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又说对了,福耀科技宣布招收研究生,学籍归属很心酸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0 01:45 1

摘要:“你以为硕士点是随便说有就能有的啊?”张雪峰之前在直播里说过的这句话,现在算是在福耀科技大学的研究生招生方案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印证。2025年10月,这所由曹德旺先生一手创办的新型大学,就正式宣布要和同济大学、厦门大学一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了。

“你以为硕士点是随便说有就能有的啊?”张雪峰之前在直播里说过的这句话,现在算是在福耀科技大学的研究生招生方案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印证。2025年10月,这所由曹德旺先生一手创办的新型大学,就正式宣布要和同济大学、厦门大学一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了。

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而最让人在意的一点是,这些明明在福耀科技大学上课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学籍竟然完完全全归属于那些合作的院校。

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其实福耀科技大学2026年的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早就通过学校官网正式对外发布了。根据官网上的通知显示,和同济大学联合培养的项目里,包含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这些专业在内,一共是六个专业,计划要招30名学生。至于和厦门大学的合作,覆盖的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工程这类的专业。

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这些参与联合培养的硕士生,会采用双导师的培养制度,就是福耀科技大学和合作的高校各自派一名导师,一起联手指导学生。学生要先在同济大学或者厦门大学把课程学习完成,之后到了科研阶段,经过两边导师一起协商之后,就可以选择在福耀科技大学或者合作高校里开展科研工作。

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不过呢,不管整个培养过程是怎么安排的,学生的学籍管理、毕业时的要求还有学位授予这些事,全都是按照同济大学或者厦门大学的标准来执行的。等到最后学生满足了毕业条件,拿到的也只会是这两所大学的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福耀科技大学自己的名字,是不会出现在毕业证上面的。

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这种培养模式一出来,就引发了大家的广泛讨论。说到底啊,福耀科技大学是2025年2月才刚刚获批设立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本身就根本不具备独立招收研究生的资格。要知道在国内,高校想要申请硕士点,得经过一套非常严格的审批流程,就拿2024年来说,全国也才只新增了63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而已。所以对于这种刚成立的大学来说,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来开展研究生教育,就成了一条能快速启动的可行路子。

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这事儿其实挺像咱们高中时候常见的“借读”现象的——就是学生在A学校上课学习,但学籍却挂在B学校那边。而对福耀科技大学来讲,这样的安排一方面解决了现在没法独立培养研究生的制度限制,另一方面也能趁着这个机会开始积累培养研究生的经验。

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其实早在福耀科技大学宣传自己有“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来吸引高考生的时候,张雪峰就已经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这里面存在的挑战。他觉得想要拿到硕士点根本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刚成立的大学在刚开始的时候,只能靠着联合培养这种方式来搞研究生教育。现在福耀的这个合作方案,正好就证实了他当初的判断。

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其实福耀科技大学在本科招生的时候,就已经显露出了很强的吸引力了。就说2025年吧,这所学校在福建、河南等五个省区招了50名本科生,这些学生的高考分数全都超过了600分,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分数,完全够得上那些传统的985高校。河南有个叫小乔的考生,更是凭着674分的高分,放弃了浙江大学,转头选择了福耀科技大学。

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不过对于这些参与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来说,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可能就得是就业市场了。一方面来说,他们能拿到同济大学、厦门大学这些知名学府的毕业证书,要知道这些老牌高校的社会认可度,肯定是比刚成立没多久的福耀科技大学要高的。可另一方面呢,那些比较细致的用人单位,说不定会留意到学生这种联合培养的背景,在评估他们的时候可能也会多考虑考虑。

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其实国内高校搞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就像中科院的那些研究所和高校之间的合作,都已经运行好多年了,学生既能享受到两边的资源,毕业的时候还能拿到高校的证书。而福耀科大的创新地方就在于,它作为一所民办高校,刚创办没多久的时候,就通过和国内一流高校合作的方式,直接切入到了研究生教育领域。

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福耀科技大学的校长王树国之前就说过,学校会采取本硕博贯通的培养模式,而且还和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几十家境外的名校合作教学,学生到时候能拿到福耀科技大学和其他著名大学的双学位。现在这个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能顺利落地,也标志着福耀科技大学正在朝着这个目标,一步步迈出实质性的步子。

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而对于选择了福耀科技大学的学生们来说,他们既能享受到同济、厦大这些老牌名校的学术资源,又能体验到福耀这种新型大学的创新教育模式。

来源:雯雯拾光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