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底层反陷困境?中产遭遇上下夹击,未来该如何破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0 09:52 1

摘要:网络上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说人该离社会底层远点儿,持这种观点的人觉得,底层人日子难、手里没资源,行事更像在“丛林里”——盯着眼前那点利益不放,没心思规划以后,更不懂什么叫大家一起赢。

文:陆既白

文/红墨

编辑/世界

网络上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说人该离社会底层远点儿,持这种观点的人觉得,底层人日子难、手里没资源,行事更像在“丛林里”——盯着眼前那点利益不放,没心思规划以后,更不懂什么叫大家一起赢。

他们说,离这些人远些,才不会被带偏,对富人要始终抱着格外敬畏的心思,可这话听着有道理,真要做起来哪有那么容易?

说这种话的,大概率不是站在社会顶端的人,而是咱们常说的中产,顶层人士平时根本没多少机会跟底层打交道,反倒是中产,总想着跟底层划清界限。

可很多中产没琢磨明白,自己存在的一部分意义,就是给上层和底层当“隔层”,说白了,你根本没法远离底层,因为你本身就是那道“隔离墙”。

就像在大型卖场干活的人,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总店长每天早上都会转各个部门,从生鲜区查到仓储区。

但只要发现问题,总店长从不对一线员工说一句重话,而是立刻用对讲机把经理叫过来,当着所有人的面把经理骂一顿。

等总店长走了,经理再带着主管整改,总店长心里门儿清,经理的活儿就是直接对接基层,处理这些他不想沾手的具体事儿。

反过来的例子也有,当年富士康的郭台铭在深圳龙华厂区餐厅门口,看见几个工人抽烟,就上前制止。

结果有个工人直接回了句:“你谁啊?关你什么事儿?”这话把郭台铭气坏了,当场说“富士康不要这种员工”。

郭台铭算是企业里的顶层人物了,可他跳过经理直接找一线员工,连点震慑力都没有,这跟员工素质没关系,更多是“层级乱了”的尴尬——他越过了该有的缓冲层,直接管起了底层的小事。

在工人眼里,郭台铭就是个名字、个遥远的“老板符号”,根本没觉得这个人有直接管自己的权力,自然会反问。

不少基层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的人,对这种“夹心层”的滋味更有体会,他们日常要跟底层人群打交道,经常抱怨这些人不配合、政策讲了也听不懂,把自己拖进一堆琐事里。

可他们没反过来想,正因为自己扛下了这些活儿,领导才不用直面这些麻烦——领导只需要在办公室发个指令,在主席台上念稿子就行。

这些基层员工可能觉得,自己能懂指令、勤快干活,是因为自己更聪明、更努力,但实情是,这正是你存在的价值——你能听安排、能扛压力,替上层分担来自底层的情绪和麻烦。

而上层呢?只用靠权力和钱,彻底不跟底层直接打交道,就像那些顶级富豪,为啥非要请个管家?

因为有了管家,他们就不用直接跟厨师、保洁、维修工碰面,富豪住的别墅不只是个房子,更是被各种中产角色层层围着的“小圈子”——底层的声音还没传到富豪耳朵里,就被消化没了。

所以说,中产想“远离底层”,根本就是自己骗自己,真正能完全不跟底层打交道的,只有极少数顶层的人,大部分中产,既没法把别人和底层隔开,也没能力往上走一步,最后只能在自己这个层级里内耗。

不同层级的人,焦虑和“松快”的来源都不一样,穷人愁的是没钱,富人愁的是“再有钱也躲不过死”;富人的轻松是钱给的,穷人的轻松是“反正大家最后都得死”的豁达。

可中产呢?既背着穷人的焦虑,又没享到富人的轻松,两头不沾,过去三十年,经济长得快,社会变化也大——企业越做越大、房价往上走、工作也相对稳当,就这么催生出一大批“表面中产”。

他们被叫做“高管精英”,在城里买了房,开上了奔驰、宝马、奥迪这些豪车,但这种中产身份特别脆,全靠整体经济撑着。

只要经济稍微波动一下,或者投错一笔钱、丢了工作,立马就可能滑到更低的层级。

大家常说“阶层固化”,其实更多是顶层和底层固化——顶层下不来,底层难上去,这才是中产最焦虑的地方:往上看,有层看不见的“天花板”挡着;往下看,只要一步错,就可能掉到底层。

社会其实离不开启中产,中产是底层人努力往上爬的目标和动力,也是整个社会结构的“缓冲垫”“稳定器”。

要是经济走下坡路,大量中产往下滑,就像关节里的软骨被磨没了——底层的生存逻辑和上层的冷漠,直接撞在一起,矛盾肯定更激烈。

真理自古流传

这种没了缓冲的对抗,结果往往很“冲”,谁都不让谁,回头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好多朝代变天,都跟中层人群的焦虑脱不了关系。

这些中层——像士大夫、官僚、地方上的有钱人,还有有文化的精英——手里有一定资源和影响力,可又面临着“往上走不动,往下掉怕摔”的压力。

等王朝到了后期,贪官多了、政策也歪了,中层的不满就会让底层农民起义的破坏力变大,甚至直接变成叛乱、抢皇位,最后把政权推翻。

中层不稳不是唯一原因,但绝对是关键的“推波助澜者”,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一开始就是底层农民反抗。

可士大夫们心里不满,很快就变成了军阀割据,董卓进了京城后,士族领袖们联合起来反董卓,最后闹成了“群雄逐鹿”的局面,到最后曹丕篡汉,建立了曹魏。

这场改朝换代,本质上是中层精英不跟旧体制玩了,加速了汉朝的灭亡,晚唐的时候,黄巢起义虽然动摇了唐朝的根基,但最后篡权建立后梁的,是当时中层武将里的代表——河东节度使朱温。

他先借着农民军的力量灭了唐,然后自己当皇帝,在这一系列改朝换代里,中层藩镇的不安分,是唐朝灭亡的核心原因,后来的五代十国乱世,也从这儿开始。

这种历史反复上演,像是在提醒我们:中层的不安不是个人心情不好,而是社会层级流动“卡壳”的信号,等缓冲层开始裂了,整个社会体系的稳定,就像沙滩上堆的城堡,风一吹就晃。

看现在的中国,过去十年“中产神话”的光环,正慢慢淡下去,互联网行业的“35岁危机”就是最明显的例子——那些曾经拿着百万年薪、住进一线城市学区房的程序员和高管,说被“优化”就被优化,一夜之间从“精英”变成了中年失业的人。

他们不是底层劳工,可裁员名单上总少不了他们;他们背着房贷、车贷,面对经济下行,一点缓冲的力气都没有。

这让我想起明末的东林党人,他们本是中层士大夫里的“道德标杆”,可最后在党争里,被底层白莲教起义的战火吞了。

李自成打进北京时,那些东林遗老的叹息,不过是历史里的一小段注脚,现在中层要是一直这么不稳,会不会再上演“没了缓冲、体系塌了”的悲剧?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人真能远离底层吗?答案很明确——不能,中产既是隔开上下层的人,也是扛压力的人,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跟底层打交道。

想远离底层,不过是个不切实际的念头,真正该琢磨的,不是怎么跟底层划清界限,而是怎么在彼此的牵连里,找到互相理解、互相平衡的方式。

毕竟,躲开问题只会让焦虑越来越重,只有直面它,才能看清现实,找到走下去的路。

现在社会也在慢慢调整,比如给中产更多职业保障、帮底层提升机会,只要大家都朝着“一起好”的方向走,不管是中产还是底层,日子都会越来越稳,整个社会也会更扎实。

来源:凉风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