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透析8个死?医生直言:尿毒症没到这个程度,无需透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14:46 1

摘要:“10个做透析的,8个活不了?”这话最近在网上传得挺吓人。很多人一听就慌了神,尤其是家里有肾病患者的,简直坐立不安。可真的是这样吗?作为常年在肾内科打拼的医生,实在忍不住要说一句:别被这种说法吓着了,真没那么严重。

“10个做透析的,8个活不了?”这话最近在网上传得挺吓人。很多人一听就慌了神,尤其是家里有肾病患者的,简直坐立不安。可真的是这样吗?作为常年在肾内科打拼的医生,实在忍不住要说一句:别被这种说法吓着了,真没那么严重

透析本来是救命的,不是催命的。问题是,一些人对透析的认识还停留在“活不久”“人很惨”这种刻板印象上。其实透析只是治疗方式的一种,并不是判了死刑。有不少患者,透析十几年,照样活得好好的,甚至还能出去旅游、工作、照顾孙子。只背后确实有些现实问题,咱得说清楚。

网上说的“10个透析8个死”,这个说法很抓眼球,但要较真儿,根本站不住脚。透析患者的死亡率高,确实是个客观事实,但说是“8个死掉”,这完全是夸张了。很多肾病患者本身就合并有心血管、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基础病,这些才是夺命的主因。

透析本身不会让人死掉,它是在替肾脏工作。就像一个机器坏了,找个“外挂”来先顶着用。问题是,这个外挂不是万能的,如果患者自己不配合,比如饮食乱来、三天两头不去透析,或者根本不愿意接受治疗,那当然结果不好。

说到这儿,得先搞清楚一点:尿毒症的确是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但尿毒症≠马上透析。真的不是一查出“尿毒症”三个字,医生就推你上床接管子。

判断一个人是否要开始透析,不只是看肌酐高不高,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出现透析指征,比如明显的水肿、心衰、严重高钾、酸中毒,或者出现了意识模糊、食欲极差这些情况。只要身体还能维持基本代谢功能,有些人肌酐再高,也可以暂缓透析,靠药物和饮食调理维持一段时间。

不要一看到“尿毒症”这仨字,就觉得离死亡一步之遥。很多患者听到这三个字,脑子里立马浮现病床、管子、面无血色、插鼻管这些画面,这其实是被影视剧和网络吓坏了。

有些家属跟医生吵着说:“我们亲戚上次肌酐都1500了,还不是没透析?”这话听着熟。确实,个别患者肌酐高得吓人,但人还能吃能睡,甚至还能上班。那种情况,医生当然不急着让他透。反倒是有些人肌酐刚过500,就已经浑身浮肿、喘不过气了,那就得上机了。

透析不是看数字,而是看人。医生不是按表格来安排透析,而是看你这个人还能不能抗住,身体有没有出现“撑不住”的迹象。所以别总觉得医生“逼你上机”,其实是在尽力帮你避开那条真正危险的线。

老实说,透析后确实有患者活不久。但问题不在透析,而是在于整个身体状态已经很差了。很多人拖到最后才开始透析,这时候身体器官已经衰竭,营养也跟不上,再加上本身患病时间长,透析只是延命,效果有限。

如果患者在身体还能承受的时候就早做准备,营养跟得上,情绪稳定,配合治疗,那能活五年十年甚至更久。日本、台湾地区的透析患者平均存活年限就比大陆长,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们重视慢病管理,早期干预,患者也更配合。

肾病并不都是“不可逆”的。像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如果早期发现,控制得好,是完全可以延缓甚至避免透析的。可就怕有些人,得了病不当回事,吃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饮食照吃不误,复查也不去,一查就是晚期。

还有一种情况是“误诊吓人”。有些小医院一看到肌酐升高、尿素氮高,就说是尿毒症,其实当时可能是急性的肾功能下降,比如脱水、感染、药物中毒引起的,这种情况经过处理是可以恢复的。结果被一吓,直接被送去排队透析,冤不冤?

说到慢病管理,不得不提饮食。很多糖尿病患者问:“葡萄这么甜,能不能吃?”其实适量吃点是可以的,关键在于怎么吃、吃多少、什么时候吃。

有研究发现,适量摄入葡萄及其提取物,对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炎症反应、缓解氧化应激都有帮助。换句话说,吃对了葡萄,反而能减缓并发症的发展速度

注意不是让你一晚上吃一斤葡萄当饭吃,那当然血糖飙升。正确的做法是两餐之间吃几颗,搭配蛋白质或者低GI的食物,控制总糖摄入,反而更安全。

肾病也好,糖尿病也好,最怕的是“只看数值”,不看人。肌酐300是不是就要透析?血糖15是不是就要打胰岛素?这些问题的答案,从来都不是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看这个人现在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有没有并发症、吃得行不行、睡得好不好。

医疗不是模板,而是因人而异的判断。听风就是雨,只会让自己陷入恐慌。希望大家对透析多一点理性认识,对医生多一点信任,对自己多一点负责。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周福德.透析治疗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10):837-840.

[2]陈伟南,李朝霞.慢性肾病患者透析时机的个体化判断[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20,29(4):345-348.

[3]刘志红.糖尿病肾病的饮食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30(3):234-237.

来源:陈晨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