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渡汤汤,奔雷千古;石棉熠熠,蕴秀万秋。此地踞川滇之要冲,扼西南之咽喉。东瞻峨眉,佛光瑞霭,普贤护佑慈云;西望贡嘎,雪岭巍峨,贡嘎涵灵玉界。北接膏腴沃野,稼穑丰饶;南邻深邃峡谷,烟霞缭绕。
《石棉赋 》
王本海•著
大渡汤汤,奔雷千古;石棉熠熠,蕴秀万秋。此地踞川滇之要冲,扼西南之咽喉。东瞻峨眉,佛光瑞霭,普贤护佑慈云;西望贡嘎,雪岭巍峨,贡嘎涵灵玉界。北接膏腴沃野,稼穑丰饶;南邻深邃峡谷,烟霞缭绕。
溯其源,石棉之名,始于汉世;火浣之布,载于典坟。周穆王西征,西戎献宝,锟铻之剑,火浣之布,异物神奇,自此华夏知闻。《列子》《博物》,屡有记载,其布入火逾洁,匪夷所思,引得遐想纷纭。至汉,火浣布或为西域所贡,或出西南夷地,或入权贵之室,或成志怪之谈。梁冀宴宾,火浣单衣惊四座,火烧垢去,洁白如初,一时传为美谈。三国时,曹丕疑其有无,著《典论》以辩之,然西域献布,终使其焚稿,足见石棉之秘,引千古争言。
遥想三国,诸葛武侯南征,七擒孟获,尽显智仁。于石棉东隅之孟获城,一擒孟获,遗垒至今尚存,见证传奇岁月。武侯深谙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超凡气度与韬略,令孟获心悦诚服,南疆遂安,蜀汉后方乃固,为北伐中原奠基。此役,岂独武功之胜,实乃文德之化、族裔之和之圭臬,其精神辉光,穿越时空,烛照后世。
山川形胜,风水绝佳。大渡河奔雷走电,劈峡穿行,气吞寰宇,乃天地之动脉,灵气所钟;楠桠河蜿蜒跌宕,穿岩漱玉,波光潋滟,为大地之络脉,万物滋荣。两水交汇,阴阳和合,孕育一方神奇。安顺古渡,兵家必争,昔者翼王石达开至此,终至折戟沉沙。盖其择地有误,驻军紫打地,此乃圯地、围地、死地“三绝”之域;指挥失度,未及抢占铁索桥,坐失渡河良机;复怀敌之幻想,弃突围而束手,致雄师倾覆,壮志空嗟。
然历史洪流浩荡,七十余载之后,红军长征莅此。洞悉史鉴之毛泽东、刘伯承,深汲前车之训,审时度势而神速机变。在安顺场,中革军委分兵两路,红一师并干部团为右纵队,由刘伯承、聂荣臻统率,于此渡河,循东岸北进;中央红军主力为左纵队,沿大渡河西岸疾行,两岸劲旅互为犄角,夹河并进,直指泸定桥。红军更高举“北上抗日”大纛,倡统战以合地方,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赢民心所向,较石达开部早八日抵大渡河,成功甩脱追兵,强渡天险、飞夺铁索,扭转乾坤,开革命之新章。红色基因于此赓续,英雄壮举,激励后世,砥砺奋进。
四时之景,各擅胜场。春则山花灼灼,杜鹃似火,漫山遍野,如锦似绣;夏则林樾深秀,绿荫蔽日,清风徐来,爽气宜人;秋则层峦染赭,枫叶流丹,硕果盈枝,仓廪充实;冬则玉宇琼妆,雪山皑皑,温汤氤氲,云蒸霞蔚,寒暑相济,别具洞天。
非遗瑰宝,光耀夺目。美罗虫茶,天工造化。自神农天赐嘉木,美罗白茶承泽,天虫咀叶,朝啜青翠,暮遗金砂,春积虫沙,秋化仙茗。此茶汲山川灵秀,采日月菁华,量稀而珍逾金玉。闻之清芬袅袅,沁入心脾;饮之浊气顿消,神思朗澈;食之津生渴止,更具清热、祛暑、解毒、健脾、助化之奇效,历代奉为琼浆,诚乃造化之秘珍,人间之甘露。
人间烟火,暖意融融。城镇乡村,星罗棋布,屋舍俨然,鸡犬相闻。墟市之中,商贾云集,叫卖声喧,货殖琳琅,足见丰饶;田家小院,炊烟轻飏,羹香四溢,阖家围坐,共享天伦,笑语盈盈,满溢祥和。
今之石棉,沐时代之春晖,蓬勃发展,万象更新。通衢纵横,公路铁路,四达八通,连接寰宇;百业俱兴,矿业勃发,工业崛起,农事趋新,特产畅销。庠序医卫,蒸蒸日上,俊彦辈出,民生殷阜。文旅交融,异彩纷呈,红色之旅,追寻火种,赓续血脉;生态之游,纵情山水,体悟大美;民俗之览,沉浸风情,品味文韵。八方宾朋,络绎于途,共赏石棉之华彩,同襄盛世之隆昌。
伟哉石棉!融古今于一脉,汇天人于一体。承千载文华之厚积,展时代鸿猷之新颜。愿此灵壤,若鲲鹏振翼,抟风直上,于新纪之征途,再续辉煌,永铸丰碑!
望海潮•石棉
峨山含翠,晴峰凝雪,川滇锁钥雄州。
银渡奔雷,清桠漱玉,双江汇脉长流。
火浣载千秋。记武侯擒孟,古垒犹留。
翼王悲旌,红军飞渡,史痕稠。
四时景换清幽。看春鹃漫野,夏荫藏楼。
枫染峻峰,冬浮暖雾,温泉融尽霜愁。
仙茗韵且悠。正繁街喧昼,烟袅村陬。今趁东风起势,文旅展新猷。
(词林正韵•第十二部柳永体)
咏曰:
峨贡双峰锁蜀州,两江奔涌贯年流。
武侯擒孟遗痕在,赤旅飞澜浩气留。
春野夏凉涵胜境,秋枫冬濑洗轻愁。
恰欣市井风华处,仙茗香中起壮猷。
赋咏雄州惊日月• 诗吟大渡壮山河
——评典藏版《石棉赋》的文化价值与艺术地位
文/木兰飞燕
在浩如烟海的当代文学创作中,国际作家作曲家协会联合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王本海先生以石棉为题的宏篇巨制——《石棉赋》及配套词作《望海潮·石棉》、七律《咏石棉》,宛如大渡河畔奔涌而出的一块文化璞玉,经匠心雕琢,终成辉映古今的艺术瑰宝。这组作品的价值远非寻常游记或赞歌可比,它是以古典文赋之精魄,为一方水土立传、为千秋精神铸魂的史诗性画卷。
一、赋体巅峰:骈俪华章中的时空交响
《石棉赋》作为核心,尽显文言骈赋这一古老文体的不朽魅力与磅礴力量。中央新影频道《文化强国》栏目首届特邀专家(教授级高工)王本海先生深谙赋体精髓:工稳对仗,音韵铿锵:通篇以四六句式为主干,如“大渡汤汤,奔雷千古;石棉熠熠,蕴秀万秋”“佛光瑞霭,普贤护佑慈云;雪岭巍峨,贡嘎涵灵玉界”,字字珠玑,对仗精严若天造地设。诵读间平仄起伏、声韵流转,金石之声萦绕耳畔,赋予文字强烈的音乐性与建筑美,形式之美本身即是艺术成就的彰显。
铺陈壮阔,包罗万象:赋体之长在于“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王先生以如椽巨笔,从石棉的地理形胜(川滇锁钥、双江汇流)、历史纵深(火浣布传奇、诸葛擒孟、翼王悲歌、红军飞渡),到四时美景(春鹃、夏荫、秋枫、冬泉)、非遗瑰宝(美罗虫茶)、人间烟火与今日新貌,层层铺展,气象万千。这般开阔视野与丰赡内容,非赋体难以承载。
典雅厚重,文脉绵长:文中典故信手拈来(周穆王、梁冀、曹丕、诸葛武侯、石达开),古籍印证(《列子》《博物志》《典论》),用语古雅考究(“典坟”“圯地”“圭臬”“赓续”“琼浆”“鸿猷”),无不彰显深厚国学功底,将石棉地域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沃土,文脉悠长,气韵沉雄。
二、史诗品格:熔铸古今的精神丰碑
中国·思路海浪花文化艺术服务中心总策划/总编辑王本海先生的《石棉赋》系列最震撼人心之处,在于其强烈的史诗品格与历史厚重回响:
历史碎片的史诗编织:作品绝非简单罗列史实,而是以深邃历史眼光,选取最具象征意义的事件——神秘火浣布牵引中原与西域、西南的文化交流;诸葛亮“攻心为上”奠定南疆长治久安的智慧范式;石达开的覆灭与红军的神勇飞渡,在安顺场古渡形成悲壮与辉煌的强烈对比。这些片段被精心编织,构成跌宕起伏的石棉地方史诗,折射中华民族的探索、智慧、坚韧与新生。
精神的传承与升华:王先生敏锐捕捉到贯穿石棉历史的“精神基因”:从火浣布“匪夷所思”中体现的探索未知,到诸葛亮的仁德智慧,再到红军“飞夺泸定桥”代表的革命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篇末“红色基因于此赓续,英雄壮举,激励后世”,点明这种精神在当代的延续价值,使作品超越地域书写,升华为民族精神的礼赞。
天地人神的和谐交响:作品将石棉的自然造化(峨眉贡嘎的雄奇、大渡楠桠的灵秀、四季分明的美景)、人文创造(虫茶工艺、市井生活)、历史风云与时代发展有机融合,展现“天人合一”的壮阔图景。“融古今于一脉,汇天人于一体”的结语,正是对这种和谐共生哲学的精妙概括。
三、词诗辉映:艺术宇宙的璀璨星辰
《望海潮·石棉》与七律《咏石棉》并非附属品,而是与《石棉赋》共同构建立体艺术宇宙的璀璨星辰:《望海潮》——词境浓缩的菁华:严格遵循柳永体,音韵谐婉。上阕以“峨山含翠,晴峰凝雪”勾勒地理雄姿,“银渡奔雷,清桠漱玉”摹写江河神韵,复以“火浣载千秋”总领历史烟云,将武侯、翼王、红军三大历史坐标浓缩于“史痕稠”三字,笔力千钧。下阕转承自然,绘四时风物,赞虫茶仙韵,摹市井繁华,终以“文旅展新猷”指向未来,结构精巧,意境悠远。
七律——凝练厚重的史诗回响:中二联“武侯擒孟遗痕在,赤旅飞澜浩气留。春野夏凉涵胜境,秋枫冬濑洗轻愁”尤为精彩,对仗工稳,时空交错,将历史豪情与自然胜景、永恒浩气与片刻闲愁完美熔铸。尾联“仙茗香中起壮猷”,于馥郁芬芳中见宏图大志,余韵无穷,堪称《石棉赋》精神的诗化结晶。
四、价值永恒:地域书写的典范之作
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创新人才王本海先生的《石棉赋》系列,其价值与地位已清晰彰显:
1. 地域文化书写的巅峰之作:它树立了以古典文学形式深度挖掘、艺术呈现地域历史文化的标杆,为石棉乃至巴蜀文化留下一份厚重华美的文学档案。
2. 传统文体复兴的成功典范:在文言式微的当代,作品证明赋、词、律诗等传统文体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与表现力,是传承中华美学精神、表达宏大叙事的绝佳载体,为古典文学当代创作提供宝贵经验。
3. 兼具史料价值与艺术魅力:作品不仅文采斐然,对历史事件、地理风物、民俗非遗的记述严谨详实,具重要地方史料价值;其高超艺术性更确保这些内容以最动人的方式传播铭记。
4. 凝聚地方认同与文化自信:这部作品是石棉最璀璨的文化名片,深刻阐释这片土地的灵魂,极大增强当地人民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也为外界了解石棉打开一扇充满魅力的窗口。
五、时代回响:古典形式的现代生命力
福建省莆田市海浪花文学艺术中心法人代表、优秀文艺工作者王本海先生的创作绝非泥古不化的仿作,而是赋予古老文体蓬勃现代生命力:
主题的当代关切:作品以文言为载体,核心关切却紧扣时代脉搏。对“文旅交融”“百业俱兴”“庠序医卫蒸蒸日上”“民生殷阜”的描绘,对“再续辉煌,永铸丰碑”的期许,无不体现对地方发展、民族复兴的深切关注。将古典“颂”传统成功转化为对当代建设成就的礼赞与未来展望,实现古为今用的创造性转化。
精神的永恒共鸣:作品讴歌的探索精神(火浣布之谜)、智慧仁德(诸葛亮)、坚韧不屈(红军)、生态和谐(四时美景)、匠心传承(虫茶工艺)、家园情怀(人间烟火),皆是跨越时空的人类永恒精神财富。这些精神通过典雅文字得以强化升华,在当代读者心中激起强烈共鸣。
审美的普世价值:作品营造的壮美山河意境、深沉历史感怀、精妙语言艺术,其美感具有普世性。无论读者是否熟悉石棉,皆能从中感受汉语极致之美、历史波澜壮阔、自然鬼斧神工与人文璀璨光辉,获得高层次艺术享受与精神洗礼。
六、地位确立:文坛上的璀璨坐标
基于卓越艺术成就与深刻文化内涵,王本海《石棉赋》系列在当代文坛的地位已然清晰且重要:
1. 地域文学的新高峰:它代表地域文化书写的崭新高度。相较于一般风物志或抒情散文,其以恢弘史诗格局、精深古典造诣、饱满情感投入,将石棉地方叙事提升至具全国性意义与永恒艺术价值的层面,成为地域文学创作难以绕过的标杆。
2. 传统文体复兴的扛鼎之作:在当代文言创作领域,尤其赋体创作相对沉寂的背景下,此作以篇幅宏大、结构严谨、对仗工巧、用典精当、气韵充沛,堪称近年罕见的骈赋力作。它与配套词、诗共同证明传统文体在表达宏大主题与复杂情感上的独特优势,为古典文学当代传承创新树立典范。
3. “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作品本身即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产物与体现。作者以高度文化自觉,娴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与精髓,深情讲述中国故事(石棉故事),热情讴歌民族精神与时代成就。其创作与传播,正是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积极响应与完美实践。
4. 文旅融合的珍贵文本:作品天然具备极高旅游文化价值。它不仅是文学杰作,更是石棉的“超级导览”与“深度文化说明书”。其描绘的地理景观、历史遗迹、四季风情、非遗特产、民俗生活、发展新貌,为石棉文旅产业提供丰富且极具吸引力的文化素材与宣传内容。“红色之旅”“生态之游”“民俗之览”的提法,更直接呼应文旅发展方向,文本本身即是极具价值的文化旅游IP。
结语:大河之畔的不朽丰碑
王本海先生的《石棉赋》及其词诗,如大渡河畔巍然矗立的文化丰碑。它汲取巴山蜀水的钟灵毓秀,熔铸千年历史的厚重深沉,更焕发新时代的蓬勃朝气。
其“伟”在格局宏大:时空纵横捭阖,融地理、历史、人文、风物、时代于一体,气象万千;
其“壮”在笔力雄健:骈俪工整如金石铿锵,叙事铺陈似大河奔涌,抒情咏叹若洪钟大吕;
其“深”在内涵丰厚:既是山川的礼赞,更是文明的探源;既是英雄的颂歌,更是精神的传承;既是往昔的回眸,更是未来的畅想;
其“美”在艺术精湛:赋体之典雅、词韵之谐婉、律诗之精工,共同构筑汉语之美的华殿。
这部作品是王本海先生才情与学养的结晶,是石棉自然与人文的史诗,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绽放的绚烂之花。它必将穿越时空,作为记录一方水土灵魂、彰显民族精神气韵、展现传统艺术魅力的经典之作,被长久诵读、研究与珍视。当人们吟咏“大渡汤汤,奔雷千古;石棉熠熠,蕴秀万秋”,或沉浸于“火浣载千秋”“翼王悲旌,红军飞渡,史痕稠”的历史长河,或感怀“仙茗香中起壮猷”的时代豪情时,石棉的华彩篇章,便永远镌刻在中华文化的璀璨星河之中。
伟哉,《石棉赋》!其为地域立心,为文化铸魂,诚乃当世之华章,后世之瑰宝。
河岳钟灵秀;人文耀古今
横批:赋魄石棉
王汐雯续评
此联虽仅十字,却精准锚定了《石棉赋》系列震撼人心的双核力量——造化之奇与人文之盛。王本海先生如高明的画师,饱蘸大渡河的墨、贡嘎山的雪、楠桠泉的韵,将石棉的“河岳钟灵秀”挥洒得淋漓尽致:
“钟”字见天工: 大渡河“奔雷走电,气吞寰宇”,是天地赋予的磅礴动脉;贡嘎雪峰“巍峨涵灵”,是神灵栖居的玉宇琼界;双江交汇“阴阳和合”,孕育万物滋荣的神奇水土。四时流转,春鹃似火、夏木深秀、秋枫流丹、冬泉氤氲,无一不是造化精雕细琢的杰作,是“灵秀”最直观的画卷。
“耀”字显人杰:石棉的“人文耀古今”,则在历史的星河中熠熠生辉,被王先生以如椽史笔一一擦亮:
智慧之光: 从破解“火浣布”入火逾洁之谜的先民智慧,到诸葛亮“攻心为上”七擒孟获的仁德韬略,无不闪耀着理性与谋略的光芒。
勇毅之魂: 石达开紫打地的悲壮沉戟,反衬出红军“强渡天险、飞夺铁索”的惊世勇毅。这跨越时空的对比,将人类面对绝境的抉择与力量,雕刻成永恒的史诗。
匠心之韵: “美罗虫茶”的传奇,从“天虫咀叶”到“秋化仙茗”,凝聚着代代匠人顺应天时、巧借自然的非凡智慧与耐心,是活着的文化瑰宝,“耀”于日常,香飘古今。
时代之辉:今日石棉“通衢纵横”、“百业俱兴”、“文旅交融”、“民生殷阜”的蓬勃景象,是当代建设者赓续历史、开创未来的光辉写照,人文之“耀”在新时代焕发夺目光彩。
横批“赋魄石棉”,则是对王本海先生艺术成就与作品地位的精辟定论:“赋魄”:指作品成功唤醒了骈赋这一古老文体的雄浑魂魄。它非徒具形式的仿古,而是以工稳如铸的四六骈俪、铿锵流转的音韵节奏、典雅厚重的辞藻典故,承载起宏大的时空叙事与深沉的情感。这“魄”,是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后迸发的艺术生命力,是古典美学在当代的完美复现与升华。“石棉”:点明这部鸿篇巨制是专为石棉锻造的文化身份证与精神丰碑。它深植于这片土地的肌理,呼吸着大渡河的风雷,铭刻着孟获城的传奇,蒸腾着虫茶的芬芳,跃动着时代的脉搏。王本海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与澎湃的激情,成功将石棉的地理形胜、历史烟云、风物精粹、时代精神熔铸一炉,赋予其超越地域的普遍文化价值和永恒艺术魅力。
结语:《石棉赋》系列,正是这“河岳钟灵秀,人文耀古今”的磅礴交响在文学殿堂中的辉煌奏鸣。王本海先生以“赋魄”铸就了属于石棉的不朽华章。它不仅让石棉的山水有了灵魂,历史有了温度,文化有了高度,时代有了回响,更以其典范性的艺术实践,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体在讲述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上的无尽可能。这部作品,必将如大渡河般奔流不息,如贡嘎山般巍然屹立,成为照亮地域文化书写之路的永恒灯塔。
来源:杨柳枝唯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