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次评测的主角,是腾龙于2021年初发布的APS-C画幅专用镜头——腾龙17-70mm F/2.8 Di III-A VC RXD(型号B070)。这款镜头的核心亮点在于:等效全画幅25-105mm的超广焦段覆盖,且全程支持F2.8恒定光圈,堪称APS-C画幅
本次评测的主角,是腾龙于2021年初发布的APS-C画幅专用镜头——腾龙17-70mm F/2.8 Di III-A VC RXD(型号B070)。这款镜头的核心亮点在于:等效全画幅25-105mm的超广焦段覆盖,且全程支持F2.8恒定光圈,堪称APS-C画幅变焦镜头中的“全能选手”。
腾龙17-70mm F/2.8 Di III-A VC RXD是一款“APS-C画幅标准变焦镜头”,目前已推出索尼E卡口与富士X卡口两个版本,适配主流无反相机系统。
1. 核心参数
焦段范围(等效全画幅):17-70mm(25-105mm)
最大光圈:F2.8(全焦段恒定)
光圈叶片:9片(圆形光圈)
镜片结构:12组16片
滤镜接口:67mm
重量:525g
尺寸(直径×长度):74.6×119.3mm
最短对焦距离:广角端0.19m,长焦端0.39m
最大放大倍率:广角端0.21倍,长焦端0.19倍
镜头防抖:支持(VC光学防抖)
防护性能:简易防滴(无防尘设计)
这款镜头的参数堪称“越级配置”:
- 焦段实用:25-105mm等效焦段覆盖“广角(25mm)、标准(50mm)、中长焦(105mm)”,适配风光、人像、静物等多场景,旅行中“一镜走天下”无压力;
- 近摄出色:0.19m最短对焦距离(广角端),可实现“类微距拍摄”,静物、美食等题材无需额外换镜头;
- 防抖适配:支持VC光学防抖,即便搭配“无机身防抖的老款APS-C相机”,也能有效减少手抖模糊,拓宽弱光拍摄可能性。
2. 外观与操控体验
(1)设计细节
- 材质与质感:镜身采用哑光涂层,触感顺滑细腻,无明显塑料廉价感;镜身仅配备“对焦环与变焦环”,无多余按键/开关,设计简洁,上手门槛低;
- 焦段标识与通用性:延续腾龙经典设计语言,焦段刻度清晰易读;67mm滤镜接口是“腾龙镜头的主流规格”,便于与其他腾龙镜头共用ND镜、保护镜等配件,降低额外开支;
- 体积对比:虽为APS-C镜头,但525g重量+119.3mm长度,尺寸已接近“全画幅F4恒定光圈变焦镜头”(如索尼FE 24-105mm F4 G OSS),与“APS-C镜头‘小巧轻便’的固有印象”有一定差距,需提前适应。
(2)操控手感
- 对焦环与变焦环:两者阻尼适中、滑动顺滑,仅“环体纹路略浅”,但日常使用无明显影响;
- 变焦伸缩设计:焦段在“等效52mm(35mm实际焦段)以内”时,镜筒伸缩幅度极小,搭配云台拍摄视频时,无需频繁调整平衡,实用性拉满。
通过以下样片,可直观感受这款镜头的“焦段覆盖、解析力、弱光表现”——无论是“追拍动态景物”还是“弱光环境创作”,它都能稳定输出优质画面:
(样片:54mm,f/5.6,1/160秒,ISO 250)
(样片:24mm,f/4.0,1/200秒,ISO 100)
(样片:70mm,f/4.0,1/200秒,ISO 250)
(样片:64mm,f/2.8,1/125秒,ISO 200)
(样片:32mm,f/2.8,1/400秒,ISO 640)
(样片:17mm,f/2.8,1/400秒,ISO 1250)
从样片可见:即便是“大风中晃动的波斯菊”“高ISO弱光场景”等复杂拍摄环境,镜头也能通过“精准对焦+稳定解析力”保证成片质量,无明显画质短板。
笔者使用这款镜头约1个月后,总结出三大核心优势,尤其适配“追求‘无负担创作’”的用户:
1. 大幅减少镜头更换频率,实用性拉满
在“无法自由掌控时间”的场景(如家庭旅行、带娃散步),频繁换镜头会错失大量瞬间——而这款镜头的“全焦段覆盖+近摄能力”,能应对90%以上的日常场景:
- 焦段覆盖:17mm广角端(等效25mm)拍风光、建筑,70mm长焦端(等效105mm)拍人像、远景,无需中途换镜头;
- 弱光适配:F2.8恒定光圈比“F4变焦镜头”进光量多1档,黄昏、室内等弱光环境下,可“降低ISO、减少噪点”,保证画面纯净度;
- 近摄灵活:0.19m近摄距离(广角端)可拍“美食特写、花卉细节”,无需额外携带微距镜头,进一步简化装备。
2. 解析力与焦外表现无短板,画质可靠
(1)锐度与细节
- 全开F2.8光圈时,“画面中心解析力锐利”,线条清晰无松散感;收缩至f/4-f/5.6后,“边缘锐度显著提升”,全画幅均保持高画质;
- 作为变焦镜头,能实现“全焦段无明显画质落差”,远超“入门级标准变焦”的表现,满足专业创作需求。
(2)焦外与逆光
- 焦外虚化过渡自然,光斑圆润,即便画面边缘也无明显“口径蚀”(光斑变形),人像拍摄时能有效突出主体;
- 逆光抗性优秀:刻意将强光纳入画面时,无明显眩光或鬼影,画面对比度保持良好,无需频繁调整角度躲避光线。
3. 自动对焦速度快且稳定,抓拍无忧
尽管镜头采用“上一代马达系统”,但在索尼E卡口相机上的对焦表现“与原厂镜头无明显差距”:
- 对焦速度:响应迅速,无明显“拉风箱”犹豫,动态抓拍(如孩子跑动、宠物跳跃)时,能稳定锁定主体;
- 对焦精度:眼部对焦、区域对焦等功能适配良好,人像拍摄时“精准对焦眼部”,成片率极高。
四、腾龙17-70mm F/2.8 Di III-A VC RXD|评测劣势与注意事项这款镜头的不足主要集中在“体积”与“防抖”,需结合自身需求考量:
1. 体积偏大,需接受APS-C镜头的“非紧凑”定位
525g重量+119.3mm长度,在APS-C镜头中属于“偏大体积”,尤其需注意:
- 用户适配:女性用户或“追求‘极致轻便’”的用户,可能会觉得“手持有压力”(笔者的摄影师朋友“岛梨”也反馈“对女性不够友好”);
- 替代方案:若优先“小巧体积”,可考虑“适马18-50mm F2.8 DC DN”——等效27-75mm焦段,F2.8恒定光圈,重量仅290g,便携性更优(笔者也持有这款镜头,亲测体积优势明显)。
2. 镜头防抖效果有限,不建议过度期待
虽支持VC光学防抖,但实际效果“比主流防抖镜头略弱”:
- 照片拍摄:能轻微减少手抖模糊,但“低快门速度(如1/30秒以下)”仍需依赖三脚架;
- 视频拍摄:防抖效果仅“聊胜于无”,无法替代“机身防抖+云台”的组合,视频创作者需额外搭配稳定设备。
腾龙17-70mm F/2.8 Di III-A VC RXD的“25-105mm等效焦段+F2.8恒定光圈”组合,即便放在全画幅镜头中也属“稀缺配置”,为APS-C用户提供了“无需妥协焦段或光圈”的新选择。对“追求画质与实用性平衡、想简化装备”的用户而言,这款镜头能完美适配“日常记录、旅行创作、家庭拍摄”等多场景,是一款“无明显短板的水桶型镜头”——若你能接受它的“非紧凑体积”,强烈建议入手体验。
来源:互通lightroom教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