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天暴涨1万亿!英伟达市值破记录冲5万亿,不靠新芯片靠合作?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0 11:42 1

摘要:开盘涨超4.5%,市值一举冲破51057亿美元,成了史上首家站上5万亿关口的公司。

深夜GTC大会刚散场,英伟达股价就炸了!

开盘涨超4.5%,市值一举冲破51057亿美元,成了史上首家站上5万亿关口的公司。

更夸张的是,从4万亿到5万亿,它只用了113天,比之前快了近3倍。

可这次暴涨压根没靠新芯片,真正的推手是和“数据管家”帕兰蒂尔的一纸合作,连帕兰蒂尔股价都跟着冲了4%。

两家看似不搭界的公司联手,为啥能让资本疯抢?

很多人觉得这是强强联合的常规操作,但往深了看,更像是一场精准的“自救”。

英伟达的处境其实有点尴尬。

手里的Blackwell GPU已经卖出去600万块,光Blackwell和下一代芯片的订单就超过5000亿美元.

可不少企业买了芯片却喊“不会用”。

黄仁勋早就想好了出路:不能只做“卖硬件的”,要当“全栈解决方案提供商”。

但硬件出身的英伟达,偏偏搞不定企业里乱七八糟的数据。

ERP的库存、CRM的客户信息、物联网设备的实时数据混在一起,再好的算力也无从下手。

而帕兰蒂尔的烦恼正好相反。

这家从2G时代就做数据服务的公司,能把企业分散的数据拧成“一根绳”,它的框架就像个“数据翻译官”,能把不同来源的信息整合成统一的语义网络。

2025年二季度它的商业收入暴涨93%,说明企业太需要这种数据治理能力了。

可CEO亚历克斯·卡普直言不讳:“我们能理清数据脉络,却没足够算力让它产生实时智能”。

一个有算力没“入口”,一个有数据没“动力”,这场合作更像是必然的“双向奔赴”,而非偶然的商业联姻。

光说互补太抽象,看看Lowe’s的实战案例就懂了。

以前台风一来,亚洲到美国的货运航线中断,供应链团队得花好几天找替代方案,仓库断货损失不小。

现在用上英伟达和帕兰蒂尔的联合系统,情况完全变了。

帕兰蒂尔先把订单、库存、物流甚至天气数据全部打通,建成和真实供应链一模一样的“双胞胎”。

然后英伟达的Blackwell GPU和cuOpt优化库上阵,几秒钟就能完成海量计算。

上次台风导致航线中断,系统60秒就给出3套替代方案,连每个方案的成本、时效、风险都算得明明白白。

更神的是,它还能提前72小时预警港口拥堵、原材料短缺,给仓库动态补货建议。

这背后是一套三层“组合拳。

英伟达的GPU和DPU搭好算力底座,BlueField-4 DPU的吞吐量能到800Gb/s,是前代的6倍!

帕兰蒂尔的系统把数据理顺;最后AI代理直接给出决策建议,还能根据反馈不断优化。

这一下,AI就从“事后分析的工具”变成了“实时决策的大脑”。

这场合作最值得琢磨的,是它标志着AI从“辅助工具”变成了“运营核心”。

以前企业用AI,最多是分析下历史销售数据,预测下下个月的销量,现在能实时应对突发状况,直接参与供应链、生产、物流的决策。

但热闹背后也有疑问:这种“算力+数据”的模式,中小企业玩得起吗?

要知道,美国能源部和英伟达合作的超级计算机,光Blackwell GPU就用了10万块,普通企业显然负担不起。

而且英伟达现在在中国市场还是“零份额”,帕兰蒂尔的优势又多在欧美政府和大企业。

这套模式要落地到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企业,恐怕还要跨过不少坎。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场合作已经撕开了一个口子。

未来企业的竞争,不再是比谁的算力强、谁的数据多,而是比谁能更快把数据变成实时决策。

从Lowe’s的供应链到未来的医疗、金融、国防领域,AI正在从“后台”走到“前台”。

当算力和数据真正拧成一股绳,AI就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能感知变化、快速反应的“智能伙伴”。

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而我们熟悉的商业世界,恐怕要跟着换一套玩法了。

来源:南破青丝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