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榴餐厅》外的真实守护 记者探访新疆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日常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09:56 1

摘要:央视热播剧《红石榴餐厅》里,野生动物救助员古丽娜尔与男主角明亮合力救下幼年棕熊的片段,曾让无数观众为之揪心又备感暖心:紧张的救援、温柔的呵护,让“动物守护者”的形象深深烙印在观众心中。

在位于新疆天山野生动物园的新疆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工作人员为救助的野狼打针治疗(6月18日摄)。 (记者郭军鸽 通讯员马超摄)

新疆网讯(记者郭军鸽)央视热播剧《红石榴餐厅》里,野生动物救助员古丽娜尔与男主角明亮合力救下幼年棕熊的片段,曾让无数观众为之揪心又备感暖心:紧张的救援、温柔的呵护,让“动物守护者”的形象深深烙印在观众心中。

在荧屏外的乌鲁木齐,在新疆天山野生动物园深处,活跃着一群比剧中角色更真实、更动人的“守护者”。他们没有镜头聚焦,没有台词加持,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为受伤的野生动物拂去伤痛,为濒危的小生命续航,让每一次微弱的心跳,都能重新拥有奔向草原与蓝天的力量。

伤口背后的“小心翼翼”:连喂食都是一场“温柔博弈”

10月29日,走进位于新疆天山野生动物园内的新疆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救护人员邢元强正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起一小块肉,递向一只还在疗愈期的乌雕。

“这小家伙伤在翅膀,肉必须切得碎碎的,一口一口喂。你别看它蔫蔫的,攻击性一点没减。”邢元强将声音压得极低,仿佛在与乌雕进行一场秘密的对话。

果然,当镊子靠近时,乌雕突然抬起头,尖喙猛地啄向镊子,虽没伤到他,却让气氛瞬间紧张起来。邢元强不慌不忙,等乌雕情绪平复些,又慢慢递上碎肉,直到乌雕终于张嘴叼走肉,他才悄悄松了口气。

而这样的“小心翼翼”,早已刻进每个救护人员的日常。

“这些动物刚送来时,就像受惊的孩子,对陌生环境敏感得很,一紧张就会应激,要么冲我们龇牙咧嘴地扑过来,要么干脆绝食抗议。”邢元强一边收拾,一边说起以前救助的9只鸬鹚:刚到中心时,它们缩在笼子角落,羽毛凌乱地粘在一起,只要有人靠近,就会扑腾着翅膀剧烈挣扎,尖爪在铁笼上划出刺耳的声响。

“那时候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强行喂食。”邢元强说,“哪怕被啄、被挠,也得先把食物送进它们嘴里,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与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成立于2007年8月的新疆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就像一座“动物医院”,拥有专业的野生动物救护团队和完备的医疗救护设备,日常救护受伤及执法机关罚没移交的野生动物。十几年来,这里的铁网内,见证过太多伤口的愈合,也藏着太多“温柔的博弈”。

“受伤哪能避免啊?有时候喂食中突然就被啄一下;给动物检查伤口,冷不丁就被撕挠一下。”邢元强一旁的同事马鑫笑着摆手,语气里没有抱怨,只有对这些小生命的理解,“它们不是故意的,只是在害怕的时候,用自己最本能的方式保护自己而已。”

一场漫长的“重生闯关”:从包扎伤口到教它们捕猎

“很多人觉得,救助野生动物不就是给它们包扎伤口、喂饱肚子,然后放生吗?其实远没这么简单。”新疆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负责人马超蹲在围栏边,看着里面正在练习飞翔的红隼,语气里满是郑重,“对这些动物来说,从受伤到回归自然,是一场漫长又精细的‘重生闯关’,少一步都不行。”

在马超眼里,每一头(只)来到这里的动物,都要经历一场“闯关”:从最初的观察适应,到针对性治疗伤病,再到采样检疫防止疫病传播,之后还要进入隔离期,等身体彻底恢复了,再接受专门的“野外生存训练”——学捕猎、练习躲避天敌,直到能独立在自然中存活,才算闯过所有关卡,有资格回归自然。

“就像教刚学走路的孩子一样,我们得一点点帮它们找回野性。”马超说,就连《红石榴餐厅》里饰演野生动物救助者的演员,都专门来中心接受过系统培训,“剧中那些看似简单的救援动作,背后都是专业的知识,比如给动物包扎时不能勒太紧,喂食要符合它们的食性,这些都得学。”

日前,救护中心就举办了一场特殊的“送别仪式”——十余只经过救助的猫头鹰、红隼、黑鸢,在工作人员的护送下,振翅飞向蓝天,融入了远处的云层。

“看着它们飞走的那一刻,比什么都开心。”马超说,放归野外是野生动物救护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些鸟类经过观察、治疗、采样、隔离、检疫、恢复、野外生存训练等过程,不仅伤好了、能飞了,还通过了野外生存能力评估,完全能自己找食、避敌,“但有些动物伤得太重,实在没办法重返野外,我们就会把它们留在中心,让它们和动物园里的同伴一起生活,安安稳稳地度过余生。”

截至目前,新疆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已经救助了3000余头(只)国家级保护动物。从威风凛凛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到敏捷灵动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猞猁、北山羊,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段“生命重启”的故事,都是一群人用耐心与专业铺就的“重生之路”。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越来越多人为生命伸出援手

“你知道吗?我们救助的一只狼,还上了《红石榴餐厅》呢!”说起这只狼,马超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这只狼的故事,要从经开区(头屯河区)马家庄子村的一个沙场说起。当时,有人发现了一只尾巴流血的野狼,村民不敢靠近,赶紧拨打了救护中心的求助电话。马超和同事们带着药品急救箱,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小心翼翼地将狼装进特制的笼子,带回了中心。

“这只狼刚送来的时候,它隔着围栏都会龇牙,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连靠近喂食都得两个人配合。”马超回忆道,可没想到,经过工作人员的治疗和照顾,这只狼慢慢变了,先是看到工作人员不再低吼,后来居然会凑到围栏边,闻闻他们递过去的食物;现在,工作人员能近距离跟它互动,有时候还能牵着它在园区里“遛弯”,“它好像知道我们不会伤害它,眼神里的戒备少了很多”。

每当看到这些动物从奄奄一息到恢复活力,从充满戒备到逐渐放松,马超和同事们都会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在《红石榴餐厅》的剧情中,展示了在新疆广袤土地上活跃的棕熊、雪豹、蓑羽鹤、彩鹮等珍稀生灵的身影。而这些,也都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

“这几年,我们接到的求助电话越来越多,有时候是牧民发现受伤的鹰,有时候是市民捡到落单的幼鸟,大家都愿意为这些小生命伸出援手。”在马超看来,这是最让人欣慰的变化——保护野生动物,不再是救护中心的“独角戏”,而是越来越多人的“心头事”。

不过,马超也提醒大家,野生动物救助极具专业性,盲目施救反而可能造成二次伤害。“如果发现体弱、受伤或受困的野生动物,千万别自己上手,一定要及时拨打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电话,让专业人员来帮忙。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小生命在第一时间得到正确救助,才有机会重新回到属于它们的自然家园。”

#新疆头条#

来源:新疆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