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隔两年多,张陆再次整装待发。这一次,他的身份已从神舟十五号的“新面孔”转变为神舟二十一号的指令长。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问天阁,他平静地注视着前方,眼神里比以往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满天繁星下,一个湖南少年仰望夜空,那时他还不曾想到,自己的歌声有一天会飘向太空。
时隔两年多,张陆再次整装待发。这一次,他的身份已从神舟十五号的“新面孔”转变为神舟二十一号的指令长。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问天阁,他平静地注视着前方,眼神里比以往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能够再次为祖国出征太空,于我而言,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张陆这样说道。
1980年代的湖南汉寿,鱼米之乡的四季总是分明而浓郁。在这里长大的张陆,从小就学会了在自然中寻找生活的韵律。那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普通农家男孩的未来,将会超越这片土地的界限,直达星空。
张陆的人生轨迹最初是在蓝天上展开的。1996年,他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开始了军旅生涯。四年的艰苦学习后,他成为一名强五攻击机飞行员,展翅守护祖国的领空。
飞行生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一次夜间飞行训练中,他刚驾机起飞不久,突然听到“哐当”一声巨响,机身随即剧烈摇晃。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险情,他下意识地稳住驾驶杆,减小飞机仰角,按故障预案一步步操作,最终使飞机平稳着陆。
事后检查发现,飞机进气道被鸟撞出了一个大坑。这种在危急时刻展现的冷静与专业,为他日后执行航天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那天,发射的盛况让张陆热血沸腾,他开始向往航天员这个职业。
当看到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返回地面的直播时,他心中充满了崇敬与仰慕。一颗飞天的种子悄然埋下,他希望能飞得更高更远。
2010年5月,经过层层选拔,张陆终于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看似只是一字之差,却意味着全新的挑战。
航天员的训练包括基础理论、体质、航天环境适应性、心理等八大类上百个课目。尽管拥有强五攻击机的飞行经验,一些挑战身体极限的训练还是超出了张陆的想象。
他后来回忆道:“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要承受8个G的重力加速度,相当于八倍自己体重的重量无死角地挤压着全身,感觉五脏六腑和喉管都被压扁,还有一种强烈的窒息感,眼泪也会控制不住地甩出来。”
起初,他的这项成绩是二级,相当于良好。但不服输的张陆到处请教,反复揣摩,经过多次训练后,成绩达到了一级标准。
十二年磨一剑。2022年11月,张陆终于入选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迎来了他的首次太空之旅。
在轨驻留期间,他亲历了中国航天的多个历史瞬间:见证首次“太空会师”,参与空间站“三舱三船”全面建成,并以4次出舱活动刷新了当时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
然而,航天事业的成功背后,是与家人聚少离多的付出。在神舟十五号任务临行前,张陆给妻子写下了一句简单而深情的话:“牵着儿子的手,和孩子一起度过。”
这封只有八个字的情书,承载着他对家庭的牵挂与承诺。
如今,已经成为指令长的张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坦言:“因为从03到01指令长这个角色,它不仅仅是一个呼号的转换,更多的是一个责任,因为我要带领两个年轻同志一起去空间站完成这个任务。”
面对由70后、80后、90后组成的新乘组,张陆特别注重发挥各年龄段航天员的优势,在训练中构建起互补共进的协作模式。
神舟二十一号任务将首次开展哺乳动物空间实验,我国空间生命科学研究迈出新步伐。面对新任务,张陆表示:“我需要了解整个实验的全流程,还有一些计划安排。”
尽管已有186天在轨飞行的丰富经验,他仍以“归零心态”投入每次训练。他说到自己会“把每一次训练都当做第一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关于神舟二十一号任务,张陆透露:“我们会延续从神舟十八号开始给空间站搭建的防护板,这一次可能会给空间站完整地披上一层铠甲,让空间站更加坚固。”
十五年航天路,张陆将个人梦想一点点融进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壮阔征程。即将重返太空,他和乘组会像一把宝剑,不惧挑战,也不辜负每一份期望。
发射前夕,张陆和两位队友站在模拟器里进行最后的演练。指令长的责任让他比以往更加沉稳,但他偶尔也会想起那个在湖南乡下仰望星空的男孩。
当年的他不会知道,未来有一天,自己会带着国家和民族的梦想,在太空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家。
来源:天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