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诗词学会对诗词用韵的指导意见是平水韵和新韵“双韵并行”,这在某个时间段是合理的。但如今确实到了写诗用新韵取代平水韵的时刻了。
中华诗词学会对诗词用韵的指导意见是平水韵和新韵“双韵并行”,这在某个时间段是合理的。但如今确实到了写诗用新韵取代平水韵的时刻了。
经过我的观察,很多人对诗的用韵存在误解,我总结共两条如下:
据我观察,持这种错误观点的网友绝不是少数。甚至有人荒谬地认为写格律诗必须得用平水韵,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看用新韵,这首诗就没有读的必要了!”
其实呢,一首诗是否有诗意、是否属于格律诗,跟用哪种韵没有任何关系!
“韵书”中的“韵”指的是什么?其实很简单,“韵”仅仅就是读音归类而已,跟诗意没有任何关系。
举个例子,“雪”这个字,不管将它归到哪个韵部,它都代表白的、冬天会下的“雪”的意思。也就是说,它到底应该归于哪个韵部,只跟它的读音有关。
从历史长河的角度看,因为字的读音一直在改变,所以字的韵部归属也一直在变化。
例如古韵中,“服”和“侧”读音韵母相同,所以在古韵中这两字同归于“职”部,属于同一韵部,
《周南 关雎》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上面这两句诗用平水韵、新韵读都不押韵,但用古韵读确实是押韵的,写这首诗的人读这首诗肯定押韵。
但随着古韵读音的消失,“服”和“侧”的读音发生改变,在平水韵中这两个字就已不在同一韵部,这属于正常现象。
同样,平水韵中“园”和“昏”读音韵母相同,所以同归于“十三元”韵部。
宋代林逋《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两联诗用平水韵读是押韵的,但用新韵读不押韵。因为“园”和“昏”在宋代之后读音发生了很大变化,到了新韵中这两个字韵母完全不同,也就不再属于同一韵部。
由此可见,韵部随着读音而改变,一个字归于何韵部只跟读音有关,韵书不会改变诗意。
这是很多老学究抱着平水韵死死不放的根本原因!
他们认为平水韵是传承,有门槛,把很多“小白”挡在了门外,所以他们高高在上、沾沾自喜。
而且这种优越感会传染,甚至形成鄙视链,你们都说平水韵高级,“我”为了不让“你”鄙视,我也用平水韵写诗,然后“我”也去鄙视不用平水韵的“他”,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我就是研究格律和诗韵的,其实用平水韵写诗没有任何难度,因为平水韵韵书网上随便都能搜到,按照韵书写就是了!
只要懂得原理,事情就简单得很!
很多人不明白,平水韵和新韵到底是什么关系?其实明白了他俩的关系,你就再也不会觉得平水韵写诗比新韵高级了。
平水韵和新韵的关系,如同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关系。
你能说练书法时,繁体字写的楷体就比简体字写的楷体高级吗?你用繁体字练书法,就比人家用简体字练书法的有优越感?
如此,这种优越感不攻自破。
其实平水韵发展到新韵,完全是因为汉字读音的改变,客观上导致用韵变宽,但这是符合诗押韵的要求的。
这就如同繁体字发展到简体字,是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一样。用简体字更方便了,如同新韵写诗更方便一个道理。
我先纠正以上两个错误观点,这有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下面的论点和论据。
然后我再来谈谈为什么今人写诗应该用新韵取代平水韵,下面的两点理由无人可以反驳。
诗为什么要押韵?因为读起来朗朗上口,诗终归还是要读的。
唐、宋诗人用平水韵写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他们也用平水韵读诗,所以他们写的诗当时读起来都是押韵的。
例如唐代王翰的《春日归思》
杨柳青青杏发花,
年光误客转思家。
不知湖上菱歌女,
几个春舟在若耶?
这首诗你读着是不是不押韵?
平水韵中,“耶”字读ya,所以唐人读这首诗是押韵的。而如今“耶”读音变了,我们今天读ye,我们用普通话读这些诗不押韵。
既然如此,如今我们还用平水韵写这种看着押韵,但读着不押韵的诗干嘛?难道我们写诗是给古人读的吗?
有人说:“既然如此,我们用平水韵写诗,用平水韵读诗不就好了?”
不好意思,随着读音进化和融合,平水韵中很多字的发音已经消失了,如今已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些字用平水韵该如何发音,例如“东”和“冬”,例如“西”和“夕”等等。
而用新韵写诗则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因为本来也是用平水韵读诗,读来自然押韵。
综上所述,用水平韵写诗,但只能用新韵读诗,导致很多诗读来不押韵,那用平水韵写诗还有何意义?
理由二 平水韵很多字的平仄已经改变
写格律诗要求平仄相对、相粘,这样读起来才能抑扬顿挫,才有富有节奏感。
随着读音的消失,平水韵中很多字的平仄已经改变,例如笛、敌、白、夕、一、二、黑等在平水韵中都是仄音,但在新韵中这些字无一例外都是平音。
我们用平水韵写诗时,本来这个位置应该用仄音,所以就用了“笛”、“敌”、“白”等这些字,但因为只能用新韵读,所以应该用仄音的这些地方读起来都是平音,如此平仄完全混乱了,自然失去了抑扬顿挫的效果,违背了平仄的初衷。
总之,随着汉字读音的发展,随着平水韵中很多字读音的消失,用新韵取代平水韵写诗势在必行,历史大势是任何人都无可阻挡的。
当然,我们只是不用平水韵写诗而已,并不是抛弃平水韵,平水韵依然存在,只是其存在的目的不是写诗,而是研究古诗。
其实这是无比正常的,就如同唐朝时产生了唐韵,不管是写古体诗还是格律诗,唐人都大胆抛弃了古韵,因为唐朝时很多古韵字的发音已经消失,和今天我们面临的情况如出一辙。
朋友们,本文有理有据,你读完本文有何感想?你是否赞同写诗用新韵取代平水韵?欢迎在评论区里分享高见。
来源:驶向一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