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板块指数来看,截至昨天,Wind存储器指数已经录得月线5连阳,累计涨幅接近90%,而板块中的个股如香农新创、江波龙、德明利等,近期均已经实现了3倍以上甚至更多的涨幅。值得注意的是,除了A股之外,其他外围市场的存储芯片股价同样一路上涨,诸如美股的闪迪、美光科技
文 | 付一夫
盘点近期市场表现最好的板块,存储芯片必然能占得一席。
就板块指数来看,截至昨天,Wind存储器指数已经录得月线5连阳,累计涨幅接近90%,而板块中的个股如香农新创、江波龙、德明利等,近期均已经实现了3倍以上甚至更多的涨幅。值得注意的是,除了A股之外,其他外围市场的存储芯片股价同样一路上涨,诸如美股的闪迪、美光科技、西部数据等存储芯片巨头的股价都实现了数倍的涨幅。
为何存储芯片能够表现如此耀眼呢?本文将尝试给出答案。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何为存储芯片。
顾名思义,存储芯片是数据存储的重要载体,也是芯片半导体产业当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应用范围广且市场占比高,其规模长期占整个集成电路市场的1/4,仅次于逻辑芯片,为集成电路第二大细分市场。
品类层面,根据断电后存储的信息是否保留,存储芯片可以分为易失性存储芯片与非易失性存储芯片,其中易失性存储芯片的代表性产品有 DRAM和SRAM,非易失性存储芯片则是以NAND Flash和NOR Flash为主流。而在市场层面,国外厂商凭借先发优势以及在终端市场的品牌优势,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行业头部厂商三星电子、美光科技、海力士、铠侠、西部数据等已经在各自领域形成了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
由于存储芯片标准化程度高,可替代性强,带有大宗商品属性,其价格受下游需求的影响较为敏感,因此具备极为明显的周期性。自2012年以来,存储芯片行业大体经历了四轮涨跌周期:
第一轮(2012~2015):由于iPhone 4/4s的横空出世,智能手机行业被引爆,拉动了市场对于存储芯片的需求,各大存储厂商纷纷扩产,致使市场供过于求,价格由涨转跌,随即步入下行周期。
第二轮(2016~2019):随着安卓手机实力的日益增强,市场又开启了一轮提升内存和存储空间的追逐战,其间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主要存储厂商纷纷将产能转向3D NAND,DRAM在需求提振同时面临产能不足,导致价格上涨。而后的周期下行主要是各大厂商3D NAND扩产后,PC、服务器端需求动能不足,整体上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第三轮(2020~2023):2020年初,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引发居家办公需求的大幅度增加,继而拉动PC、服务器等市场需求量的提升;而5G终端的更新也为存储下游增长开辟出新的空间。但受到公共卫生事件反复、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增强等多方面原因,下游需求持续疲软,叠加行业库存产能严重过剩,致使存储芯片价格持续下跌,部分细分领域产品甚至在2023年突破历史低点。
第四轮(2024年至今):自2024年起,受一系列因素影响,存储芯片价格开始步入上行区间。进入2025年以来,国际巨头纷纷宣布提价,其中美光率先打响了“第一枪”,宣布产品价格上调20%到30%;紧接着,闪迪也跟风喊出10%的涨幅,随后行业就像多米诺骨牌被推倒一般,三星、SK海力士、铠侠等巨头纷纷表态,宣布将对自家存储芯片产品的价格进行上调。就连央视对此都进行了相关报道。这也是近期存储芯片板块股价持续大涨的根源所在。
近期存储芯片市场的持续涨价,背后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方面,AI需求的大爆发所致。
本轮存储芯片涨价的根本动力来自于AI技术革命带来的需求结构性变化。与传统消费电子需求不同,AI应用的不断发展,客观上对于存储芯片的性能和容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高带宽内存(HBM) 和服务器DRAM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有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AI服务器对HBM的需求量从2024年的30万颗激增至120万颗,增长率高达300%。单台AI服务器的DRAM容量是普通服务器的8倍,NAND需求达到普通服务器的3倍,这种“吞噬式需求”彻底改变了存储市场的传统供需逻辑。
另一方面,行业供需格局的演变也是重要因素。
AI服务器需求的爆发性增长,造成了存储芯片供需的结构性失衡。具体而言,HBM作为AI GPU的核心组件,其生产消耗的晶圆容量是标准DRAM的3倍以上。在总产能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存储芯片巨头为追求更高利润(HBM毛利率高达50%-60%,远超传统DRAM的30%水平),纷纷将先进产线资源转向HBM和DDR5,大幅挤压了传统DRAM(如DDR4)和NAND Flash的产能。
例如,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等巨头已陆续宣布停产或大幅削减DDR4产能,将资源集中于HBM和服务器级DDR5产品;其中,美光2026年底前的HBM产能已全部预售,SK海力士12层堆叠HBM3e产品即便良率仅75%,其2026年产能也被英伟达、AMD等企业锁定。如此一来,这种产能转移不仅减少了传统存储芯片的供应,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半导体产业链的整体紧张,进而引发了整个存储芯片市场的价格上涨。
正因上述原因,近两年存储芯片的价格才得以持续稳步上行。根据TrendForce数据,2025年第四季度DRAM合约价预计单季度增长13%-18%,NAND Flash价格涨幅达5%-10%。具体到产品类型,HBM价格表现尤为强劲,2025年HBM单颗价格突破5000美元,同比上涨500%。三星、SK海力士等厂商已正式通知客户,将在2025年第四季度把DRAM和NAND Flash芯片价格上调最高达30%。
有意思的是,为了应对“越涨越缺”的市场局面,下游客户的采购策略正悄然发生变化,多家国际电子和服务器公司正与原厂磋商“2-3年”的中长期供货协议,同时也摒弃了以往按季度或年度签约的传统。这种采购模式的变革反映了市场对长期供应紧张的预期,如此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存储芯片价格上涨的持续性。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本轮存储芯片涨价并非传统的周期性波动,而是一场由AI技术革命驱动的结构性变革;其核心逻辑在于AI需求爆发性地增长,彻底重塑了存储芯片的供需格局,并引发了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普遍预期,接下来存储芯片涨价周期仍将持续。
有分析表明,由于原厂产能调整需要时间,且AI需求依然旺盛,DDR4等产品的紧缺状态预计至少会持续到 2026年上半年,这也意味着本轮存储芯片涨价趋势也至少会延续至2026年上半年。而摩根士丹利研报更是指出,本轮存储芯片涨价非短期现象,预计会开启一个持续数年的“超级周期”。
这样看来,随着存储芯片产品的持续涨价,相关厂商的业绩也将得到持续性改善,继而有望引发存储芯片板块业绩与估值的“戴维斯双击”。再叠加国产替代、自主可控的宏大叙事背景,存储芯片板块着实有机会出现一波大级别上涨行情。
就目前来看,板块上涨趋势已成,有行业周期和基本面等因素作为支撑,后续板块只要回调,都应视为“倒车接人”的机会。感兴趣的投资者不妨予以关注,逢低买入,或许能有不错的收获。
来源:付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