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硅碳负极新锐企业再获数千万元融资,百吨级产线年底投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23:36 1

摘要:杭州星科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厦门高新投、天泓投资。这已是这家成立仅三年的企业在短短半年内完成的第二轮融资。

杭州星科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厦门高新投、天泓投资。这已是这家成立仅三年的企业在短短半年内完成的第二轮融资。

今年5月,星科源刚刚完成了由元禾原点投资的天使+轮融资。连续获得资本加持,折射出市场对硅碳负极材料,尤其是纳米硅技术的极高期待。

资本连续加注,星科源半年内完成两轮融资

星科源在半年内逆势完成两轮融资,显示出资本对硅碳负极赛道的高度认可。

星科源的天使++轮融资由厦门高新投和天泓投资共同完成,云道资本担任长期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产品研发、产线提升和产能扩大。

而就在今年5月,星科源刚完成了由元禾原点投资的天使+轮融资。更早前,公司还获得了红杉种子、险峰长青、麟阁创投、水木清华校友基金等知名机构的投资。

连续获得融资的背后,是投资机构对星科源技术路线和团队能力的认可。硅碳负极是当前突破锂电池能量密度瓶颈的核心技术方向之一。

技术破局:10纳米纳米硅的制胜之道

星科源在硅碳负极赛道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在于其掌握的超细纳米硅技术。

星科源创始人李学耕介绍,公司的核心技术是制备小于10nm的超细纳米硅颗粒,并能实现几纳米至几十纳米之间的精准粒径调节。

纳米硅技术的精妙之处在于尺度控制。

「星科源」纳米硅产品

当硅颗粒尺寸小于20纳米时,其断裂韧性会显著增加,几乎不会破碎。这不仅有效缓解了体积膨胀问题,还缩短了锂离子传输距离,提升了电池的动力学性能。

星科源的纳米硅颗粒还具有卓越的分散性。颗粒之间无硬团聚,可在溶液中实现良好分散。

为解决不同客户的需求,星科源近期还补充了新一代纳米硅生产装备,生产40-80nm纳米硅,扩大产品覆盖领域。

工程化能力:自研设备的规模化之路

在新材料领域,实验室技术突破与规模化量产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星科源从创立之初就瞄准大规模工业化,选择了自研生产设备的路径。

“我们所有技术装备都是按吨级体量设计的,从来不做几十克、几百克级别。”李学耕表示,“没解决工程化问题的话,产品再好后续都是问题。”

星科源自主设计的CVD纳米硅制造设备可实现连续化生产。设备点火后,只需连续通入硅前驱体与碳源,就能持续产出碳包覆纳米硅材料。

这种连续化生产工艺确保了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解决了批次差异的问题。

星科源在产能建设上不断提速。从百公斤级稳定量产出货,到杭州钱塘区1万平方米百吨级厂房开工建设,公司正稳步向着规模化生产迈进。

深度绑定:与产业龙头共同成长的战略

面对尚在培育中的纳米硅材料市场,星科源选择了与产业龙头深度绑定的独特策略。

李学耕坦言:“纳米硅是新型材料,客户并不一定买回去就知道该怎么用。我们近半年发展出一套独有的表面改性技术,为真正做研发、有能力导入的客户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

这种 “材料+解决方案” 的商业模式,不仅加速了纳米硅在固态电池等新型技术中的研发落地,也保障了公司产品的销量。

星科源目前已与细分行业头部客户达成长期合作意向,同时积极推进汽车领域客户的验证进程。

根据QYResearch的报告,到2031年,全球纳米多孔硅碳负极材料市场销售额预计将达到40.5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6.0%。

行业竞合:硅碳负极的竞争格局

硅碳负极赛道吸引了众多企业布局,竞争日趋激烈。

走在行业前沿的Group 14等国际公司已推出气相硅碳核心产品,并拿下多个新能源汽车和消费电子公司订单。

国内传统负极厂商也在积极布局。此前,贝特瑞已经开发至第五代硅碳负极材料产品,比容量达2000mAh/g以上。

璞泰来硅碳负极产品已小批量供应下游消费电子客户,中试产能供不应求。

在这一竞争格局中,星科源选择以技术差异化为突破口,专注于超细纳米硅这一细分领域,并与产业龙头合作,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

前景展望:固态电池的钥匙

随着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的加速,纳米硅负极材料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对负极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硅基负极已成为当前固态电池发展的主流技术路线之一。

李学耕分析:“固态电池叠加低空经济无人机、电动汽车、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高端需求场景,对电池性能要求特别高,反过来也给我们铺垫了很大的市场和机会。”

国金证券的研报指出,CVD硅碳工艺的出现大幅提速了硅负极的产业化。在手机等消费类市场,硅负极已迈过从0到1的阶段,2025年预计进一步放量;在车用市场,2025年有望实现产业化的从0到1。

星科源正以研发先行的思路,针对客户需求,投入大量资源开发新一代产品,并联合头部企业推出能服务多家固态电池厂商的通用性产品。

星科源的百吨级产线将于年底前完成产能爬坡,满足现有客户订单交付及研发需求。与此同时,团队已开启新一轮融资计划,为千吨级产线建设做规划。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从样品到量产,星科源的成长轨迹正是中国新材料创新企业的缩影。在资本与产业的双重驱动下,纳米硅这颗小小的颗粒,正孕育着突破电池能量密度瓶颈的巨大能量。

【声明】本文数据内容部分基于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告知,将及时修订删除,感谢理解!

来源:硅碳微视界

相关推荐