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6年,这位老人七十五岁生日时,面对这个直击灵魂的提问,只是苦涩一笑:“不改革?那我大概还在当我的苏共总书记。”
文:陆既白
文/红墨
编辑/世界
历史总爱提出一些让人辗转反侧的问题,若是戈尔巴乔夫当年选择安于现状,那个红色巨人是否就能逃过解体的命运?
2006年,这位老人七十五岁生日时,面对这个直击灵魂的提问,只是苦涩一笑:“不改革?那我大概还在当我的苏共总书记。”
答案早已随风而逝,但那个时代留下的政治笑话,却像手术台上散落的纱布,隐约透露出病人临终前的真实状况。
病榻上的巨人
1985年,戈尔巴乔夫接过权杖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个看似不可一世的帝国,表面上,核武库能与美国平分秋色;现实里,这个巨人早已病入膏肓。
苏联经济陷在泥潭里动弹不得,畸形的产业结构让导弹塞满了发射井,货架上却找不到像样的面包,卢布在百姓口袋里发烫,却买不到值得购买的物品。
七十多岁的领导层和臃肿的特权官僚,像一层厚厚的油脂包裹着整个体制,任何变革的尝试都会在其中消弭于无形。
勃列日涅夫时期有个经典笑话:监狱里,新来的囚犯问狱友:“你是政治犯?”对方答:“算是,我是个水管工,被叫去修克里姆林宫的下水道,我看完说了句‘整个系统都烂透了,必须全部换掉’,然后就判了七年。”
国际战场上,军备竞赛和阿富汗战争像两个抽血泵,不断消耗着帝国的元气和道义资本,苏联在国际社会越发孤立,国内民众对官方描绘的乌托邦图景早已失去信仰。
当时流行这样一个段子:政府假装给我们发工资,我们假装替政府工作。
更深的危机潜伏在帝国广袤的躯体内——十几个加盟共和国各怀心思,联盟的凝聚力降到冰点,这个巨人需要的不是补药,而是一场彻底的手术。
戈尔巴乔夫选择了最难的那条路,这个莫斯科大学法律系的高材生,童年见证过大饥荒的惨状,青年经历过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中年感受到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死气沉沉。
他比谁都清楚,这个体制已经病到什么程度,他的第一刀,砍向了伏特加,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登记在册的酒徒超过四千万,占总人口近百分之十五。
更可怕的是,百分之四十的未成年酗酒者十一岁就开始接触酒精,大量粮食被用于酿酒,卖酒收入都快抵不上酗酒造成的医疗和工伤损失了。
戈尔巴乔夫的禁酒令来得猛烈而直接,可惜他忽略了最关键的问题——当生活看不到希望时,酒精成了唯一的逃避。
结果可想而知,这场运动只坚持了两年就草草收场,只留下无数讽刺的笑话。
禁酒运动催生了长长的排队人群,有个莫斯科人排得不耐烦了,大喊:“我要去克里姆林宫干掉戈尔巴乔夫!”过了一会儿他又回来了,旁人问:“成功了?”他苦笑:“那边的队伍比这里还长。”
第二招是经济加速战略。勃列日涅夫留下的经济就像卡在半山腰的老卡车,油门踩到底也不动弹,戈尔巴乔夫的药方是继续加大重工业投入,用工业现代化带动整体经济。
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才是病根,不触动这个根本,拼命给旧机器加油只会适得其反。
戈尔巴乔夫视察集体农庄时,看见农民在用老旧农具耕作,“为什么不用现代化机械?”农民抬头看了看他:“就像您?我们的领导还在用老方法指挥我们。”
在建筑工地上,工人们推着空手推车跑来跑去,“你们在干什么?”
“响应您的号召,加快改革速度啊!我们快得连装货的时间都没有了。”
加速战略的失败让戈尔巴乔夫意识到,经济病灶的根源在政治体制,从1987年开始,他握紧了第三把,也是最危险的一把手术刀——全面改革。
公开性,成了戈尔巴乔夫打破僵局的重锤,过去的苏联社会像间密不透风的屋子,连叹气都可能成为罪证。
有个笑话生动描绘了那个年代:在酒吧里听见有人叹气该怎么办?正确答案是:立即上前制止这种反苏宣传。
长期的压抑让民众对一切都漠不关心,勃列日涅夫时代的人们就像在电影院散场时,都在等着离开,对于官方许诺的改革,老百姓早就不抱期待。
有人问:“改革的前景如何?”答:“有两种可能,现实版是火星人降临地球帮我们搞定一切,科幻版是我们自己能完成改革。”
戈尔巴乔夫想靠放开言论来打破这种麻木,他成功了——美国学者布鲁斯·亚当斯整理过七百多个苏联政治笑话,戈尔巴乔夫时期只占百分之八,数量还不及赫鲁晓夫时代的零头。
当人们能自由说话时,政治笑话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不过,苏联人的幽默感并未完全消失,只是变得温和了些。
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很快显现,戈尔巴乔夫在制定公开性政策时,严重低估了民族问题的严重性,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代被搁置的民族矛盾,此刻全面爆发。
爱沙尼亚向戈尔巴乔夫要求独立一个月,被拒;要求独立一天,又被拒;最后要求独立十分钟。
顾问建议同意:“十分钟无害,反而能展示我们的开放。”结果呢?前五分钟爱沙尼亚向芬兰宣战,后五分钟宣布投降并被芬兰占领。
公开性在打破七十年信息垄断的同时,也把被掩盖的历史错误全部暴露,苏联百姓震惊地发现,他们信赖的政府竟犯下如此多的错误和罪恶。
在大众媒体完全放开后,否定苏共和苏联历史的思潮如野火蔓延,戈尔巴乔夫捅破了窗户纸,却没能让民众看到生活改善的希望,更大的失望和混乱接踵而至。
1991年8月19日,塔斯社突然播发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被中止总统职权。
这场被称为“八一九事件”的政变虽然三天后就失败了,却给了摇摇欲坠的联盟最后一击。
《华盛顿邮报》在头版用整版报道了莫斯科街头的坦克照片,配文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记者在报道中写道:“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还能飘扬多久,成了所有人心中的疑问。”
历史的警示
1991年12月25日晚上7点,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缓缓降下,一个超级大国在没有外敌入侵和内部重大灾害的情况下,平静地走向终结。
谁该为此负责?把所有罪责推给戈尔巴乔夫显然过于简单,他是经过严格选拔才登上最高位置的,体制本身就有筛选机制。
他的政治对手利加乔夫在回忆录中写道:改革的悲剧在于,历史惯性与体制的结构性危机共同作用,形成了无法逾越的障碍。
列宁看到了问题却早逝,斯大林把体制强化到极致,赫鲁晓夫想改革却摸不准脉搏,勃列日涅夫用石油财富掩盖了问题。
戈尔巴乔夫看到了症结,但他的手术刀太过激进,最终让病人死在了手术台上。
这段历史给今天的我们深刻启示:改革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要在保持社会稳定与推动变革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开放包容与坚守底线之间掌握分寸。
历史从不同情弱者,只有那些既能直面问题又能稳妥解决问题的国家,才能在时代变迁中屹立不倒。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挑战,但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永远不会过时,这是苏联解体留给世界最宝贵的教训,也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的重要力量。
来源:时尚书上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