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5日,中国杯花样滑冰大奖赛现场,中国冰舞选手任俊霏、邢珈宁在等分区拿起观众投掷的“DF-61”导弹造型玩偶,教练与选手还短暂摆弄并模拟飞行动作,这一幕被赛事镜头记录并传播 。
2025年10月25日,中国杯花样滑冰大奖赛现场,中国冰舞选手任俊霏、邢珈宁在等分区拿起观众投掷的“DF-61”导弹造型玩偶,教练与选手还短暂摆弄并模拟飞行动作,这一幕被赛事镜头记录并传播 。
对我们观众而言,这只是花滑赛事中粉丝向选手表达支持的常规互动,类似赠送吉祥物的行为,暗含“如导弹般精准完成动作”的鼓励意味。这一正常互动却迅速触发了欧美社会的敏感神经,引发国际滑联(ISU)紧急调查 。
事件曝光48小时内,国际滑联(ISU)通过邮件向美联社发表声明,将该玩偶定义为“不当的毛绒玩具”,对事件表示“遗憾”并宣布展开正式调查 。
西方媒体开始舆论造势,美联社率先将镜头焦点从体育互动转向“军事符号展示”,刻意强调玩偶对应的东风-61导弹“可携带核武器”的属性,却对毛绒玩具避而不谈。
除国际滑联的调查声明外,西方战略界将事件与军事威慑关联解读。英国《卫报》援引智库分析称,玩偶事件是“中国战略自信的间接展示”,反映出核力量符号的公开化倾向 。美国陆军知识网站则借机重提东风-61的“实弹部署疑云”,将玩具与武器的实战属性强行捆绑 。但欧美政府层面并未直接介入,更多表现为专业机构的舆论造势。
西方主流媒体主导了事件的叙事走向。美联社将选手的自然互动描述为“展示军事符号”,刻意忽略花滑赛事中抛送玩偶的百年传统 ;美国《华盛顿时报》援引匿名智库观点,将玩偶与“中国核威慑体系升级”关联,渲染“安全危机感” ,直接推动了舆论升温。
普通民众的反应呈现鲜明对立:部分外国网友在社交平台发起投诉,甚至提出“要求选手退出奥运”的极端诉求,将玩偶视为“挑衅信号” ;而了解花滑文化的西方受众则认为反应过度,有网友在推特留言“羽生结弦收到过无数小熊玩偶,没人会把它们当成真熊”。
回到花滑赛场,一个毛绒玩偶引发的轩然大波,根源还是欧美对东风-61的破防。东风-61作为中国上月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中首次亮相的新型陆基洲际导弹,射程超过1.5万公里,可携带10枚分导式多弹头,末端速度高达18-26马赫,远超美国现有反导系统的拦截上限。
它采用"钱学森弹道"和等离子隐身技术,弹头在大气层边缘以"打水漂"方式机动变轨,使美国耗费万亿美元构建的"萨德+宙斯盾"反导网络形同虚设,打破了西方欧美对中国战略武器发展的认知。
这种技术代差直接动摇了美国的战略自信,新型导弹研发陷入绝境。原计划替代“民兵-III”的“哨兵”导弹项目,成本从777亿美元飙升至1400亿美元,部署时间推迟至2030年代中期,而“民兵-III”这款1970年服役的老导弹只能硬撑到2050年,靠拆退役导弹的零件维持运转。
五角大楼承认,即便完成哨兵部署,10马赫的突防速度仍无法对抗东风-61的高超音速打击。这种技术代差带来的焦虑,被一个玩偶瞬间点燃。
在南海、台海等热点地区,美国以往的“军事威慑牌”之所以敢频繁打出,是依赖核力量的兜底优势。如今东风-61与“巨浪-3”潜射导弹、“惊雷-1”空基导弹构成“三位一体”核反击体系,核武库战备率已提升至75%,意味着美国任何军事冒险都可能触发无法承受的后果,焦虑感自然转化为对“玩偶事件”的过度反应。
一个象征着中国国防自信的玩偶出现在赛场,美国看到的不是体育互动,而是自身霸权优势流失的具象化表达。东风-61带来的连锁冲击,让美国长期压抑的战略焦虑找到宣泄口。
来源:军座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