啥这么绕弯子?
因为直接亮身份——写殡仪馆抬头会让人本能排斥。那种感觉就好比当你看到殡仪车上下来一个工作人员靠近你,你会不自觉地躲远点……
但借教堂的名义就亲切多了——毕竟很多美国人周末都去教堂做礼拜。
这一招成本不高,效果却拔群。下次帽子叔叔在高速处理车祸遇难者,或医院有病人离世时,他们脑海里自然会浮现“ABC教堂”这个名字。
连救护车公司、护士站、市政健康部门员工也能收到小礼物和感谢卡。花小钱办大事,就这么轻轻松松把品牌烙印在这群人心里,你说这一招高不高?
有人可能会问:搞定警察、医生有什么用?殡葬公司只会把“ABC教堂”推荐给家属,最后也没他们什么事呀?
但这家公司聪明就聪明在——他们知道,真正能影响家属选择的,往往是神职人员。他们要做的,是让牧师心甘情愿为他们“代言”。
在美国,当生命走到尽头,很多家庭会请牧师或神父为逝者做最后祷告,安抚生者情绪。
怎么让牧师愿意开口呢?
方法很巧妙:他们给当地每座教堂拍一组精美照片,选最上镜的一张,成本才80美分。然后给牧师送上几百张,牧师可以10美元一张卖给教区信众。
教友本就对教堂有感情,10美元又不贵,很快就能帮教堂筹到上千美元。以此类推,跟做电商的一样,他们还可以推出更多教堂周边的系列产品。
牧师平白收到这笔钱,在合适机会推荐一下殡仪公司,轻轻提一句“ABC教堂合作的殡仪服务很贴心”,不过是举手之劳。
美国基督教徒基数庞大,搞定了牧师,也就是间接地从死者家属那里拿到了这笔订单。牧师一句话顶殡葬人员一万句,这是妥妥的阳谋哇!
除了搞定关键人物,这家公司还有个特别暖心又精明的做法:格外珍惜那些直接给他们介绍客户的“贵人”。
比如上个月介绍业务的Jessica,半年前牵线的看门人Pall,公司会把所有帮过忙的人都记在“贵人名单”里。不单是记着,还会定期给他们写亲笔感谢信,再附上点实在的好处。
人心都是肉长的,这么一来二去,下次再有合适的机会,人家自然会更加卖力地帮忙推荐。
03
说到底:风光大葬,不如活着时好好相爱
不过话说回来,殡葬公司自然会推出各种高价套餐,希望客户选择越贵的越好。但作为普通家庭,很多人会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为这“最后一程”冲动消费。
可我总觉得,那份昂贵的溢价,远不如在亲人活着时,多买点他爱吃的、多带他出去看看来得实在。
说到底,人身终归是碳水化合物,无论躺在昂贵的硬木棺还是便宜的松木棺,最终都尘归尘,土归土。三代之后,你存在的一切痕迹都会被抹平,世上还记得你的人都寥寥无几。
我曾看过一个视频,讲的是一对老夫妻,他们的独子因意外去世,生前双方隔阂很深。老人为弥补遗憾,丧事中的棺材、墓地全部选最贵的,想让孩子风风光光地走,也让自己心里好受点。
可两三年后,他们和老友聊起时才坦言:当初真不该买那么贵的套餐,那笔钱若留下来,如今看病养老都能多一些选择方案。
是啊,无论葬礼多么风光,逝者都感受不到一丝一毫。那些热热闹闹的吹拉弹奏以及复杂隆重的仪式,更多是做给活人看的体面。这份体面,到底值不值呢?
04
生命的价值,在于爱与陪伴
读完这本书《美国式死亡》,我确实对殡葬行业多了几分理解,也真心尊重殡仪师的付出——他们守护着生命最后的体面,这份工作不易。
但说回葬礼本身,我依然觉得,没必要为了“做给活人看”的排场,榨干生者的未来。
人这一生啊,说到底就是一场旅程。当旅程到达终点时,人死如灯灭,万事皆空。
无论葬礼多风光,墓地多气派,逝者都感知不到了。不会因为墓地豪华别人就会多看一眼,也不会因为仪式隆重就多一分怀念。
更何况,哪怕是买到比房产还要贵N倍的墓地,几十年后,又有几人会去为祖辈续费扫墓祭拜呢?
在历史长河里,能被长久铭记的终究是极少数的帝王将相文人志士,绝大多数人终将被历史长河淹没,仿佛从未来过。
生命的价值,从来不在葬礼的价签上,而在于活着时那些真真切切的爱与陪伴。与其在最后一程挥霍重金,不如在亲人健在时,多一顿热饭、多一次拥抱、多一段并肩散步的时光。
既然如此,不如一切从简,把有限的资源留给活着的人,或许这才是更实在的告慰。
说这话可能得罪一些利益相关者,但这就是我最真实的想法。
你怎么看呢?
来源:梧桐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