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的作品千年前就享誉海外,新罗国宰相曾以百金换他的诗、日本天皇曾是他的粉丝、紫式部《源氏物语》大量引用他的诗,成为文学经典中的经典。
说到唐诗
就不能不提到白居易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顶流”——
他的诗,妇孺能解,却响彻千年
他的名,生前极盛,更远播海外
谁没在孩提时吟诵过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谁不曾在失意时感慨过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些传世名句
都出自白居易一人笔下
那么
在诗句之外
白居易是什么样的呢?
认识白居易
他是一位诗人,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他的作品千年前就享誉海外,新罗国宰相曾以百金换他的诗、日本天皇曾是他的粉丝、紫式部《源氏物语》大量引用他的诗,成为文学经典中的经典。
他的声名镌刻星空,水星上有着以他命名的环形山。
他打破了“诗人寂寥”的宿命,以风光之姿成为诗坛常青树,更将平易通俗淬炼成一种穿越时间的力量。
能识“之”“无”的
天才儿童
关于他的传奇经历,要从小时候开始说起。
白居易在自述中曾提到自己早慧的轶事。
他在六七个月大的时候,还被乳母抱着,有人指着屏风上的“无”字和“之”字给他看。
那时他还不会说话,却已默默记下这两个字的形状。后来,旁人多次用这两个字测试他,无论怎么指问,他都能准确辨认,从未出错。
这段记载于《与元九书》中的回忆,可以说是对白居易早慧的最佳印证。
三登科第的
大唐考神
在“五十少进士”的唐代科举场,他28岁起步,29岁登科,不到七年“三登科第”,凭实力写下科举传奇。
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白居易在宣州通过“州试”,拿下进京赶考的资格。次年,他以第四名的成绩高中进士。当年全国仅录取十七人,29岁的他,是最年轻的一个。
意气风发的他,在慈恩寺塔下题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这句诗,不仅是一时的豪情,更是他一生命运的序章。
但这还远远不够。唐代进士及第后,还需要通过吏部考试才能授官。
白居易于贞元十八年(802)参加“书判拔萃科”考试,次年顺利被授予“校书郎”一职,并在此与元稹订交,开启一段文坛佳话。
三年后,35岁的他再进一步,与元稹一同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制科考试。他中第四等,元稹中第三等——这已是极高成绩。
整个唐宋时代,制科一、二等皆虚设,三等即为最高等。连苏轼也曾止步于此。
从公元799年到806年,短短七年间,白居易三战三捷。没有家世倚仗,没有贵人提携,他完全靠苦读与才华,闯出属于寒门士子的进阶之路。
云听上线《大唐诗人系列之白居易》,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才智,从“中唐社会的转型与文人”切入,紧扣白居易的仕途跌宕、文学革新、精神探索与生活智慧,讲述他通俗与深刻并存、入世与超脱交织的丰富人格,还原一个在世界文坛闪耀、却始终拥抱普通人悲欢的真实白居易——一个血肉饱满的大唐诗人白居易。
来源:云听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