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代民族志系列·北部方位民族·明代的蒙古(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07:00 1

摘要:【内容提要:达延汗征服蒙古各部,统一蒙古各部。他将漠南蒙古分为左右二翼,设六万户分封自己子弟。俺答汗时期,明廷与俺答汗达成互市和议,随着官市的展开,民间私市也兴盛起来。俺答汗后,察哈尔部林丹汗一度称雄漠南,但很快被崛起的后金征服。1635年,林丹子额哲降于皇太

【内容提要:达延汗征服蒙古各部,统一蒙古各部。他将漠南蒙古分为左右二翼,设六万户分封自己子弟。俺答汗时期,明廷与俺答汗达成互市和议,随着官市的展开,民间私市也兴盛起来。俺答汗后,察哈尔部林丹汗一度称雄漠南,但很快被崛起的后金征服。1635年,林丹子额哲降于皇太极,北元正式宣告灭亡,漠南蒙古全部收归后金版图。】

明孝宗弘治时,又有称为“小王子”的崛起,“自称大元大可汗”,即达延汗。

达延汗,名孛儿只斤·巴图孟克,为黄金家族子嗣。父为孛罗忽,岱总汗脱脱不花侄孙。

成化十一年(1475年),癿加思兰拥立满都鲁为大汗,巴彦孟克被封为博勒呼济农。巴彦孟克即孛罗忽。1476年,因亦思马因挑唆,满都鲁与孛罗忽相互猜疑,最终孛罗忽济农在逃亡途中被杀。其妻锡吉尔被权臣亦思马因掠为妻,其子巴图孟克辗转被人收留。

成化十五年(1479年),满都鲁可汗卒,无子,其妻满都海找到孛罗忽流落在外的儿子巴图蒙克,并按蒙古收继婚之俗,嫁与巴图孟克,巴图孟克遂成为汗位合法继承人。1480年,巴图孟克登汗位,为达延汗。

达延汗成年后,在满都海辅佐下,剪除权臣、恢复孛儿只斤黄金家族势力。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达延汗灭掉太师亦思马因,1487年亲政。正德元年(1506年),达延汗征服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图、蒙郭勒津、喀尔喀、兀良哈、科尔沁等蒙古部落,征服瓦剌余部,迫其西迁。1510年,统一蒙古各部。

达延汗统一蒙古后,将漠南蒙古分为左右二翼,设六万户分封自己的子弟。

左翼三万户为察哈尔(今锡林郭勒盟北部)、喀尔喀(今哈拉哈河流域一带)、兀良哈(今昭乌达盟),达延汗驻察哈尔,亲领左翼。自此察哈尔部成为黄金家族正统

右翼三万户为鄂尔多斯(今伊克昭盟)、土默特(今乌兰察布盟及呼和浩特一带)、永谢布(今锡林郭勒盟南部及张家口以北地区),封第三子巴尔思博罗特为“济农”(明代蒙古贵族称号,意为亲王、副汗),驻营于鄂尔多斯,统领右翼。

右翼三万户本是达延汗次子乌鲁斯博罗特封地。但乌鲁斯博罗特在1509年赴任途中,被永谢布领主亦不剌与鄂尔多斯领主满都赉阿固勒呼杀害。达延汗1510年平叛,诛杀满都赉阿固勒呼,右翼三万户交由第三子巴尔思博罗特统辖。

又分封诸子到外喀尔喀等地为万户领主,作为大汗宗藩,取消东蒙古异姓封建主的领地,使其成为大汗和诸子的僚属,鉴于太师擅权、蒙古各部争乱的局面频出,他罢太师、丞相职位,实施成吉思汗时代的济农制度,改变蒙古同宗领主与异宗领主并立局面,形成黄金家族一统天下局面,对蒙古漠南、漠北各部的形成和蒙古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达延汗初期,和明朝保持着通贡关系。弘治元年(1488年),达延汗遣使到北京要求通商,明廷同意他的要求。达延汗除每年派贡使到北京之外,还在沿长城一线的马市同明朝进行贸易。

这种关系持续十余年。弘治十三年(1500年),达延汗为征讨右翼领主阿尔秃厮(满都赉阿固勒呼),移帐于鄂尔多斯,明廷误以为将入塞掠夺,遂于次年兵分五路突袭鄂尔多斯。达延汗也以十万骑回击固原、宁夏等处。双方的通贡、互市关系逐渐中断。

正德十二年(1517年),达延汗死,他分封于各地的子孙分裂为四十多个部落。蒙古再次陷入分裂割据。

达延汗长子早死,故由阿尔伦长子卜赤继承蒙古汗位,居于漠南东部,统治区即察哈尔部。右翼济农巴尔思博罗特借口卜赤年幼,自立为蒙古大汗,号赛音阿拉克汗,两年后被迫退位,卜赤在朝臣支持下,登上蒙古大汗位,号“阿拉克汗”。

卜赤虽号称蒙古共主,但实际上空有虚名,右翼三万户已自立为汗,不再受其约束。

1519年,巴尔思博罗特去世,其长子衮必力克(《明史·鞑靼传》称吉囊)承袭济农位,领鄂尔多斯万户,驻牧河套以西。次子俺答(阿勒坦)领十二土默特(即后之归化土默特)。吉囊和俺答掌握实权,“据河套,雄黠喜兵,为诸部长,相率躏诸边。”(《明史·鞑靼传》卷三八二十七)明北边的威胁主要来自于这两股势力。

1524年至1538年,衮必力克四次征讨兀良哈万户,获“墨尔根济农”(聪明的济农)称号。其间袭扰明边的记载颇多。《明史·鞑靼传》载:嘉靖十二年(1533年)春,“吉囊拥众屯套内,将犯延绥”,明边将有备,便以五万骑渡河西,袭亦不剌、卜儿孩两部,大破之。明年(1534年)春,寇大同。秋,复由花马池入犯。十五年夏,吉囊以十万众屯贺兰山,分兵寇凉州,冬,复犯大同。

嘉靖二十一年(1543年)秋,“吉囊死,诸子狼台吉等散处河西,势既分,俺答独盛”,俺答控制右翼三万户,势力陡增。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卜赤阿拉克汗死,其子达赉逊登汗位,号库登汗,因受右翼三万户威胁,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末,迁往兴安岭以东的潢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原驻地察哈尔则被右翼土默特部爱辛黄台吉所据。左右翼分廷而治,漠南蒙古又形成东西二部。

这一时期,居住于哈拉哈河流域的东蒙古喀尔喀万户,分为十二个鄂托克(元代千户制基础上形成的地缘行政组织),达延汗将内五鄂托克喀尔喀分封予第六子阿尔楚博罗特(纳力不剌台吉),外七鄂托克喀尔喀归属第十一子格哷森扎(格列山只台吉)。

因人口繁衍,阿尔楚博罗特子虎喇哈赤率左翼南迁至兴安岭以南的辽河流域,成为内喀尔喀部。虎喇哈赤将内喀尔喀分封五子,形成扎鲁特、巴林、弘吉剌特、巴岳特、乌济叶特五鄂托克(行政军事单位),统称内五鄂拓克喀尔喀。

格哷森扎统领的右翼则西迁和林,处于色楞河、阿尔泰山一带,成为“阿鲁喀尔喀”(外喀尔喀部,也称漠北喀尔喀)。其七子析产后形成七个游牧集团。后演变为演变为土谢图汗、车臣汗、札萨克图汗、赛因诺颜汗外喀尔喀四部。

兀良哈三卫——泰宁、朵颜、福余,则分别为内喀尔喀部、喀喇沁部、科尔沁部所兼并。

明世宗时,蒙古各部中,俺答最强。

俺答汗(阿勒坦汗),达延汗孙子,右翼济农巴尔思博罗特次子,领土默特部。其父兄死后,俺答取得汗号,成为左右东蒙古人物,“岁数扰延绥诸边。”(《明史·鞑靼传》卷三百二十七)计有:

二十四年秋,俺答犯延绥及大同,总兵张达拒却之。又犯鹁鸽峪,参将张凤、指挥刘钦、千户李瓒、生员王邦直等皆战死。

明年(二十五年)夏,俺答复遣使诣大同塞,求贡,边卒杀之。秋,复来请,万达再疏以闻,帝不许。敌以十万骑西入保安,掠庆阳、环县而东,以万骑寇锦、义。

二十八年春,犯宣府滴水崖。把总指挥江瀚、董旸战死,全军覆,遂犯永宁、大同。

二十九年春,俺答移驻威宁海子。夏,犯大同,总兵张达、林椿死之。

俺答长驱到通州,直抵北京城下。保持明朝政的严嵩等人任凭俺答在北京城外掳掠,最后按到由古北口故道退去。这此安达率蒙古骑兵进围北京,骚扰京畿达八日之久,因此年是庚戌年,明史上称为“庚戌之变”。

在骚扰明朝的同时,联合鄂尔多斯部,西破瓦剌,攻取西海(青海),继之征服撒里畏吾儿诸部,遣军进入喀木(今四川西部、西藏东部)。

俺答对明廷的侵犯,目的在于与内地互市,建立正常的经济联系。自嘉靖二十年至二十九年(1541-1550年),“无岁不求贡市”,屡次遭拒。“庚戌之变”后,明廷被迫允许第二年通贡互市,但始终心存疑惧,因而在互市一次后,又诏罢各边界马市。以后十余年,西部边界经常遭到寇掠。

《明史·鞑靼传》记载嘉靖年间:

三十一年春,敌二千骑寇大同,明年春,犯宣府及延绥。夏,犯甘肃及大同。秋,俺答复大举入寇,下浑源、灵丘、广昌,急攻插箭、浮图等峪。未几,俺答复以万骑入大同,纵掠至八角堡。

三十三年春,入宣府柴沟堡。夏,复犯宁夏,秋,攻蓟镇墙,百道并进。明年数犯宣、蓟。冬,掠大同边,继掠陕西环、庆诸处。

三十五年夏,敌三万骑犯宣府。明年,敌以二万骑分掠大同边,夏,突犯宣府马尾梁,秋,复入大同右卫境,攻毁七十余堡,所杀掳甚众。

此类记载一直到明穆宗隆庆年间,方有变化。

隆庆四年(1570年),兵部侍郎王崇古出镇山西,就蒙古俺答事宜上《确议封贡事宜疏》,建议“朝廷若允俺答封贡,诸边有数年之安”,并提出议封号官爵、定贡额、议贡期贡道、立互市、议抚赏、议归降、审经权、戒狡饰等八点意见。

王崇古的意见得到朝廷赞同,在张居正主持下,与俺答汗达成和议互市条款。封俺答为顺义王,赐红蟒衣一袭;俺答汗以下各授都督同知、指挥同知、指挥佥事、正千户、副千户、百户等职,陆续开设大同、宣府、山西、宁夏、甘肃等马市十余处。随着官市的展开,民间私市也兴盛起来,在鄂尔多斯、土默特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月市。

互市以后,俺答汗对部下约束甚紧。“俺答既就市,事朝廷甚谨。部下卒有掠夺边氓者,必罚治之,且稽首谢罪,朝廷亦厚加赏赉。”北方出现了明初以来从未有过的富庶景象,《明史·王崇古传》载:“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

万历十年(1582年),俺答死,子黄台吉立,明封黄台吉为顺义王,改名乞庆哈。立三岁而死,十五年春,子撦力克嗣。其妻三娘子,主兵柄,为明守边保塞,鞑靼民众敬畏服之,明敕封为忠顺夫人,一直与朝廷保持贡市关系。自宣大至甘肃,四十余年间无兵戈之患,百姓老死不识兵革。

后撦力克西行,其部下分裂,虽不时扰边,但均未成大害。

俺答汗统治期间,达延汗的另一支察哈尔部,即因受俺答威胁东迁于兴安岭以东的潢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的达赉逊库登汗,传其子图们,明史称土蛮。土蛮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即汗位,汗号札萨克图汗。驻帐于察哈尔万户,游牧于西拉木伦河流域。

俺答汗与明确定贡市关系后,“自是约束诸部无入犯,岁来贡市,西塞以宁。”东部土蛮却“数拥众寇辽塞”,在万历时期,屡犯边境。万历“七年冬(1579年),土蛮四万骑入锦川营。”时张居正主国,以戚继光镇蓟门,李成梁镇辽东,二人均当时名将,长于防守,北边渐趋安宁。

1593年,土蛮死,子布延汗(达延汗六世孙)继位,布延汗获岱总汗脱脱不花失去的金印,保持了其父的强大势力。联合内喀尔喀五部首领炒花(卓里克图洪巴图鲁)、泰宁部首领速把亥等,攻明辽东、蓟镇诸边,多被明辽东总兵李成梁等击败。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东部炒花犯镇武堡(明置,属广宁卫。今辽宁盘山县东高升镇)。”二十五年“冬,炒花纠土蛮诸部寇辽东,杀掠无算。明年夏,复寇辽东。”炒花,达延汗七世孙,其统领的乌济叶特部在明代被称为“炒花部”,万历至天启年间,其部族游牧于广宁以北边墙外,为内喀尔喀五部名义上的盟主。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炒花纠虎墩兔三犯辽东。”虎墩兔,即林丹汗,《明史·鞑靼传》云其“居插汉儿地,亦曰插汉儿王子,元裔也。”插汉儿,即察哈尔,虎墩兔,按血统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其祖打来孙(即达赉逊),在俺答汗时,惧怕为俺答所并,乃徙帐于辽,收纳福余卫蒙古杂部,四传至虎墩兔,势力渐渐壮大。

万历三十一年(1603),布延汗卒,其长子莽和克台吉已去世,由其长孙林丹巴图尔继立,是为林丹汗。林丹汗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嗣汗位,也称陵丹汗、灵丹汗等,号库图克图汗,领左翼察哈尔万户,驻帐广宁(今辽宁北镇)以北。明人译作虎墩兔憨。这是北元蒙古的末代大汗。

林丹汗志在恢复。矢志继达延汗大业,力图以武力统一蒙古各部,崇祯元年(1628年),西进土默特、河套地区,击败蒙古右翼喀喇沁、土默特等部,鄂尔多斯等部也被迫归服。又与漠北朝克图台吉(却图汗)取得联系,互相策应,一时势力大振。统率“八大营二十四部”,东起辽东,西进洮河,独占明朝给予蒙古各部的岁赐,控制蒙古诸部同明朝的贸易。称雄于漠南蒙古。

万历四十年(1616年),女真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准备向明发动进攻,漠南蒙古南与明廷接壤,东与后金相邻,努尔哈赤为消除攻明时的后顾之忧,必须争取和控制漠南蒙古。努尔哈赤的时候,后金先后与扎鲁特部(内喀尔喀五部之一)、科尔沁部等联姻,使之叛离林丹。此后,又有一些蒙古部归附后金。崇祯七年(1634年)八月,林丹汗死于西拉他拉大草滩(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

林丹汗病故后,“遗下部落有万余,无人管束”。次年,林丹子额哲降于皇太极,北元正式宣告灭亡,漠南蒙古全部收归后金版图。至崇祯九年(1636年),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旗主在盛京召开大会,共同承认后金对其地的统治。

明朝时期,留在内地的蒙古人,除一些上层人士为明朝政府笼络,任以官职外,大多散处民间,数代之后,个别聚居区外的蒙古人,多已融合于诸民族之中。

退入草原的元代贵族,初时还继续统治草原上各族,后在明军的数次打击下,内部分裂为兀良哈、鞑靼、瓦剌,三部中,尤以后二部势力强大。

明代的蒙古地区,社会形态为封建领主制。可汗、济农是封建领主的最上层,其下有洪台吉、台吉、塔布囊等,是土绵或鄂托克领主。

土绵原指提供一万名军队的军民合一组织,故又称万户。到明代,土绵的军队之数已有所增减,多者数万,少者数千,故土绵转为大领地的代称。鄂托克是土绵下的基层组织,每一土绵皆由若干鄂托克组成。每个土绵和鄂托克均有领地,由世袭领主领有,领地内的军事、行政、民事、司法借由领主掌管。下层领主必须向上层领主承担义务,包括参加上层领主召开的各种会议,应召领兵出征以及缴纳贡品等。

被统治阶级称为阿勒巴图。蒙古语意为“服役者”“纳赋者”,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广大牧民。各级领主是牧场所有者,他们将牧场分给阿勒巴图,使阿勒巴图成为从事畜牧业的个体生产者和赋役承担者。

阿勒巴图的负担主要是劳役和实物税两种,此外还需承担整缮军器、自备鞍马,应召为领主出征作战。

畜牧业是蒙古社会中主要的、基本的生产部门,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对农业经济有强烈的依赖性,必须通过互市,以畜产品向中原换取必须的生产、生活用品。蒙古各级领主时时挑起战争,主要目的是掳掠财物,迫使明朝廷允其通贡。

隆庆五年(1571年),俺答汗与明建立贡市关系后,蒙古地区与中原的贸易往来开始稳定并迅速发展起来,互市场所不断增加,互市规模越来越大。至万历十年(1582年)后,仅马匹一项,即增至五万多匹。互市加强了蒙古地区与中原的联系。

从16世纪起,不少内地汉族农民迁入蒙古地区。俺答汗时,出于对农产品的需求,鼓励和保护汉族农民进行农事活动随着汉族农民不断移民,蒙古地区的农业也逐渐兴盛起来。16世纪末,土默特一带,汉族人口已达十万左右,汉族人口聚居的古丰州,俺答汗允许汉族农民筑板升(房屋)居住,万历九年(1581年)俺答汗和三娘子于其地筑板升城,明廷命名为“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吸引了大批汗蒙工匠聚居于此,归化城成为蒙古地区的商业中心和手工业中心。

经济的发展促进蒙古族文化发展。元代时,蒙古统治者为怀柔吐蕃,曾大力扶持喇嘛教,封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帝师,喇嘛教开始在蒙古地区传播。八思巴以藏文为基础,创制八思巴蒙古文。元亡后喇嘛教曾在蒙古地区式微。俺答汗时,曾率兵攻取西海(青海),势力进入西藏,在西藏已占据优势的喇嘛教格鲁派(黄教)随之传入蒙古。万历(1576年),俺答汗遣使到西藏迎取第三世达赖喇嘛,并在青海察卜奇雅勒地为达赖修建寺宇,明帝赐名“仰华寺”,七年(1579年),又在归化城内建造寺庙,明帝赐名“弘慈寺”。

喇嘛教先为右翼蒙古人所接受,继而传至左翼。万历十五年(1587年),又被察哈尔及外喀尔喀部所接受,喇嘛教遂在蒙古各部中迅速流传开来。

万历十六年(1588年),三世达赖圆寂,一年后,俺答汗的新生曾孙呼图克图被奉为三世达赖化身,万历三十年(1602年)入藏。此后二年,西藏派遣大喇嘛一人到蒙古掌教,称为迈达里·胡土克图,为第一代库伦大喇嘛。

来源:木雨西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