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1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哎呀,肠镜?太疼了吧,我怕!”
“听说做完肠镜会影响肠道功能,真的假的?”
“我身体挺好的,干嘛要去受这个罪?”
如果你也有这些想法,不妨先听听医生怎么说。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超过1000万人接受肠镜检查。在众多体检项目中,肠镜正悄悄成为“排雷神器”。
别怕,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肠镜这回事——它到底查什么?什么时候该查?查一次真能“管三年”吗?
肠镜,顾名思义,就是把一根细细软软的管子,送进你的肠道里,通过镜头“现场直播”你的肠道健康。这项检查主要针对的是大肠,包括直肠和结肠。
那查什么呢?简单说,就三样:
肠道癌变前兆(比如息肉)
早期结直肠癌
慢性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你可能不信,我国每年新增的结直肠癌病例超过55万人,仅次于肺癌,位列癌症发病率第二。《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近十年持续上升,且有年轻化趋势。
而肠镜,就是发现这些“定时炸弹”的最直接方式。
跟肺癌、胰腺癌这些“狠角色”不同,结直肠癌更像是“慢性子”。它的发展过程通常是这样的:
正常黏膜 → 息肉 → 增生 → 癌变
整个过程可能要花上5~10年,所以,如果能在“息肉”阶段就把它发现并切除,那就相当于提前拆除了隐形炸弹。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说:做一次肠镜,管三年,甚至可能救你一命。
你可能在想,我才三十出头,肠镜离我八百里远吧?
其实,国家癌症中心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早就给出了建议:
45岁以上的普通人群,即使无任何症状,也建议每5~10年做一次肠镜检查。
别嫌年纪小,如果你属于以下高风险人群,肠镜检查要更早、更频繁:
有结直肠癌家族史
曾查出过肠息肉
长期便秘或腹泻
大便带血
不明原因体重下降
这些人群建议从40岁甚至更早开始筛查,并根据医生建议调整频率。
很多人对肠镜望而却步,主要是因为怕痛、怕尴尬。其实现在大可不必。
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出无痛肠镜,也叫镇静肠镜。检查前给你打一针镇静剂,你基本就是“睡一觉”的功夫,医生已经完成检查。
过程约20~30分钟,检查完醒来就能走人,几乎无不适感。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无痛肠镜,比如有严重心肺疾病的人要谨慎,做之前需咨询医生。
听说“肠镜一查就切”,听着就吓人?
其实这样做是为了你的安全。许多息肉虽然是良性的,但有癌变潜力,特别是腺瘤性息肉,是结直肠癌的“前哨兵”。
医生会在肠镜过程中直接切除可疑息肉,避免你几年后面对更严重的问题。
而且,切除息肉后只需定期复查,大多数人不需要额外治疗,生活照样能正常过。
肠镜不是做完就完事,后续怎么安排也看检查结果:
没发现问题:3~5年后再查一次就行
发现小于1cm的低危息肉:3年后复查
发现多个或高危息肉:1~3年内复查
这并不是“医生吓唬你”,而是为了在癌变前及时“回头查”,别让病情有可乘之机。
做肠镜前最重要的一步,不是胆子,而是清肠。
医生通常会给你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清肠剂,提前一天开始清理肠道。目标就是让肠道干干净净,便于观察每一寸肠壁。
如果清肠不彻底,检查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需要重新做。
虽然喝药清肠过程略显“壮烈”,但这是肠镜成功的关键一步,一定要认真对待。
有人说:“我饮食健康、锻炼规律,不用做肠镜。”但你知道吗?超过60%的结直肠癌患者平时没有任何症状。
也有人说:“我怕万一查出问题,心理压力大。”可问题是,不查它也不会自己好转,早发现、早处理,才是负责任的活法。
还有人担心:“听说肠镜会伤肠道。”放心,正规医院操作规范,肠镜是非常安全的检查方式。只要配合医生,副作用极小。
别等身体出问题才想起来去查,不如提前把隐患扼杀在摇篮里。
肠镜不是“可有可无”的体检项目,而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做一次肠镜,不仅仅是查个病,更是给未来的生活多一份安心。
参考资料:
[1]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结直肠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指南(2020年版)》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肠镜检查管理共识意见》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任医懂点健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