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除了解读经典古诗,也会分享当今诗友的原创诗,还会在网上欣赏网友们写的诗,有时候令我哭笑不得。
我除了解读经典古诗,也会分享当今诗友的原创诗,还会在网上欣赏网友们写的诗,有时候令我哭笑不得。
本文写一下我的感受和总结,指出当今人写格律诗的7个误区和错误,希望能够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第1个误区 每天写诗,强迫自己写
其实很多好诗句是突然蹦到脑海中的,灵感是佳诗的重要源泉,例如唐朝的李贺就随身带着一个大口袋,有诗句蹦到脑海中就写下来扔到口袋中。
我们当然也可以随时随地写诗,但要顺其自然,没有灵感不要强迫自己写,可以等有灵感了再写。当把写诗当成了任务而不是乐趣,自然写不出好诗。
第2个误区 写不押韵的诗
“押韵”是诗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唯一标准,不押韵的不能称之为诗。你可以去查一下,自古至今能流传下来的诗篇没有一首是不押韵的。
我在网上看有人写了下面4句话,因为不押韵,不能称之为诗。
界外尘缘禅香尽,
空山深处修佛心。
素身不闻人间事,
庙宇红楼著春秋。
第3个误区 平水韵写诗高级,新韵低级
该误区里的人不少,纯属于老学究之论。其实韵是一直在发展变化的,用何韵只跟当时读音有关,跟诗意、跟格律没有任何关系。
唐朝产生了唐韵,诗人们自然抛弃了古韵,即使是写古体诗。
同样,如今我们说话、朗读用新韵,到了写诗抛弃平水韵的时刻了,平水韵只用于研究古诗。
为何呢?因为平水韵很多字的发音已经消失了,无人知道它们怎么读,我们即使用平水韵写诗,也无法用平水韵读诗。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新韵也有平仄,写格律诗没有任何问题。
第4个误区 写诗用古语才有诗意
很多人写诗爱用“清风、明月”这些的词,认为这样才高雅。
还有人写诗逢“燕子”必用“呢喃”,拾人牙慧,令人捧腹。
还有人写诗爱用“樗枥”、“绿蚁”这些古语,你见过“樗枥”、“绿蚁”吗?你是写给古人读的还是写给当代人读的?
还有人写出“犀玉晶鸾碧璞寒”这样的诗句,你知道他想表达什么吗?
还有人认为把当今人写的诗放在古诗堆里,让人分不出来才是好诗,岂不谬哉?
第5个误区 谈重字色变
格律诗避不避重字,依据诗意来定,并不是诗中一定不能出现重字。
古人写诗并不像我们很多老学究那样在意重字,例如下面这首:
唐朝贯休的《献钱尚父》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二、七句里面有两个“天”字,若此诗写于当今,非得被批的改掉不行。
有很多重字在诗句中具有不同含义,就更不用避了,例如下面这首唐朝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虽然此诗短短4句出现了2个“月”字,但因为两个“月”字意思不同,无需避重字。
另外有些诗句中非重字不足以表达情感,必须含有重字,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例如下面这首:
苏轼的《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不仅重字,而且重句,当重得很妙!
律诗为什么用对仗?是为了对称美和韵律美,而不是文字游戏,不是为了对仗而对仗。
对仗分为“工对”和“宽对”,宽对只要词性能对上就可以,而且并不是“工对”就优于“宽对”,其实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并不是好事。
古人律诗对仗是非常灵活的,例如杜甫的名句: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当今人如此对仗肯定会受到这部分网友的嘲笑。
因为“寻常”是个副词,和下句中的“七十”数字不对仗。其实这里杜甫用了“借对”,“寻常”借用了长度单位的“寻”和“常”,从而和“七十”形成对仗关系。
第7个误区 严格按照语法,不敢越雷池半步
我曾分享过不少原创诗,有人在评论区说:“你这句诗的谓语呢?”,甚至还有人说:“每句诗都必须有谓语。”真令人捧腹。
写诗不是写日记,不能完全按照语法,倒装、互文、省略在诗中属于家常便饭,否则你永远写不出“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渔舟唱晚”、“雁阵惊寒”这样的名句。
不信?你用语法来分析一下“渔舟唱晚”,哪是主语?哪是谓语?哪是宾语?有的全是诗家语。
总之,写诗贵在“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不可拘泥于一字一词,否则难以写出令人拍案称绝的诗句。
朋友们,当今人写格律诗的7大误区分享完了,你读完本文是否有所收获?欢迎在评论区进行分享。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