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边是毕业生、失业者,在网上嗷嗷叫,说工作太难找了。2025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22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投了几百份简历,别说offer,连个面试电话都接不到,8月份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更是冲到18.9%,感觉自己就是个人力市场的垃圾股,狗都不理。
一边是毕业生、失业者,在网上嗷嗷叫,说工作太难找了。2025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22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投了几百份简历,别说offer,连个面试电话都接不到,8月份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更是冲到18.9%,感觉自己就是个人力市场的垃圾股,狗都不理。
另一边是企业老板、HR,也在朋友圈天天刷屏,说人太难招了。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超500万,供需比仅1:10,可不少岗位挂了半年,连个像样的人都捞不到,来的要么是神仙,要么是草包,感觉自己像是开善堂的,求着别人来上班。
这就非常魔幻。按理说,一个池子里,有人喊渴,有人喊淹,这水要么是没搅匀,要么就是有毒。所有人都觉得委屈,所有人都觉得对方有问题。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供需错配了,而是光明网所指出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互相嫌弃。
求职者的“找不到工作”:是真无岗,还是挑错岗?
真的一个工作都没有吗?当然不是。
楼下的餐厅常年招服务员,工地的砖头永远缺人搬,快递站点的小哥来来去去,总有空缺。但这些岗位,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不配叫“工作”,顶多叫“活儿”。
大家想要的“工作”,是一个非常具体的画像:写字楼里,空调吹着,咖啡喝着,电脑敲着,最好是互联网大厂,再不济也是个叫得上名字的公司。月薪起步不能低于五位数,而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届毕业生对休息时间的保障已取代薪资,成为求职时最看重的因素。简单来说,就是要钱合理、事少、双休稳,还要精神爽。
这种工作有没有?有。但问题是,凭什么是你?
很多人对自己的估值,是基于自己最爽的时刻。可能是刚毕业时拿过一个大厂的offer,可能是上一份工作里做过一个不错的项目。他们把这个峰值当成了自己的平均值,甚至起步价。但市场的估值,是基于你此刻能为公司创造多少价值,以及有多少人能替代你。
更关键的是,75%的典范雇主已将AI工具应用能力纳入核心要求,而不少求职者仍缺乏数字化技能,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也加剧了这种不匹配。当一个人的自我估值、技能储备与市场需求出现三重偏差时,“找不到工作”就成了一种必然。
这就像相亲市场,一个人觉得自己是彭于晏,非迪丽热巴不娶,但他兜里的钱和脸上的褶子,市场只给他匹配翠花。然后他就上网发帖说,现在的女人太现实了,真爱难寻。这不扯淡么?
企业的“招不到人”:是真无人,还是要求高?
是真的没人来应聘吗?也不是。一个岗位放出去,HR的邮箱能收到雪花一样的简历,但99%都会被AI筛选工具扔进垃圾桶——2025年已有78%的企业用智能简历筛选,精准度虽高,也可能错过潜力股。
因为企业想要的“人”,也是一个非常具体的画像:最好是985毕业,有5年大厂经验,能独立带项目,能向上管理,能向下兼容,一个人就是一个军队。既要懂技术,又要会做人;既要有创造力,又要有执行力,还得熟练掌握AI工具。最重要的是,工资不能给太高。
他们希望用一个新兵的预算,请来一个身经百战的特种兵王。这个兵王最好还能自带干粮和钢盔,来了就能打仗,打完仗还能自己疗伤,并且对荣誉和奖金毫无兴趣,纯粹是为爱发电。你跟老板谈钱,老板跟你谈梦想;你说梦想太空,老板说你格局太小。
企业在招聘时,永远在寻找那个“最优解”,也就是性价比最高的人。但问题是,经济好的时候,大家都有肉吃,那些所谓的“人才”都在大厂里吃香喝辣,根本不会流到市场上。现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企业自己都勒紧裤腰带,更不愿意花大钱去“赌”一个人了。
他们变得极度风险厌恶,宁愿岗位空着,业务慢点,也不想招一个“不完美”的人进来,增加自己的管理成本和试错成本。所以,企业不是招不到人,是招不到那个“想象中”的、便宜又好用的“六边形战士”。他们想要的不是员工,是一个即插即用的U盘,里面最好还自带杀毒软件和几个T的学习资料。
真相:一场全民“定价崩溃”与结构性错位
看明白了吧?所谓的就业难,本质上是一场大型的、全社会的“定价崩溃”,叠加了深刻的结构性矛盾。
求职者高估了自己的“售价”,执着于传统认知中的“体面工作”,却忽视了AI、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的机会;而企业又死死压低自己的“买价”,既要复合型人才,又不愿承担培养成本。双方都在信息不透明的黑箱里,进行着一场堪称“嘴硬”的博弈。
求职者觉得:我可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凭什么去干那些没“技术含量”的活?我降价了,不就承认自己不行了吗?企业觉得:现在外面那么多人没工作,全球就业缺口达4.02亿,我还怕招不到你?你不干有的是人干,我凭什么给你开高价?
于是,大家就这么僵着。求职者在家里等一个“伯乐”,企业在办公室等一个“活雷锋”。双方都把希望寄托在对方的“突然想开了”上,这比国足夺冠的概率还低。这场博弈唯一的裁判,是时间。看谁先耗不起——是求职者的钱包先见底,还是企业主的现金流先断裂。很残酷,但这就是现实。
怪象背后:风停了,梦醒了
为什么这个怪象现在这么严重?因为我们过去二十年过得太顺了。
经济高速发展,热钱到处乱飞,猪站在风口上都能吹上天。那时候,公司有钱,敢于用高薪去“赌”年轻人的未来。年轻人也因为选择多,胃口被越养越大。大家对未来都充满了不切实际的乐观预期。
现在,风停了。潮水退去,谁在裸泳,一目了然。公司没钱了,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他们不再为你的“潜力”买单,只为你的“即战力”付钱。以前是“养人”,现在是“用人”。
而很多求职者,尤其是年轻人,他们的“就业观”还停留在那个黄金时代。他们被社交媒体上各种“年薪百万”、“财务自由”的故事包围,认知出现了巨大的偏差。他们看到的,永远是金字塔尖上那几个闪闪发光的名字,却看不见塔基下无数沉默的尸骨。当一个虚高的个人预期,撞上一个冰冷的企业现实,结果只能是一地鸡毛。
破局:全民“去魅”后,先行动再优化
说到底,这场就业的困局,是一场全民的“去魅”过程。
是对“工作”的去魅:工作不是什么实现人生价值的神圣殿堂,对99%的人来说,它就是一份用时间换金钱的合同。别跟它谈感情,伤钱。
是对“公司”的去魅:公司不是你的家,老板不是你的再生父母。它是一个商业组织,唯一的目标就是盈利。别对它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
更是对“自我”的去魅:你没那么不可替代,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认清自己在市场上的真实价格和技能短板,是成年人最重要的一课。
所以,怎么办?
对于个人来说,唯一的破局点,就是放下不切实际的幻想,先“动”起来。像厦门不少毕业生那样,主动参与见习积累经验,接受“先就业再择业”;也可以针对性提升AI应用、数字化等核心技能,适配市场需求。不管是什么工作,先进到一个系统里,让自己的社会时钟重新转起来。在动态中寻找机会,远比在静态中等待要靠谱。你得先上牌桌,才有机会看底牌。
对于企业来说,也别再做梦了。那个物美价廉的完美员工,跟尼斯湖水怪一样,只存在于传说中。要么,你花钱买能力,像典范雇主那样通过提升福利留住核心人才;要么,你花时间去培养,构建复合型人才体系。想白嫖,最后只会被市场教做人。而政府与高校的协同也很重要,“送生进企”“直播带岗”等模式,正在让供需对接更精准。
这场波及所有人的就业怪象,像一面巨大的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一个人在经济下行周期里的真实面貌:既脆弱,又嘴硬,既焦虑,又贪婪。
而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就是砸碎镜子,直面现实。不然,你找不到工作,他招不到人,这种互相嫌弃的扯皮,还会持续很久很久。
来源:净心品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