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宗庆后承包校办工厂经销部,有一种说法是当时竞争者众多,且有人在教育系统背景更深,宗庆后只能靠抬高承包费挤压对手空间,这也符合他后来价格战的风格。
关于宗庆后承包校办工厂经销部,有一种说法是当时竞争者众多,且有人在教育系统背景更深,宗庆后只能靠抬高承包费挤压对手空间,这也符合他后来价格战的风格。
但更实际的是,他或许早已想好如何完成10万元利润目标 —— 这背后离不开弟弟宗泽后的助力。
1987年,宗泽后在保灵集团(后改名保灵药业,代表产品 “保灵孕宝”)任职,当时集团研发的花粉口服液因工艺问题产生大量封口不一致的瑕疵品,以简装形式作为员工福利发放。
宗庆后看到侄女饮用后,萌生了将其卖到学校的想法:简装口服液零售价2.9元/盒,远低于市场价4.9元,竞争力十足。
兄弟俩一拍即合,保灵集团正需消化库存,宗庆后既有弟弟的信用背书,又有教育系统资源,双方很快签订合同:保灵每月供应5万盒,宗庆后每盒赚5毛,全年利润可达30万。
但首期12万元货款成了难题,而校办工厂经销部的承包政策恰好能解决 —— 文教局提供4万元开办费和14万元贷款,贷款刚够支付货款。
至于时间线,是先承包经销部再合作保灵,还是先谈好合作再承包经销部,仍有争议,但最终实现了双赢。
借助保灵品牌、低价优势和学校渠道,简装口服液迅速热销,上城区40所中小学及幼儿园3个月卖出120万盒。
随着保灵工艺成熟,瑕疵品减少,宗庆后抓住机会提出代加工,经审批后,1987年7月杭州保灵儿童营养食品厂成立,这也被视为他42岁创业的起点。
工厂启动资金来源说法模糊,娃哈哈官网称是花粉销售款加5万元银行贷款。宗庆后招募教师家属和农民工投产,到1987年11月已掌控渠道和生产端,工厂日产量达1万盒。
年底结算,经销部营业额436万,上缴利润22.2万 —— 这相当于198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6元)的218倍。
推测上缴利润为业绩的10%,未交足43万可能是因20万利润投入新厂,加上5万贷款,总投资约25万。
宗庆后震惊于保灵的高利润:自己代理每盒赚5毛,代工仅赚1毛,而保灵正价产品畅销,利润难以想象。
于是他计划自立门户,先以提高代工费、增开生产线为由与保灵谈判,遭拒后正式分家。1988年,他联合浙大教授研发新营养液,配方成本几万块,既买技术也买专家背书。
当时缺乏新媒体,宗庆后本想深耕学校市场,却因赞助杭州日报获得豆腐块广告位,他顺势推出 “征名头奖500元” 活动(相当于现在5万元),引发市民热情。
这次经历让他看到媒体威力,1988年10月20日,“娃哈哈” 营养液上市,他豪掷21万元(相当于现在2100万)投放杭州电视台广告。
广告效果显著,首月销量突破15万盒,销售额75万,两个月就收回广告费。宗庆后乘胜追击,在全国投放广告,年底销售额达488万。
1989年,工厂正式更名为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当年销售额2712万,1990年接近1亿,从0到1亿仅用不到3年。
当时娃哈哈供不应求,经销商揣现金等批条,批条甚至能转手加价。宗庆后急需扩产要地,却因企业级别低被搁置。
他再次借助媒体,邀请国社记者采访,1991年7月一篇《发生在小学校里的经济奇迹》登上内参,获国务院副总理批示,杭州市领导随即调研,并带来兼并杭州罐头厂的提议。
杭州罐头厂曾是全国十大罐头厂,1991年已亏损严重:负债超6700万,产品积压1700万,财政年补贴1200万。
政府提出娃哈哈兼并杭罐,解决产能问题,安置职工,减轻财政负担。官方方案中,娃哈哈只需接收500名合同制工人,其余职工由政府分流,债务停息挂账。但宗庆后决定全收2200名职工,并承诺半年内还清欠款。
1991年9月3日,娃哈哈以8000万元代价兼并杭罐,接收全部职工和债务,成立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据宗泽后透露,8000万以三年缴税抵扣,娃哈哈未付大量现金,相当于政府以厂房、设备等注资。
兼并后娃哈哈产能激增,1992年销售额达4亿元,从校办企业升级为市属国企,获得更多投标资格,1993年成为七运会指定饮品供应商,品牌走向全国。
1991年还发生三件关键事:接收杭罐研发的八宝粥产品;宗泽后从广东带回日本乳酸菌饮料养乐多;25岁的杜建英辞职加入娃哈哈,由宗庆后亲自录用。
四年时间,宗庆后从校办厂业务员,一路成长为规模化国企老总,全程借力打力,虽未投入自有资金,却无疑是娃哈哈的缔造者。
来源:翼峰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