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庆潼南区93岁的刘华新大爷,最近彻底告别了“看病难”的愁事儿——以前犯排尿困难,得让儿女抬着去医院,路上折腾两小时,排队又耗大半天;现在不一样了,他坐在沙发上点开手机里的小程序,15分钟不到,区人民医院的护士就拎着无菌导尿包敲开了家门。这两年,“智慧养老”就
重庆潼南区93岁的刘华新大爷,最近彻底告别了“看病难”的愁事儿——以前犯排尿困难,得让儿女抬着去医院,路上折腾两小时,排队又耗大半天;现在不一样了,他坐在沙发上点开手机里的小程序,15分钟不到,区人民医院的护士就拎着无菌导尿包敲开了家门。这两年,“智慧养老”就像一阵春风,把方便、省心吹进了千万老人的日子里,不管是看病、解闷还是过日子,都跟以前大不一样了。
看病不用“硬扛”,智慧医疗把“诊室”挪到身边
刘大爷能这么方便看病,靠的是潼南区2023年上线的“医养家·潼心护”平台。这个平台不简单,把当地3家区级公立医院、23家镇街卫生院的资源全串了起来,200多名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护士轮班待命,从高血压定期监测到长期卧床老人的压疮护理,55个服务项目几乎覆盖了老人日常所有的医疗需求。像刘大爷这样的独居老人,这大半年已经通过平台叫了11次上门护理,每次护士来还会顺便测血压、教家属护理技巧,家里人也少了好多牵挂。
不只是重庆,全国不少地方的老人都在享受这种“家门口的医疗服务”。成都75岁的谢先坤老人,去年因为脑梗卧床不起,连翻身都得靠人帮忙,后来在社区康复中心用上了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绑上设备后,机器人会带动腿部做屈伸动作,刚开始他还怕摔,练了两个月后,居然能拄着拐杖自己走到楼下晒太阳了;江苏常州81岁的巢英乔奶奶,以前独自去医院总犯怵,挂号、取药、找诊室,一圈下来腿都软了,现在她通过智慧养老系统一键预约陪诊,社区安排的陪诊师会提前在医院门口等,全程帮着跑流程,连喝水的地方都提前打听好,“现在去医院跟走亲戚似的,一点不慌”。
这些便利背后,是国家实实在在的支持。根据民政部公开信息,仅2024年,中央就投入22亿元专项经费,在全国84个地区推进智慧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每个试点地区都建了基层康养服务中心,能做基础体检、慢性病管控,甚至有些还能上门做心电图、抽血送检,3公里服务半径基本能覆盖周边所有老人。现在很多老人手里都有“养老服务卡”,家里装着紧急呼叫按钮,手腕上戴着能测心率的智能手环,一旦数据异常,后台系统会第一时间联系家属和社区医生,24小时的健康守护,让老人心里特别踏实。
在家不“无聊”,智慧娱乐把“老年大学”装进口袋
北京64岁的刘淑兰阿姨,退休后迷上了朗诵,可以前只能等社区每周一次的活动才能跟大家一起练,平时自己在家读,总觉得发音不对、语速没谱。去年她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忙下,手机里装了个AI朗诵软件,打开软件选段文章,系统会逐句纠正发音,还能根据她的声音调整伴奏节奏,“以前读《再别康桥》总像念课文,现在跟着软件练,邻居都说我有‘播音员那味儿’了”。今年社区朗诵比赛,她还拿了二等奖,奖品是个智能音箱,现在每天早上音箱会提醒她“该练朗诵啦”。
像这样的“智慧娱乐”,正在让越来越多老人的晚年生活变充实。根据教育部老年教育发展报告,截至2024年末,全国6.8万个基层老年教育学习点都接入了AI教学系统,变成了“没有围墙的老年大学”。老人们不用出门,在家打开手机就能选课——想学画画,有AI老师实时批改作业;想练书法,系统能对比字帖指出笔画问题;就连学用智能手机、拍短视频,都有专门的课程,很多老人学会后,还会给远方的孙子发自己拍的公园美景,视频里笑得特别开心。
就连“吃饭”这件日常事,智慧养老也想得特别周到。江苏常州的智慧养老平台,专门对接了当地的老字号餐饮企业,搞了个“社区老年食堂”——老人要是想出门,就去食堂吃,一荤一素一汤才12块钱,还能根据糖尿病、高血压调整口味;要是不想动,手机上下单,送餐员会用保温箱把热饭送到家,连汤都不会凉。安徽农村的曹文萍奶奶,每天都去村里的互助养老中心吃饭,“以前一个人在家,煮碗面条就算一顿,现在跟老姐妹们一起吃,有说有笑,还能顺便在中心的活动室打打麻将”;浙江丽水大港头镇的老人更省心,镇上的送餐车每天中午准时到村,4块钱就能吃到两荤一素,行动不便的老人,村干部还会帮忙把饭送到床头。
日常有人“管”,智慧守护把“安心”留在家里
苏州72岁的李福根大爷,因为中风常年卧床,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平时靠保姆照顾。去年家里装了智慧养老设备后,子女踏实多了——床头有紧急拉绳,一拉就能联系社区网格员;卫生间装了红外探测器,要是老人进去太久没出来,系统会自动报警;就连保姆喂药,都得用手机扫码确认,避免漏喂、错喂。有一次凌晨两点,李大爷想喝水却叫不醒保姆,拉了紧急绳,社区网格员5分钟就赶来了,还顺便测了血压,子女在外地通过手机APP看到这一幕,第二天就给社区送了面锦旗。
这样的“智慧守护”,正在全国普及。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养老机构的互联型床位占比已经从2020年的48%提升到65.7%,很多居家养老的老人家里也装了智能监测设备。更贴心的是“适老化改造”——苏州吕阿婆的老伴脑梗后起身困难,社区免费上门装了卫生间扶手、床边助行器,还把门槛换成了无障碍斜坡,改造费总共3750元,自己只掏了700多;辽宁大连的闫景龙大爷,行动不便没法出门理发,他通过智慧康养服务平台下单,不到一小时,理发师就带着工具上门了,还顺便帮他剪了指甲,“以前理发得等子女回来陪我去,现在想剪就剪,特别方便”。
从重庆老人手机点单叫医生,到北京阿姨手机里的朗诵课,再到苏州大爷家的智能监测设备,智慧养老正在用各种贴心的方式,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更有质量。根据最新数据,全国现在有40.6万个养老机构和设施,779万张养老床位,2990个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一张覆盖城乡的智慧养老网正在慢慢织密。
不过,智慧养老在落地时,也还有些细节能做得更好——比如有些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咋才能方便地享受服务?不同地区的智慧养老平台,能不能互通数据,让老人跟着子女搬家后也能接着用?你身边的老人有没有享受到智慧养老服务?哪些细节让你觉得特别暖心?
来源:美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