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后台大门敞开,指挥家基里尔·别特连科迎着掌声快步走向舞台中央,与小提琴声部的两位首席握手致意。他的举止毕恭毕敬,仿佛融入乐团之中,谦逊而朴实,毫无任何“架子”可言。自出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以来,今年已是他们一同走过的第五个音乐季了——别特连科以他简洁且富
©Stefan Cohen
文 | 安子诚
随着后台大门敞开,指挥家基里尔·别特连科迎着掌声快步走向舞台中央,与小提琴声部的两位首席握手致意。他的举止毕恭毕敬,仿佛融入乐团之中,谦逊而朴实,毫无任何“架子”可言。自出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以来,今年已是他们一同走过的第五个音乐季了——别特连科以他简洁且富有激情的指挥风格享誉世界,在他的带领下,柏林爱乐乐团牢牢占据全球最顶尖古典乐团之一的位置。当然,别特连科与乐团每两年一度造访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巡回演出,也成了乐迷们不可缺席的音乐盛宴。
今年适逢奥地利作曲家安东·布鲁克纳诞辰200周年。这位出生于贫农家庭的作曲家,以毕生所作的9部交响曲中恢宏的结构、多变的和声与丰富的配器等特点,在德奥管弦创作、表演领域影响显著。直到上世纪80年代,布鲁克纳的作品还是难以走出欧洲、走向世界——在我看来这是由于他的创作中“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是较为自我且脱离传统的。随着科技的进步,留声机、录音录像设备等音乐传播媒介的升级,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得以聆听布鲁克纳的音乐世界,他的作品也更加频繁地出现在欧洲之外的舞台上。11月18日晚,别特连科与柏林爱乐乐团为纽约的听众带来了布鲁克纳《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这部创作于1876年、时长80分钟的交响曲是布鲁克纳作品中最不常上演的作品之一,但这却符合了别特连科与柏林爱乐合作的工作重心:在着重演奏古典及浪漫主义时期作品的同时,那些历史中“被遗忘的珍珠”们同样值得留意。
当晚的演奏中,柏林爱乐的乐手们从第一乐章开头处贝斯声部的pp(很弱)拨弦乐段开始便成功抓住听众的心思:乐段虽轻但不失凝聚力,节奏虽慢却不拖泥带水,乐句的起始与走向随着别特连科细微的肢体动作而涌动。缓慢的拨弦与休止相结合,在一开始就为作品设下了脱离现实生活之外的“秒针”。慢板引子过后,作品在中提琴和大提琴声部的带领下进入了首乐章的第一主题。弦乐声部与木管声部遥相呼应,好似一种语境下的两种性格,进行着对话。第二、第三主题紧随其后,带着它们独有的“语气”、配器和调性,为庞大的首乐章奠定着稳固且生动的基石。别特连科将乐队的平衡调教至极佳,当相对柔弱的木管声部呈现旋律时,再厚重的弦乐声部也绝不会遮其锋芒;当进入ff(很强)等富有张力的乐段时,乐队声音依旧饱满,毫无任何刺耳之声。
一首庞大的交响曲在座无虚席的观众面前徐徐展开。我认为,唯有当弱乐段有说服力、表现力之时,强乐段才可获得它应有的平衡。现代乐团的普遍倾向性是将演奏重心放置于强乐段中——至于弱乐段、慢乐段等不易凸显表现力的片段和走句,舞台之上的演奏家们常常会失去凝聚力,从而导致强与弱、快与慢之间的不平衡。当晚的演出听觉立体感极佳,尤其是作品中乐句、声部间的遥相呼应,真实而动人。布鲁克纳的音乐中如此庞大的轻重缓急对比经柏林爱乐之手,好似海中波涛,唯有身临其境才得以切实体会。
在《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中,传统的奏鸣曲式、三部曲式和赋格组成了作品的基本框架——作品末乐章包含了两段赋格,第二段中更是采用了双重赋格的形式。音乐在此对之前三个乐章中出现过的主题做了回顾,但随着时间的缓慢推移,听者在此会对熟悉的旋律产生新的认识。这些旋律相互交织,此起彼伏,在双重赋格的末尾处到达高潮。柏林爱乐的乐手们当晚很好地控制了强乐段的音量——它们并未过早将乐团可达到的最强音量展现出来,而是等到了作品末尾高潮处,在正确且自然的位置,无穷尽地迸发出来,填满了硕大的卡内基音乐厅。
整场演出无可挑剔。乐手们一丝不苟、游刃有余地将乐句清晰且富有乐感地展现出来,低沉处不失专注,高潮时则振奋人心。别特连科往往在强乐段时保持极小的肢体活动,更多地以合作的形式带领着乐队成员,与此同时很大程度上将演奏的自由赋予了他的乐手们。演奏过后,掌声雷鸣。别特连科在谢幕时与乐手们站在一起,笑着用手指了指乐谱封面页“布鲁克纳”的字样,当是为作曲家庆生了吧。柏林爱乐将音乐放在了个人之上——当一切是为了音乐而非个人,得到的效果往往是值得回味的。
来源:音乐周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