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胆囊这东西,平时没啥存在感,一旦出问题,就挺折腾人。很多上了年纪的人,特别是五十岁往上,得了胆结石、胆囊炎,最后一查,医生说——“切了吧”。手术虽说不复杂,恢复也快,但别以为切完胆囊就一劳永逸,生活就能回到从前。
胆囊这东西,平时没啥存在感,一旦出问题,就挺折腾人。很多上了年纪的人,特别是五十岁往上,得了胆结石、胆囊炎,最后一查,医生说——“切了吧”。手术虽说不复杂,恢复也快,但别以为切完胆囊就一劳永逸,生活就能回到从前。
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一项针对中老年胆囊切除患者的长期随访中发现,手术之后的生活习惯,真能决定你未来十年过得顺不顺。
尤其是六件事,50岁之后如果还在继续做,很可能就不是“养生”,而是在给自己找麻烦。别嫌啰嗦,这些事说白了,都是生活里常见的小动作、小习惯,忽略了就容易出大问题。
很多人以为,胆囊切了就完事,身体照样运转如常。其实不然。胆囊的作用是储存和浓缩胆汁,等你吃了饭,尤其是油腻的,胆囊就收缩,把胆汁“放出来”帮助消化。
切了胆囊之后,胆汁就变成了“直通车”,从肝脏直接流进肠道。没有了调控节奏,胆汁流得不是时候,就容易刺激肠道,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增加患肠癌的风险。
哈佛这项研究指出,胆囊切除后,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肠道屏障功能也会下降。这些变化对年轻人影响可能小,但对中老年人,尤其是代谢能力本就减弱的群体,问题就显得棘手得多。
很多老年人切胆囊前就爱吃点重口味的,炸鸡、辣子鸡、红烧肉,吃得开心。手术后,觉得反正问题解决了,更没了顾忌。结果呢?三天两头腹泻,吃完饭胃胀、泛酸,肠道负担一点没轻。哈佛研究显示,术后若不改变饮食习惯,脂肪代谢异常的几率将比普通人高出2.3倍。
不是说一口都不能碰,但那种“想吃就吃”“吃得香最重要”的豪爽,得收一收了。尤其是饭局、聚餐,七八个菜两个炒青菜,其他全是油光锃亮的重口味,吃一次肠子悔青的比比皆是。
很多人觉得,年纪大了就该歇着,尤其切完胆囊,动都懒得动。问题是,越不动,越出问题。腹部手术后若长期久坐,会导致肠蠕动变慢,胆汁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变长,容易形成胆汁淤积,引发结肠刺激症状。
哈佛团队在术后六个月的随访中发现,坚持每天30分钟以上轻度锻炼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更快,腹泻发生率降低了48%。这不是鸡汤,是实打实的数据。哪怕只是饭后在院子里走一走,效果都比窝在沙发里强。
中老年人对保健品的热情,可以说是“盲目”,听说哪个亲戚吃了某种胶囊“肝脏好了”“胆道通了”,就开始一股脑儿跟着买,甚至有些人术后第一周就在吃“养肝护胆”的产品。问题是,人体已经没有胆囊了,所谓的“护胆”到底护的是哪儿?
哈佛研究明确指出,术后摄入过多不明来源的药物或保健品,会加重肝脏解毒负担,诱发药物性肝损伤。尤其是那些含有中草药成分的保健品,成分复杂,剂量不明,吃进去的风险远远大于所谓益处。
别以为胆囊切了就能高枕无忧,术后脂肪代谢不再受胆囊调控,很容易出现体重反弹、血脂异常。这在中老年群体中尤其明显,研究数据显示,术后一年的体重平均增长3.5公斤,其中大部分是腹部脂肪。
哈佛的研究人员还指出,腹型肥胖与术后肠道紊乱密切相关,进一步增加患2型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等代谢综合征的风险。要是体重一发不可收拾,那可不是“胖点而已”,而是整条健康曲线的滑坡。
很多人手术做完觉得“病治好了”,连年检都懒得去做。胆囊切了不代表就没事了,胆管结石、胆汁淤积、肝功能异常这些问题,术后仍有可能发生,只不过初期不容易察觉。哈佛研究发现,术后3年内不定期体检的人群中,胆道并发症的检出率比定期体检者高出近60%。
特别是五十岁以上的人,身体本来就在走下坡路,这时候更应该注意“查漏补缺”。不然等到症状明显,往往已经错过了干预的最佳时机。
也许很多人没想到,情绪也能影响术后恢复。哈佛的研究团队在长期追踪中发现,胆囊切除后的中老年人,焦虑和抑郁情绪出现率显著升高。这部分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关,因为肠道和大脑之间有一条“肠脑轴”,一方出问题,另一方也容易跟着“受连累”。
术后如果长期睡不好、心情差、对生活兴趣下降,不是简单的“年纪大了”,而是身体在发出信号。这个阶段,家人的陪伴、适当的心理疏导,同样重要。别小看这些“情绪问题”,它们影响的,远远不只是心情。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王志强,高玉兰.胆囊切除术后消化功能变化与管理策略探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3):210-214.
2. 刘明,张晓红.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2021,47(6):78-82.
3. 李慧,陈海.胆道术后肠道菌群变化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消化杂志,2023,43(2):95-99.
来源:3分钟急救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