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河南中小学教师职称答辩格局已定:10分钟讲课 + 10分钟反思答辩。这绝非“8+2”或“9+1”的简单叠加,而是标志着反思答辩从讲课的“点缀”与“附录”,晋升为与讲课平分秋色、深度对话的独立环节。本文以评审专家视角,旨在破解“无生反馈”这一核心难题,
2025年河南中小学教师职称答辩格局已定:10分钟讲课 + 10分钟反思答辩。这绝非“8+2”或“9+1”的简单叠加,而是标志着反思答辩从讲课的“点缀”与“附录”,晋升为与讲课平分秋色、深度对话的独立环节。本文以评审专家视角,旨在破解“无生反馈”这一核心难题,构建一套能使教师在十分钟内,系统展现其教育智慧、课程理解力与专业发展潜能的反思框架,论证其与讲课共同构成评价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体两面。
一、 格局之变:从“点缀”到“半壁江山”的深度交流
长期以来,“重讲课、轻反思”的倾向在职称评审中普遍存在。然而,总时长20分钟,且反思答辩独占10分钟的设定,向所有参评教师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讲课展示的是“术”,即教学技艺的呈现;而反思答辩考验的则是“道”,即教育思想与批判性思维的深度。
这10分钟,是一场高强度的专业对话。评委的提问不再局限于“你刚才讲了什么”,而是深入至“你为何这样设计?”“你预判学生会如何?”“你如何评估并改进你的设计?”这意味着,教师必须从一位精彩的“课堂演员”,转型为一位深刻的“课堂设计师与病理分析师”。讲课环节是您提交的“作品”,而反思环节则是您为这份作品进行的“辩护”与“价值阐释”。二者互为表里,共同构成您专业素养的完整画像。
二、 核心困境:无生反馈下的反思失据
在这一深度交流的期待下,“无生反馈”的困境被急剧放大。十分钟的反思,若不能有效填补“学生缺席”的空白,极易陷入三大误区,导致交流流于表面:
1. 空泛化,导致交流无法深入: 陈述如“整体效果尚可”将使对话戛然而止,因为评委无法基于此提出有深度的追问。
2. 空洞化,导致交流脱离标准: 未能紧扣新课标具体条目,反思便失去了共同的评价尺度和专业话语体系,沦为个人感觉的抒发。
3. 空谈化,导致交流缺乏价值: 改进措施如“我以后会注意”无法展现您的专业成长力,让评委对您未来的教学发展难以形成积极预期。
这些问题的本质,是教师未能为这场“深度交流”准备好有营养、有结构的“谈话内容”。
三、 破局之策:构建支撑深度交流的反思框架
为应对十分钟的高质量对话,我们构建 “说亮点-找不足-谈改进” 三步法框架。这不仅是一个反思流程,更是一份精心准备的深度交流脚本。
(一)第一步:说亮点——呈现设计背后的学理思考(约3分钟)
此部分的目标是主动向评委阐释您的教学何以是“科学的”而不仅是“好看的”。它应成为您教学智慧的集中展示。
· 策略:关联课标,阐释设计意图
· 实例: “在《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探究中,我并未直接给出社会礼教的结论,而是设置了‘角色独白’的沉浸式任务:假如你是焦仲卿/刘兰芝/焦母,你会如何辩解? 这个设计,直接服务于2022版新课标‘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旨在通过视角转换,打破学生单一的批判思维,培养其‘多角度、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我预判,这一挑战性任务将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让文学人物从扁平走向立体。”
· 【交流价值】:这样的陈述,不仅描述了行为,更揭示了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主动回答了“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为评委的深度追问打开了空间。
(二)第二步:找不足——展示精准的自我诊断能力(约3分钟)
敢于并善于剖析不足,是专业自信和成熟度的体现。此部分的目标是证明您具备敏锐的“课堂诊断”眼光。
· 策略:基于预设,诊断模拟生成
· 实例: “回顾教学,我意识到在落实‘文化自信’方面存在一处软肋。在介绍《诗经》‘赋比兴’手法时,我仅以教材例子进行说明。我模拟的学生反馈显示,他们能识别手法,但普遍觉得这些千年以上的表达‘与自己无关’。这说明我的教学未能成功‘活化’传统文化, 未达成新课标‘文化传承与参与’中要求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这一目标,嫁接当代生活的桥梁搭建不足。”
· 【交流价值】:这种反思,将不足从“我没讲好”的层面,提升至“我的设计在达成某一项课标要求时存在何种结构性缺陷”的层面。它展现的不是无能,而是高标准的自我审视。
(三)第三步:谈改进——提供具体的优化行动方案(约4分钟)
这是将反思转化为未来生产力的关键,是展现您专业成长力的核心环节。
· 策略:锚定环节,给出可执行方案
· 实例: “针对‘文化隔阂’的问题,我的具体改进方案是:在课堂尾声,增设一个‘寻找现代的赋比兴’的迁移环节。 我会先播放一段周杰伦的《青花瓷》或方文山的某些歌词片段,引导学生用5分钟小组讨论,找出其中‘赋’(直陈其事)、‘比’(比喻)、‘兴’(先言他物)的现代表达。 预期效果是,通过古今勾连,让学生恍然大悟:古老的文学手法从未远离,依然鲜活地存在于我们当下的审美生活中,从而真正建立起与传统文化的精神连接。”
· 【交流价值】:该改进方案具体、可操作、且与诊断紧密对应。它让评委清晰地看到,您不仅能看到问题,更有能力、有方法去解决问题,并能科学地预判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 结语:十分钟,定义一位“思考型”教师
十分钟的反思答辩,是一场与专业同行的深度会话。讲课环节,您证明了您能站好讲台;而反思环节,您需要证明您能读懂课堂、读懂学生、并能引领自我的专业成长。
当您能用“说亮点”展现理论素养,用“找不足”展现批判思维,用“谈改进”展现实践智慧时,您便完美地回应了新课改对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的角色期待。这十分钟,您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位与评委平等交流的、真正的专业工作者。这正是教师职称所应表彰的卓越品质。
来源:教育通讯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