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孩子的成功,不是老师的责任,而是父母的使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0 07:51 1

摘要:传播正能量,探索真教育,一个真正属于教育人的公众号!公开发表文章1000余篇,出版教育专著6部;获第五届国际“安徒生教师奖”。关注“黎明在线520”,教育路上不迷茫!

人民日报:孩子的成功,不是老师的责任,而是父母的使命

黎明在线520 .

传播正能量,探索真教育,一个真正属于教育人的公众号!公开发表文章1000余篇,出版教育专著6部;获第五届国际“安徒生教师奖”。关注“黎明在线520”,教育路上不迷茫!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想法:花力气把孩子送进口碑好的学校,托关系找经验足的老师,就算把“教育重任”交出去了,孩子成绩好、懂事,都是老师教得好;要是出了问题,就该找老师问问“怎么没管好”?

可真等孩子出现磨蹭、叛逆,甚至对学习没兴趣时,才发现把责任全推给老师,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就像人民日报说的,家庭教育不到位,再好的学校也无能为力,父母的使命,从来都没法替代。

一、孩子最好的教科书,从来不是课本,而是父母的样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的言行,是孩子生活的最初学校”,这话越品越实在。

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不会读“孝顺”“尊重”的文字,却会盯着父母的一举一动学——就像那个《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没人教小男孩“要照顾长辈”,可他看见妈妈蹲在地上给奶奶擦脚,转身就端着满是热气的小水盆过来,奶声奶气说“妈妈洗脚”。

这就是家庭教育最特别的地方:孩子不是被“说服”的,是被“影响”的。

你总让孩子别乱发脾气,可自己遇到堵车就骂骂咧咧,孩子下次玩具被抢,自然会学着摔东西;你希望孩子爱读书,可自己下班回家就抱着手机刷视频,却怪孩子坐不住,这本身就是矛盾。

就像约翰·洛克说的,教育的根本是塑造心灵,而塑造孩子心灵的,从来都是父母日常里那些不起眼的小事:跟外卖员说声“谢谢”,孩子就懂尊重;随手把垃圾扔进桶里,孩子就懂规矩;难过时不摔东西,而是说“我有点不开心”,孩子就懂怎么表达情绪。

二、孩子成绩的差距,表面是分数,背后是父母的责任

现在很多家长焦虑孩子的成绩,总怕孩子“掉队”,于是报一堆补习班,催着孩子刷题,可成绩还是上不去,就抱怨“老师讲得不够细”。

可你有没有观察过,那些成绩稳定、不用家长多催的孩子,家里都有个共同点:不是父母多会教,而是有个让人安心的学习氛围。

有的家长,每天晚上会陪孩子坐一会儿,孩子写作业,自己就看本书,不会一边刷手机一边催“快写”;孩子遇到不会的题,不是骂“这么简单都不会”,而是陪着一起看课本,找知识点;就算孩子考砸了,也不会先指责,而是说“咱们一起看看,这次哪里没做好,下次改进就好”。

反观有的家庭,父母下班就窝在沙发上刷剧、打游戏,孩子写作业时一会儿被打断要喝水,一会儿被喊“过来帮我拿点东西”,孩子怎么能专心?

爱因斯坦说“教育是忘光学校知识后剩下的东西”,而这“剩下的东西”,就是父母给的学习习惯和责任感。

成绩从来不是天赋的较量,而是家庭的较量——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是父母“不缺席”堆出来的;每一次退步,往往藏着父母“没时间管”的疏忽。

最好的教育,从不是把孩子交给老师就够了,而是父母愿意蹲下来,陪孩子一起面对学习里的难。

三、教育的“窗口期”就一次,错过再补也没用

常听家长说“等我忙完这阵,就好好陪孩子、教孩子”,可孩子的成长不等人,尤其是0-6岁的“模仿窗口期”,父母的习惯会像印章一样,刻进孩子的骨子里,一旦错过,再想改就难了。

孩子3岁时,你教他用完玩具自己收拾,他会跟着你把积木放进盒子里;可要是这时候你嫌麻烦,每次都替他收拾,等他10岁再让他整理书包,他只会觉得“这不是我的事”。

还有现在的手机问题,很多家长一边禁止孩子碰手机,一边自己吃饭、睡觉都离不开,孩子看着就会好奇“为什么爸妈能玩,我不能”,偷偷拿手机玩,等沉迷了再管,就成了“对抗”。

陶行知说“种子不落在肥土里,是不会发芽的”,父母营造的家庭氛围,就是孩子成长的“肥土”。

苏格拉底提醒“教育是点燃火焰”,可这火焰,得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点燃——等你忙完工作,孩子可能已经学会了敷衍;等你想起要教,孩子可能已经不愿听你的话。

成长没有彩排,教育的窗口期,错过就再也回不来了。

四、父母的信任,是孩子最硬的“底气”

心理学里有个说法:孩子的自信心,80%来自父母的评价。

你总说“你怎么这么笨,这点事都做不好”,孩子就会慢慢觉得“我真的不行”;你哪怕只是轻声说“没关系,再试一次,妈妈相信你”,孩子就会鼓起勇气再试一次。

教育专家黄静洁说“父母给的信任,决定了孩子能走多远”,这话一点不假。

就像孩子第一次学骑自行车,摔了一跤就想放弃,有的家长说“你看你,连车都学不会,别学了”,孩子从此就怕骑车;有的家长跑过去扶起来,说“第一次学都这样,妈妈相信你再练两次,肯定能骑稳”,孩子咬着牙再试,很快就学会了。

美国教育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性最深层的需求,是渴望被欣赏”,对孩子来说,这份欣赏,大多来自父母。

父母眼里的肯定,就是孩子心里的盔甲——有了这份盔甲,他以后遇到挫折才不会退缩,遇到困难才敢尝试,这份底气,是老师给不了的,只能来自父母的信任。

五、真正的爱,是教孩子学会“自己负责”

常看到有的家长把孩子宠成“小公主”“小王子”:孩子打碎了碗,赶紧说“没事没事,妈妈扫,你别碰”;孩子跟同学吵架,不管对错都去替孩子“讨说法”。

可这样的溺爱,就像糖,吃多了会蛀牙——孩子长大后,遇到一点小事就躲,做错事就推卸责任,根本没法独立面对生活。

孟子说“爱之必以其道”,真正的爱,从不是无原则地满足,而是教会孩子承担责任。

孩子弄脏了衣服,就让他自己动手洗,告诉他“自己的东西要自己收拾”;孩子忘记带作业,不用特意送到学校,让他自己跟老师解释,下次就会记得提前检查。

严格不是打骂,是让孩子明白:每一个行为都有后果,每一份自由都要担责任。

培根说“习惯可以主宰人生”,而孩子的习惯,大多是父母在日常里教出来的。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孩子“听话”,而是让他不管以后走多远,都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才是父母能给孩子最长久的保护。

其实“孩子的成功,不是老师的责任,而是父母的使命”,从来不是否定老师的作用,而是提醒我们:老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助力者”,帮孩子学知识、明道理;但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导师”,我们的言行、责任、信任,才是孩子一生的根基。

孩子的成长是一场直播,没有重来的机会。

不用等“有条件”“有空”,今天陪孩子读一篇绘本,跟他说一句“我相信你”,教他收拾一次玩具,都是在履行父母的使命。

趁孩子还小,我们还未老,不如放下“等以后”的想法,先做好自己的榜样,再陪孩子一起慢慢长大——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来源:王营评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