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四十年悬案:马莉莉错失周璇,真的是茅善玉抢走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0 14:16 1

摘要:沪剧圈有桩横跨四十年的“意难平”:1982年《一个明星的遭遇》筹备时,早已凭《红灯记》李铁梅站稳脚跟的马莉莉,本是“周璇”一角的内定人选,最终却换成刚毕业的18岁新人茅善玉。四十年间,“茅善玉抢角色”的猜测从未停歇,直到两人手拉手谢幕的那一刻,这桩悬案才终于露

沪剧圈有桩横跨四十年的“意难平”:1982年《一个明星的遭遇》筹备时,早已凭《红灯记》李铁梅站稳脚跟的马莉莉,本是“周璇”一角的内定人选,最终却换成刚毕业的18岁新人茅善玉。四十年间,“茅善玉抢角色”的猜测从未停歇,直到两人手拉手谢幕的那一刻,这桩悬案才终于露出真相。

最初的人选:导演心中的“周璇”本是她

马莉莉与“周璇”的缘分,始于导演杨文龙的一句暗示。作为发掘她的伯乐,杨文龙特意询问她是否擅长唱歌,言语间早已透露出让她挑大梁的心意。那时的马莉莉正值艺术盛年,台上能连转八个圆场不喘气,唱腔清亮穿透力强,早已是剧团里能扛戏的中坚力量,无论是资历还是功底,都符合“周璇”一角的要求。

接到消息的马莉莉欣喜若狂,私下里反复揣摩周璇的生平,连戏服都悄悄准备妥当。谁也没料到,临近排练时,剧组突然传来换角的消息——考虑到剧中前两场需要展现周璇的少女时期,1949年出生的马莉莉被认为“年龄感不符”,刚从戏校毕业、面容稚嫩的茅善玉成了新选择。更戏剧性的是,原定饰演配角“林月莺”的演员突发疾病,剧组干脆让茅善玉一人贯穿全剧,而马莉莉则被临时安排接手林月莺这个角色。

换角真相:不是“抢角”,是时代的选择

“茅善玉偷了角色”的说法,从剧组传开的那天起就没断过。当年剧场门口的花篮,一半写着“茅善玉未来可期”,一半藏着“马莉莉意难平”的惋惜,舆论几乎一边倒向这位失意的前辈。但多年后复盘细节才发现,这场换角从来不是个人之争,而是艺术选择与时代需求的叠加。

从艺术角度看,两人的气质与唱腔本就适配不同阶段的角色。马莉莉的嗓音亮而刚,自带一股坚韧气场,与周璇后期饱经磨难的状态贴合,却难演出少女时期的青涩;而茅善玉虽嗓子不如马莉莉透亮,却能用水气氤氲的气声拖腔,唱出“被命运掐住脖子的细喘”,恰好契合角色前期的柔弱感。更关键的是,剧团当时正急需培养新人,18岁的茅善玉成了“推新计划”的最佳人选,这场换角本质是“梯队建设”的必然结果。

面对突发变动,马莉莉的选择藏着老艺人的体面。她没有摔话筒、闹情绪,而是沉下心打磨林月莺这个配角,把角色的泼辣与悲情演得入木三分,最终凭这个“替补角色”拿下表演奖项。领奖台上那句“角色无大小,演员有高低”,让台下的茅善玉当场落泪——这句不是指责,更像是前辈对后辈的无声嘱托。

四十年和解:从“隔三人”到牵手谢幕

换角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两人的交集少得可怜。有戏迷统计,四十年间她们同台不超过五次,每次站位都隔着三个人以上,刻意保持的距离更让“不和”的传言愈演愈烈。直到2023年,东方艺术中心的舞台上才出现了打破僵局的一幕。

那年茅善玉60岁,决定复排《一个明星的遭遇》,舞台升级成全息投影的老上海街景,而她做的最勇敢的事,是把马莉莉请到了第一排正中央。演出结束后,茅善玉主动走向观众席,伸手牵起马莉莉的手,两人并肩站在聚光灯下谢幕。镜头扫过马莉莉的眼角,亮晶晶的泪光里,藏着四十年的委屈与释然。

2024年沪剧春晚,节目组干脆将两人安排在同一个节目。唱段结束后,主持人起哄“抱一下”,茅善玉率先伸手,马莉莉愣了半秒后紧紧回抱,台下的尖叫声盖过了锣鼓声。这一刻,所有关于“抢角”的揣测都烟消云散——没有谁亏欠谁,只是当年的舞台需要不同的光芒。

命运的馈赠:错过一角,成就一生

如今再回头看,这场“错过”反倒成了两人艺术生涯的另类馈赠。茅善玉凭“周璇”一角一夜爆红,之后成了沪剧非遗传承人,执掌上海沪剧院,把老戏做成了年轻人追捧的IP;而马莉莉没有困在遗憾里,转而在《日出》《被控告的人》等剧目中大放异彩,后来成了上戏客座教授,带着00后学生用Trap改编老唱段,播放量破千万。

马莉莉在回忆录里写:“如果当年我演了周璇,可能现在只是档案里一张黑白照。”这句话道破了艺术人生的真相:角色没有绝对的“专属权”,真正的艺术家从来不会被一个角色定义。就像4K修复版《一个明星的遭遇》花絮里,18岁的茅善玉一边压腿一边哭,字幕里“练不好就不给吃饭”的注解,藏着每个成功者必经的磨砺。

四十年前的舞台上,她们是“竞争者”;四十年后的聚光灯下,她们成了沪剧黄金时代的共同见证者。所谓“抢角”的悬案,不过是艺术传承中一次寻常的新旧交替。正如观众所说:“真正的赢家,从来不是抢到角色的人,而是把遗憾唱成金曲的人。”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马莉莉和茅善玉,谁更贴合你心中的“周璇”?你还知道哪些戏曲圈的“换角往事”?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