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2年合肥旧宅里,书香气绕墙,孩子坐在书桌边翻书,指尖在符号上来回摩挲,七岁进清华园,成志学校的教室里他总抱着一本数学,后来一本神秘的宇宙把他熬到通宵,他在日记上写一句话,总有一天要站上那个领奖台,这话算不算少年的狂妄?
1922年合肥旧宅里,书香气绕墙,孩子坐在书桌边翻书,指尖在符号上来回摩挲,七岁进清华园,成志学校的教室里他总抱着一本数学,后来一本神秘的宇宙把他熬到通宵,他在日记上写一句话,总有一天要站上那个领奖台,这话算不算少年的狂妄?
1938年辗转昆明,联大茅草屋里上课,雨天打着伞听讲,木板凳咯吱作响,他却说这里是乐园,图书馆里翻笔记翻到卷边,吴大猷的课他越看越着迷,第二年直接转物理,成绩一路拔尖,雨里茅屋,能走出世界级物理学家吗?
联大附中代课,他遇见一个女生,浅蓝学生装,字迹清秀,提问时眼睛亮亮的,课后两人一起解题,话不多,心里起波澜,不过师生身份尴尬,默默走过那段青葱
1945年赴美读研,芝加哥实验室深夜安静,他常想起昆明雨和那抹清秀字迹,圣诞夜普林斯顿小馆暖光里,他又看见她,原来她也在美国读书,鬓边一枚珍珠发卡,旧缘重逢,这算不算命运的小心机?
1950年两人简单成婚,没排场,几位朋友,一个家就这样搭起来,她把书桌一角留给他,夜里留一盏灯,早晨一杯咖啡暖暖的,他写他算她守她看,接着1957年,他和李政道提出一个打破常识的规律,诺贝尔奖向他招手,领奖台上他看向台下那个人,手微微发抖,说白了,成就这事,家也在场
1971年回到祖国,银杏树下见总理,他提一句要重视基础科学,后来不少项目落地,他又往返中美,箱子里总是她备好的药和行程表,这样的伴随,算不算最踏实的支持?
岁月压在两人肩上,1997年她查出肿瘤,手术那天他在门口站六小时,手里攥着她想吃的桂花糕,凉了就再买,2001年她做白内障,他夜里守着,用棉签蘸温水擦眼角,读她爱听的诗,等她睡了才合眼,2002年疾病更凶,她慢慢不认人,但他握住她的手,她还能轻轻叫出名字,这声振宁,像一根线,把人拉回现实
2003年她离开,他坐在书房,翻她的读书笔记,扉页上相伴一生还在,他的三个孩子从美国赶回,劝他找保姆,他摇头,他心里有一个位置,不愿被谁占据
2004年元旦,他收到汕头寄来的一张卡片,字迹娟秀,落款是翁帆,他想起1995年汕头大学的会场,那位英语好的志愿者,全程细心,临别留下笔记本写得工整,后来通过邮件问问题,学术成了缘分的开关,春节后他在中山大学开会,专门约她在紫荆花道见面,花瓣落在肩上,两人从诗聊到物理,从昆明旧事聊到当下,不知不觉从午后坐到日暮,这样的对谈,谁不心动?
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他们在汕头登记,82岁和28岁,54岁的差距,舆论一下炸锅,港媒标题刺啦啦,论坛里猜来猜去,说图名图利,说到底,大家更怕不理解的事,孩子们也写信表达担忧,她回信说敬佩与愿意照料,她的坚定慢慢打动了家人,他在公开场合也说一句心底话,翁帆是最后的礼物,这一句,堵住多少非议?
婚后她搬进清华园,改掉熬夜,每天六点起,熬好小米粥,把他当天要读的文献按页码排好,连老花镜都擦净边缘,出门前她调试话筒,把水温调到刚刚好,笔记本上密密记着吃药时间和禁忌,她成了最得力的助手,整理传记和文集时,一字一词反复核,手稿模糊也要问清楚,出版后的严谨,有目共睹
两人也常在书房对坐,他看物理,她看建筑,后来她还考研,桌上堆满图纸与书,他聊诗能背艾略特,顺手译成中文,他讲历史从清华园讲到天下局势,她的眼界被拉宽,这就是精神的共鸣吧,2024年结婚二十周年,他在宣纸前喊她过来,一起落下字迹,阳光透窗,手握在一起,画面暖到心里
他们谈过生育,他说不宜要孩子,他清楚如果自己先走,她独自带娃会很难,他在访谈里也说,希望她未来能再婚,这话听着平静,其实是深深的挂念,不生孩子,自私吗,还是另一种负责?
2025年十月十八日,北京秋风掠过清华园,103岁的他走了,消息传来,学界哀悼,她出现在送别现场,素色长裙,眼神沉静又疲惫,手里一直握着两人瓷婚那天的合影
她回到书房站了一会儿,阳光落在杨振宁文集上,扉页有一行字献给帆,旁边贴着她当年校术语的便利贴,茶几上还有一杯没喝完的龙井,杯沿的茶渍干在那儿,像那些回不去的清晨,有亲友问她以后怎么过,她轻轻摇头,把整理好的手稿塞回书柜
清华园的银杏又黄了,落在两人曾走过的小径,她弯腰捡起一片,夹进那本传记,翻开的地方是汕头那年的紫荆花,正开得热烈,爱是名利吗,爱是年龄吗,爱是长久相伴的日常吗,答案没人能替她说,她也不急着说,时间会慢慢回应你我心里的问号
来源:小文说历史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